近期,煤礦智能化建設屢屢得到政策支持,“新基建”的加速布局更是為煤礦智能化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山能集團大力推進‘智慧礦山’建設,使傳統產業煥發出新生機、新活力。智慧礦井成為阻擊疫情和保障能源供應的‘攻堅奇兵’。”山東能源集團董事長李位民表示。
強生產 累計建成70個智能化工作面
輕點鼠標,便可通過大屏幕實時看清礦區的每個角落,近千米深井下的采掘、運輸、檢修等情況也一目了然,整個礦區清晰透明——記者日前在山能臨礦菏澤煤電公司郭屯煤礦看到,該礦重點建設的透明化工作面已基本成型。
菏澤煤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存祿介紹,通過5G等先進技術,他們顛覆了傳統一鍵啟停、記憶割煤的簡易智能開采模式,實現了開采過程全面感知與智能化分析控制,自動生成采煤截割線等,指導煤機在復雜地質條件下自適應割煤。6月底完成項目現場融合應用后,我國煤炭工業智能化開采技術也將隨之一舉邁入3.0版。
“臨礦的夢想就是井下無人,目前臨礦正依托專業化技術公司,全面建成和推廣煤炭行業智能化開采3.0的‘郭屯-彭莊’模式,繼續攻關建設‘透明化礦井和礦山’,打造煤炭工業‘新基建’樣板,為引領新一輪煤炭工業技術革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開采提供臨礦方案。”山東能源臨礦集團董事長劉孝孔坦言。
同樣的智能化建設,也在山能棗礦集團付村煤業公司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自動駕駛運輸車成為礦上“新員工”、重大災害超前精準預警、全礦井智能調度已基本實現。“付村煤業正加快推進5G+智慧礦山建設,利用精細數字建模、智能傳感、智能控制、云計算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構建‘一張圖’、綜合自動化平臺、生產執行協同管理、三維透明礦山、移動門戶等一體的智慧礦山。”山能棗礦集團總經理張延偉介紹。
不僅是臨礦集團和棗礦集團,山能集團智能化建設已全面“起航”。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山能集團已累計建成智能化工作面70個,成套快速掘進作業線50條。
提效率 原煤全員勞動率提升近一成
工作智能化,效率提上來。智能化煤礦建設已在山能集團結出實實在在的豐碩果實。
“2017年2月,我們在全國率先取消了夜班生產;2017年9月,建成山東省首個6米大采高智能化無人開采工作面。通過智能化建設累計精簡崗位12個,減少人員150人,人工工效提高了4倍,噸煤成本降低了六成,工人收入卻比以前提高了10%左右。”山能棗礦付煤公司黨委書記張立濤介紹,今年春節假期疊加疫情影響,為保障煤炭供應,付煤公司井下僅68人1天就生產了6800噸煤,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不僅是在生產環節,借助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管理環節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在山能臨礦集團大數據中心,從員工年齡結構到資產運行狀況,從礦井生產實況到市場實時行情,真正實現了一目了然。據了解,以往需要超百人的集團財務工作,現在通過財務共享上線,只需幾十人就能完成;過去費時費力的設備調度,現在通過設備共享平臺,手機一點就能實現。
通過推進煤礦智能化,建設“智慧礦山”,大量井下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危險惡劣的工作場所中解放了出來。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董事長楊尊獻介紹,他們正堅定不移推進“采掘‘5788’+單班入井百人+取消夜班作業+五天工作制+AB班輪崗輪休”勞動組織新模式落地,真正讓“煤黑子”變“煤亮子”,讓開采光明的人享受“陽光”。
據悉,借助智能化開采,目前山能集團已在6對礦井實現“單班百人”生產,36對礦井取消了夜班生產,8對礦井實行了周末集休,累計減少采掘一線用工6967人,原煤全員勞動效率提高9.6%。今年一季度山能集團累計供應煤炭2610萬噸,有效保障了山東省內17家重點企業用煤需求,并在疫情嚴峻、企業即將“斷炊”之際,累計向武鋼、鄂鋼、大冶特鋼等湖北疫區供應精煤18.6萬噸,緩解了湖北疫區的燃“煤”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