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資本市場上多起并購案再次讓“國進民退”之聲在光伏圈沸騰!
9月2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易事特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與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待股權轉讓完成且繼續加持部分股權后,易事特將正式“變身”國資。
與此同時,自去年“531”之后深陷泥潭的興業太陽能“改嫁”事宜終于塵埃落定,水發集團接盤獲山東國資委正式批準。
此外,轟動業內的協鑫新能源與華能交易案持續推進,而天津國企津勸業收購國開新能源已拉開帷幕。
“一個斷臂求生,一個趁機收割,皆大歡喜。”
囿于資金壓力而亟待紓困的民企現實,加速了“國家隊”光伏之旅的行軍步伐。而立于能源革命的沖鋒戰隊,國企的腳步并未僅僅停留在下游電站,產業鏈中上游的國企之聲亦日漸“響亮”。
連續進擊的國企
光伏之于龐大的能源產業,可謂細小分支,從21世紀初的艱難起步的到當下的享譽世界,民營企業毫無疑問擔當了絕對主力。
當然,包括國家電投、三峽新能源在內的電力央企對于光伏領域的布局早已展開。但不難發現的是,更多國企正加速入場。
一個明顯的時間線,即去年的“531”巨震。
以“限規模、降補貼”為核心主旨的“531”政策,一度讓狂奔中的國內光伏產業陷入驟停時刻。而首當其沖的便是資金最為密集的下游電站開發企業。
本就裹挾巨額補貼拖欠而負重前行的電站開發企業,再遇市場寒冬項目停滯,矛盾一觸而發。
興業太陽能便是率先倒下的企業之一,這一曾經的光伏龍頭企業彼時面對的不僅僅是冰冷的市場,還有裹亂的債務危機。2018年10月,興業太陽能發行的1.6億美元優先票據出現違約,同時觸發2.6億美元優先票據和9.3億元可轉債交叉違約,股票自同年10月15日開始停牌。2019年1月,興業太陽能發布公告表示,因財務困難進行債務重組。
不出一月,興業太陽能的“接盤方”浮出水面,水發集團意欲控股。資料顯示,水發集團系省屬一級國有獨資企業,主要負責山東省內水利國有資產的運營管理和重點水利工程的投融資,及省內外涉水項目和相關產業的投資開發和經營管理。時至8月19日,收購事宜正式獲得山東省國資委批準,興業太陽能歸屬落定。
同樣經營遇困的光伏逆變器企業易事特“情定”國企,與珠海龍頭國企之一華發集團交易作罷,再次“聯姻”廣東省國資控股的恒健控股,其是凈資產最大的省屬企業,實際控制或參股多家上市公司,覆蓋基金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資本市場投資、電力、軌道交通、鋼鐵、航空產業、高端醫療設備、招標咨詢等行業。
除了直接收購相關企業外,更多國企還采取購買電站資產、加大投資力度等不同措施積極入場。
國企大軍的加入,為光伏圈的民營企業續上了急需的現金流,而這恰是國企笑傲光伏圈的強大法寶。
領跑者、競平價項目“大贏家”
在鯨吞現成資產的同時,大型國企也主動出擊夯實光伏業績。而國家示范基地的建設則成了其最佳機遇。
時間拉回至2015年,為引導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國家正式啟動光伏領跑者計劃。當年6月,大同1GW光伏示范基地獲批,成為首個獲批的領跑者項目。
作為備受矚目的由頂層直接推動的大型優質光伏項目,自然吸引了一眾企業蜂擁而至。最終,在大同領跑者基地7個10萬千瓦和6個5萬千萬單體項目中,國企拿下5個10萬千瓦和1個5萬千瓦項目,分食了55%的指標。
彼時,“國進民退”暗潮漸起。
令業內大為驚呼的則是2017年第三批光伏領跑者項目。在此批5GW應用領跑者和1.5GW技術領跑者項目中,國企共斬獲3.59GW。其中國家電投、中廣核、中節能、北控等國企獨立中標量達50%,整體中標量占比87.5%,而完全由民營光伏企業獨立中標的項目僅有450MW,占比不及10%。
在接下來的第三批領跑者1.5GW獎勵項目中,國企占比再度攀升至7成以上,共拿下1150MW項目。其中泗洪基地中標主體均為國企,民營企業作為聯合體僅拿到了45MW。
根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統計,三批領跑示范基地加上獎勵激勵基地共14.5GW的項目中,國企占比超過50%。其中,國家電投、中廣核、三峽新能源三家企業共拿下了33.34%的份額。
評析背后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領跑者項目電價降價幅度大、技術門檻高、執行要求格,企業的競爭實力包括技術方案、融資成本、管理成本等成為能否中標的關鍵。此時,國企優勢自然顯現,“最大贏家”花落至此。
馳騁領跑者項目,“昂首前進”的國企并未停歇。
隨著國內大型地面電站市場由領跑者過渡至競、平價項目,國企再度“開足馬力”。
據媒體統計,在國家公布的2019年競價項目中,國家電投、中廣核、大唐、廣州發展新能源、華能、中節能六家公司拿下4528MW地面電站指標,占比近3成。而在平價項目中,根據項目公司對應股權情況統計,僅國家電投、華能、中廣核、廣東發展四家央企獲得超3GW的指標,其中國家電投以1.1GW登頂,成為名副其實的電站“巨無霸”。
