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注,加注,再加注,源源不斷的水被注入地下……7天7夜后,油層中的微生物慢慢地活躍起來,原油被降解,原本黏稠的石油開始流動起來。新技術總能帶來驚喜。利用微生物開采石油,提高石油采收率,已在9個區塊鋪開應用,并累計增油30萬噸。
一方面,找油難;另一方面,采油難,這兩難是擺在國內各大油田眼前的突出問題。“一個摔碎了的盤子,又被人踢了一腳”,這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的地下狀況。這個特殊的“盤子”,涵蓋了世界上2/3的油藏類型,這種復雜多變的地質面貌讓其贏得了“石油地質大觀園”的美譽,但也打上了難以捉摸的烙印。
現實越棘手,越體現科研價值;課題的難度,能成就技術高度,這也是規律。去年,這里生產原油2340.51萬噸、商品量超計劃10萬噸,背后是眾多重磅科技成果的誕生。
二氧化碳上天為害入地為寶
誰也沒有想到,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CO2)竟可被引入石油開采,變害為寶。
“CO2驅油技術就是把CO2注入油層中以提高采油率。”勝利油田開發地質首席專家、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楊勇告訴記者,由于CO2是一種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氣體,當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時,可以使原油體積膨脹、黏度下降。
在實際應用中,CO2被注入地下后,一部分被永久封存于地下;而另一部分被回收,就地回注驅油,進一步降低了成本。科研人員在“樊142區塊”實驗并取得突破:單井日產油由0.5噸增至6噸,提高采收率9.5個百分點。
CO2驅油技術將被打造成油田實現效益穩產、節能減排的雙贏工程。目前已累計注入37萬噸CO2,封存34萬噸,相當于近23萬輛汽車一年日常行駛的CO2排放量。目前,勝利油田適合CO2驅油的地質儲量近10億噸,按提高采收率10%計算,預計新增可采儲量1億噸。
在潛山油藏實現從頭到腳的突破
三個月前的一則消息,讓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灘海勘探研究室黨支部書記郭玉新至今回味,“我們埕北古16井獲得日產138噸的油流,再次擴大了潛山油藏勘探戰果”。
很多人并不理解,這略顯晦澀的術語意味著什么?
通俗來講,“潛山”就是指地質運動時被埋藏在地下的山。油氣勘探傳統認識中,由于油輕水重,油氣一般在山頭部位富集。郭玉新告訴記者:“對潛山油藏可謂愛恨交加,勘探高潮時曾有過千噸井的斬獲;低谷時,連續幾年顆粒無收。”
從山頭探到山谷,這一探就十幾年。從現實上升到理論,再從理論回歸到現實,這也是規律。于是,科研人員另辟蹊徑,對“資源潛力、復雜構造、沉積儲層和成藏規律”再認識,大膽向潛山山谷部位展開評價部署。
每當理論認識實現突破時,油氣勘探總會呈現出能量奔涌的井噴景象。
他們是對的。埕北313井獲得日產300多噸的油流,埕北309、埕北古14等低部位井相繼鉆探成功,潛山勘探實現從“頭”到“腳”的突破。
上千次實驗換來重磅成果
日產油由39噸上升至141噸、綜合含水由96.9%下降至90.2%,這一數據讓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兼采收率試驗室主任祝仰文激動不已。
業內人士一般將溫度高于70℃,鹽度大于每升10000毫克的油藏稱之為“高溫高鹽油藏”。通常人們用的自來水的鹽度為每升不到300毫克。勝坨油田勝一區是該類油藏的典型代表,地層溫度80℃,鹽度平均每升大于20000毫克。
祝仰文告訴記者,一般用于化學驅的驅油劑在高溫下黏度會降低,無法有效驅油。如何解決?科研人員開啟“白+黑”“五+二”作戰模式,上千次試驗,無數次“頭腦風暴”,最終創新研發出耐溫抗鹽性能優異的驅油劑,形成新的化學驅油技術。
該技術一經推廣,可覆蓋地質儲量達12.94億噸,增加可采儲量1.03億噸,老油田得以延壽10年以上。
目前,這里的化學驅油技術已成為行業領跑者,突破60%石油采收率極限,最高達到63.6%,已累計產油6000多萬噸。與同階段的水驅開發相比,化學驅的桶油完全成本約為水驅的80%左右。
抓住制約規模效益穩產的關鍵問題,又成立8個勘探攻關項目組、8個開發工程項目組,旨在通過技術集成創新,集中攻克一批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