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2020、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15%、20%的目標,核電將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邱建剛12月1日在國網能源研究院召開的“能源轉型發展論壇暨國網能源研究院2019年成果發布會”上表示。對于核電發展節奏,他建議,2020—2035年應每年穩定開工6—8臺核電機組,在山東、海南、東南沿海等地區建設清潔能源示范區并加大核電比例,同一系列核電堆型批量化建設機組數不少于30臺。
中國核電發展中心和國網能源研究院當天發布的《我國核電發展規劃研究》(以下簡稱《規劃》)也建議,核電發展應該保持穩定的節奏。經測算,2035年、2050年核電要達到1.7億千瓦、3.4億千瓦的規模,2030年之前,每年保持6臺左右的開工規模;2031—2050年間,每年保持8臺左右的開工規模。
核電具備規模化發展條件
截至今年10月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449臺,裝機容量近4億千瓦,在建核電機組53臺,裝機容量5378.5萬千瓦,發電量占全世界發電量的10%;我國在運核電機組47臺,裝機4874萬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2.5%,在建核電機組12臺,裝機1260萬千瓦。
邱建剛表示,從發展規模看,未來全球核電的裝機容量會有顯著增長,根據不同國際機構預測,到2050年核電裝機規模將比現在增長60%—146%;從核電技術來看,三代先進壓水堆已成為世界核電產業發展的主要技術,且更加注重先進小型堆多用途應用;燃料方面,將朝著更高安全性、經濟性和可靠性的方向發展;從發展布局看,全球核電建設重心將由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規劃》也指出,基準方案下,到2030年、2035年和2050年,我國核電機組規模達到1.3億千瓦、1.7億千瓦和3.4億千瓦,占全國電力總裝機的4.5%、5.1%、6.7%,發電量分別達到0.9萬億千瓦時、1.3萬億千瓦時、2.6萬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10%、13.5%、22.1%。
邱建剛認為,從核電運行業績、技術創新、建造能力及廠址儲備情況看,我國規模化發展核電已具備相應條件。
“我國已建成的秦山、大亞灣、田灣等13個核電基地,從未發生二級及以上運行事件,核電安全總體水平已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核電自主創新和設計能力顯著提升,實現了‘二代’向‘三代’的跨越,具備了每年制造8—10臺套核電主設備能力,形成了同時建造30多臺機組的工程施工能力。同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核燃料循環體系。” 邱建剛同時透露,目前我國核電廠址總規劃容量約4.1億千瓦,其中沿海容量2.3億千瓦,內陸廠址容量1.8億千瓦。
華中地區裝機增長空間大
核電競爭力離不開規模化發展,更離不開投資成本的下降。對此,《規劃》提出,若未來核電的單位千瓦投資成本從1.4萬元/千瓦增至2.2萬元/千瓦,2050年核電發展規模將從4億千瓦降至2億千瓦左右,降幅達50%。
《規劃》指出,從區域布局看,核電主要位于華東、南方、華中。2030年、2035年,核電布局仍以華東、南方地區為主,華東(6000萬千瓦、7500萬千瓦)、南方(4500萬千瓦、5600萬千瓦)兩大區域核電裝機合計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80%、77.5%。到2050年,華中地區核電裝機迅速提高,容量達到6700萬千瓦,占全國20%,居全國第三位。
邱建剛認為,“十四五”期間,沿海地區仍將作為核電重點區域優先布局,內陸廠址也應提前部署。“除東南沿海之外,湖南、湖北、江西等長江流域的內陸核電廠址也應開展相關前期工作,為核電發展提供保障。”
《規劃》統計,到2030年,華中區域核電運行裝機達到500萬千瓦,由此推算應在“十四五”開工建設內陸核電項目。2030—2050年間,華中地區再新增核電運行裝機6200萬千瓦,是新增裝機容量最多的區域。“由此可見,內陸核電建設是我國核電乃至整個電力系統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競爭短板仍需補齊
有分析認為,在穩步發展節奏、實現規模化發展的基礎上,核電產業還面臨來自電力市場的挑戰。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提出將海南建設成為清潔能源優先發展示范區,構建以清潔煤電、核電為主力電源的電源結構。信息顯示,目前核電是海南省清潔能源生產的主力軍,約占清潔能源電力的90%,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四分之一。
“不只海南,其余有核電的省份同樣如此,如果核電比重提高,涉及到調峰、電網和電廠安全、經營模式等問題,仍需進一步討論。”邱建剛說。
中電聯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間,我國核電參與市場交易電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截至2018年底,核電市場交易電量662億千瓦時,較2017年增加268億千瓦時,核電上網電量市場化率為24.8%;其中跨區跨省交易電量119億千瓦時,較上年增加98億千瓦時。
“電力市場對核電的經濟性、建設運營提出了嚴峻挑戰,尤其在現貨交易中,對核電電價形成機制、電力調度等提出了新課題。”邱建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