未來大格局國、民共舞
無論是大舉進攻電站下游,還是接連接盤民營光伏企業,國企志在謀劃新能源大棋,而這盤棋局的促成,既有國企的主動出擊,也有民企的被動讓步。
威脅光伏民企特別是電站投資商生死存亡的首要難題顯然非巨額補貼拖欠莫屬。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超過14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拖欠超過600億元。協鑫集團掌門人朱共山曾向媒體透露,僅協鑫一家被拖欠的補貼就達87億元。時下協鑫新能源不得不“賣身求生”,2019上半年其共出售約1.5GW電站部分股權、股東貸款,其中580MW電站出售給中電國際、中廣核及三峽新能源。
從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國共下發了七批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目錄。2016年3月后并網的光伏項目,仍未進入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補貼拖欠達三年多。
此外,扼住民企咽喉的還有土地租賃、接網工程等高企的非技術成本。僅接網工程一項,以山西地區為例,國網山西2018-2019年度未回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送出工程57項,其中光伏工程高達32項,總投資48948.09萬元,而這部分資金均由光伏電站業主墊資建設。
雪上加霜的是,本就“內憂外患”的民企面對的還是高昂的融資成本。調研數據顯示,民企貸款利率相比國企最起碼上浮10%~30%。融資優勢匹配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最終成就了國企于光伏下游的傲嬌業績,“國進民退”之勢已然成風。
對此,光伏龍頭企業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認為,資產端最終將是國企的天下。“電站資產端的收益越來越低,國企去拿這樣的收益是合適的,因為融資成本比較低,而民企在效率上和投資能力上肯定都比不過國有企業。”陸川解釋,“但民企有民企的優勢,如在制造端、工程總包端以及運維端等。”
在陸川看來,未來民企與國企合作將是一條更為健康的康莊大道。“民企資質好,可以去開發項目,與國企以聯合體的方式中標項目,最終國企持有電站,而民企提供工程總包、運維等一攬子的服務。這樣民企向輕資產轉型,公司可能變得更加健康。”陸川說。
事實上,梳理國企的市場動態不難發現,叱咤光伏電站市場僅是其中一環,出于置換清潔能源資產、處置虧損產業、謀求新的增長點等因素,在光伏上游制造端和設備端中,國企早已悄然進場。
陜西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煤集團于2017年便開始了籌備與硅片巨頭隆基股份的聯姻,其通過資本市場增持股票終于于2019年成為隆基的第二大股東,進駐該公司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參與決策。與此同時,重投228億元在定邊縣內開發建設3GW新能源項目,包括2GW單晶組件制造、1GW太陽能電池片制造、2.2GW光伏項目等。
此外,據媒體報道南鋼集團將接手中電光伏,涉足光伏制造領域。
當然,也有國企的先鋒部隊已然在光伏江湖站穩了腳跟。如天津中環,單晶硅片龍頭地位穩固的同時,今年7月份競得東方環晟40%股權,借力東方環晟將產業鏈布局延伸至組件。在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大唐等大型央企的光伏組件年度招標中,東方環晟成績不俗。
光伏“巨無霸”國家電投的閃亮業績也并僅僅停留在電站端,其擁有科技研發、規劃設計、多晶硅、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工程施工、生產運營、培訓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可以預見,曾經民營企業獨步天下的光伏圈,未來或許是“國民共舞”。
9月2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易事特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與廣東恒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署股權收購協議,待股權轉讓完成且繼續加持部分股權后,易事特將正式“變身”國資。
與此同時,自去年“531”之后深陷泥潭的興業太陽能“改嫁”事宜終于塵埃落定,水發集團接盤獲山東國資委正式批準。
此外,轟動業內的協鑫新能源與華能交易案持續推進,而天津國企津勸業收購國開新能源已拉開帷幕。
“一個斷臂求生,一個趁機收割,皆大歡喜。”
