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中集安瑞科宣布,其與挪威Hexagon通過“云簽約”的方式,在線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根據意向書,雙方將優勢互補,共同拓展中國氫能儲運裝備市場。
圖片來源:中集安瑞科
中集安瑞科是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該公司在2006年開展氫能業務,產品涉及范圍包括氫氣管束運輸車、加氫站儲氫瓶組、加氫車、液氫儲罐、隔膜壓縮機、加氫機等。
Hexagon則是IV型儲氫瓶領域的“鼻祖”,在材料、工藝及裝備上都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目前,該公司的70MPaIV型瓶已經成熟應用在各種車型上。
中集安瑞科現在擬通過與Hexagon的合作,涉足IV型瓶并將其引入中國市場。
對于中集安瑞科的這一動作,高工產研氫電研究所(GGII)認為,一方面將加快帶動國外一流氫電技術在國內轉換并批量應用,可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將帶動國內技術的提升,成本下降,從而加快國內氫電產業商業化速度。
事實上,國內目前車載儲氫系統基本都采用35MPaIII型瓶,IV型瓶在國內的應用長期處于空白。現在,中集安瑞科攜手外資企業強勢入局,將喚醒沉寂的國內IV型瓶市場?
借力Hexagon槍占儲氫瓶市場C位
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增速明顯,作為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發展重要保障之一的車載儲氫瓶也水漲船高,呈現出喜人的市場空間。
2019年中國車載儲氫瓶出貨量約為1.5萬支。目前儲氫瓶的價格在1.1-1.3萬元/支之間,根據各企業出貨量和儲氫瓶價格測算,2019年中國車載儲氫瓶市場規模約為1.7億元。
目前,車載儲氫瓶主要分為純鋼制金屬瓶(I型)、鋼制內膽纖維纏繞瓶(II型)、鋁內膽纖維纏繞瓶(III型)及塑料內膽纖維纏繞瓶(IV型)4個類型。
其中I型、II型儲氫密度低、安全性能差,難以滿足車載儲氫密度要求。而憑借提高安全性、減輕重量、提高質量儲氫密度等優勢,III型、IV型瓶的車載應用已經較為廣泛,其中國外多為IV型瓶,國內則多為III型瓶。
相對于III型瓶,IV型瓶因具有優異的抗氫脆腐蝕性、更輕的質量、更低的成本及更高的質量儲氫密度與循環壽命,現已成為引領國際氫能汽車高壓儲氫容器發展方向的“新寵”。
中集安瑞科攜手Hexagon入局,顯然一方面是看到了車載儲氫瓶巨大的市場規模及未來廣闊的空間;一方面是想通過引入IV型瓶,樹立新標桿,迅速占據車載儲氫瓶市場C位。
但需注意的是,IV型瓶在國內批量生產及市場應用可能并不容易。
IV型瓶推廣與普及仍需協同多方力量
關于IV型瓶的研發應用,目前有四個被“詬病”的問題:
1、法規標準不完善,國內法規限制使用IV型瓶;
2、關鍵材料碳纖維幾乎被國際企業壟斷,價格高昂;
3、商用車規模較小,乘用車尚未開始推廣,IV型瓶市場需求低迷;
4、加氫站配套技術短期內達不到,裝車后難實現加氫。
在研發方面,斯林達副總經理楊樹軍告訴高工氫電:“IV型瓶的研發有幾個關鍵技術難點,比如金屬瓶口與塑料內膽兩種不同屬性材料的密封及密封材料的選擇;塑料內膽材料與氫是否相容,材料如何選擇與評價;內膽成形過程中,無損檢測手段及評價;碳纖維纏繞過程中如何保證內膽不變形等。同時,諸多環節都缺乏相應的細致標準及檢測手段,什么樣的產品才是合格的,不太明確。目前企業都是按照產品自身特點,判斷可能會產生哪些問題,再劃定一個界限。”
此外,目前IV型瓶所需的材料都需要進口,包括塑料、環氧樹脂、密封材料、碳纖維等。受限于國內基礎材料研究薄弱,國內能夠采購基礎材料進行合成的企業很少;專業生產IV型瓶的工藝裝備技術也缺乏,這都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的。
除技術工藝難點尚未突破之外,標準法規的推進緩慢,也是導致IV型瓶在國內步履艱難的重要原因。
早在多年前,國內車載天然氣氣瓶采用過IV型瓶(與IV型氫瓶類似,都采用塑料內膽纖維纏繞),出廠時這些氣瓶都符合相關規范,結果裝車后出現了問題,甚至出現多起人命事故,很多當事人被停職。這導致法規標準制定者很抵觸IV型瓶,至今仍然沒有放開。“氫瓶裝載到車上使用時,影響安全的因素非常多,可能氫瓶出廠時是符合國家標準規范的,但使用時卻會出現問題。”一名業內人士說道,國外采用IV型瓶沒有問題,但這并不代表國內采用就不會出現問題,因為處于摸索階段,不可控因素太多。
IV型瓶應用與推廣的“攔路虎”的確很多,但樂觀看待者也甚多。
“客觀來看,當前國內IV型瓶的研發應用雖然比國際步伐要慢,但隨著國外IV型瓶應用的成熟,以及國內企業、資本的推動,或許能打開一道口子。”有業內人士這樣表示。
而現在中集安瑞科攜手并依托Hexagon的豐富經驗,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口子一旦被打開,他們也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事實上,中集安瑞科的競爭對手也在意圖搶占發展先機。
在今年2月舉辦的日本展會上,斯林達展出了一款70MPaIV型儲氫瓶,這是國際舞臺上首次有國產70MPaIV型儲氫瓶實物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