囿于資金壓力而亟待紓困的民企現實,加速了“國家隊”光伏之旅的行軍步伐。而立于能源革命的沖鋒戰隊,國企的腳步并未僅僅停留在下游電站,產業鏈中上游的國企之聲亦日漸“響亮”。
連續進擊的國企
光伏之于龐大的能源產業,可謂細小分支,從21世紀初的艱難起步的到當下的享譽世界,民營企業毫無疑問擔當了絕對主力。
當然,包括國家電投、三峽新能源在內的電力央企對于光伏領域的布局早已展開。但不難發現的是,更多國企正加速入場。
一個明顯的時間線,即去年的“531”巨震。
以“限規模、降補貼”為核心主旨的“531”政策,一度讓狂奔中的國內光伏產業陷入驟停時刻。而首當其沖的便是資金最為密集的下游電站開發企業。
本就裹挾巨額補貼拖欠而負重前行的電站開發企業,再遇市場寒冬項目停滯,矛盾一觸而發。
興業太陽能便是率先倒下的企業之一,這一曾經的光伏龍頭企業彼時面對的不僅僅是冰冷的市場,還有裹亂的債務危機。2018年10月,興業太陽能發行的1.6億美元優先票據出現違約,同時觸發2.6億美元優先票據和9.3億元可轉債交叉違約,股票自同年10月15日開始停牌。2019年1月,興業太陽能發布公告表示,因財務困難進行債務重組。
不出一月,興業太陽能的“接盤方”浮出水面,水發集團意欲控股。資料顯示,水發集團系省屬一級國有獨資企業,主要負責山東省內水利國有資產的運營管理和重點水利工程的投融資,及省內外涉水項目和相關產業的投資開發和經營管理。時至8月19日,收購事宜正式獲得山東省國資委批準,興業太陽能歸屬落定。
同樣經營遇困的光伏逆變器企業易事特“情定”國企,與珠海龍頭國企之一華發集團交易作罷,再次“聯姻”廣東省國資控股的恒健控股,其是凈資產最大的省屬企業,實際控制或參股多家上市公司,覆蓋基金投資、基金管理、創業投資、資本市場投資、電力、軌道交通、鋼鐵、航空產業、高端醫療設備、招標咨詢等行業。
除了直接收購相關企業外,更多國企還采取購買電站資產、加大投資力度等不同措施積極入場。
國企大軍的加入,為光伏圈的民營企業續上了急需的現金流,而這恰是國企笑傲光伏圈的強大法寶。
領跑者、競平價項目“大贏家”
在鯨吞現成資產的同時,大型國企也主動出擊夯實光伏業績。而國家示范基地的建設則成了其最佳機遇。
時間拉回至2015年,為引導光伏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國家正式啟動光伏領跑者計劃。當年6月,大同1GW光伏示范基地獲批,成為首個獲批的領跑者項目。
作為備受矚目的由頂層直接推動的大型優質光伏項目,自然吸引了一眾企業蜂擁而至。最終,在大同領跑者基地7個10萬千瓦和6個5萬千萬單體項目中,國企拿下5個10萬千瓦和1個5萬千瓦項目,分食了55%的指標。
彼時,“國進民退”暗潮漸起。
令業內大為驚呼的則是2017年第三批光伏領跑者項目。在此批5GW應用領跑者和1.5GW技術領跑者項目中,國企共斬獲3.59GW。其中國家電投、中廣核、中節能、北控等國企獨立中標量達50%,整體中標量占比87.5%,而完全由民營光伏企業獨立中標的項目僅有450MW,占比不及10%。
在接下來的第三批領跑者1.5GW獎勵項目中,國企占比再度攀升至7成以上,共拿下1150MW項目。其中泗洪基地中標主體均為國企,民營企業作為聯合體僅拿到了45MW。
根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統計,三批領跑示范基地加上獎勵激勵基地共14.5GW的項目中,國企占比超過50%。其中,國家電投、中廣核、三峽新能源三家企業共拿下了33.34%的份額。
評析背后原因,業內人士認為,領跑者項目電價降價幅度大、技術門檻高、執行要求格,企業的競爭實力包括技術方案、融資成本、管理成本等成為能否中標的關鍵。此時,國企優勢自然顯現,“最大贏家”花落至此。
馳騁領跑者項目,“昂首前進”的國企并未停歇。
隨著國內大型地面電站市場由領跑者過渡至競、平價項目,國企再度“開足馬力”。
據媒體統計,在國家公布的2019年競價項目中,國家電投、中廣核、大唐、廣州發展新能源、華能、中節能六家公司拿下4528MW地面電站指標,占比近3成。而在平價項目中,根據項目公司對應股權情況統計,僅國家電投、華能、中廣核、廣東發展四家央企獲得超3GW的指標,其中國家電投以1.1GW登頂,成為名副其實的電站“巨無霸”。
未來大格局國、民共舞
無論是大舉進攻電站下游,還是接連接盤民營光伏企業,國企志在謀劃新能源大棋,而這盤棋局的促成,既有國企的主動出擊,也有民企的被動讓步。
威脅光伏民企特別是電站投資商生死存亡的首要難題顯然非巨額補貼拖欠莫屬。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超過1400億元,其中光伏補貼拖欠超過600億元。協鑫集團掌門人朱共山曾向媒體透露,僅協鑫一家被拖欠的補貼就達87億元。時下協鑫新能源不得不“賣身求生”,2019上半年其共出售約1.5GW電站部分股權、股東貸款,其中580MW電站出售給中電國際、中廣核及三峽新能源。
從2012年6月至2018年6月,我國共下發了七批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目錄。2016年3月后并網的光伏項目,仍未進入可再生能源補貼目錄,補貼拖欠達三年多。
此外,扼住民企咽喉的還有土地租賃、接網工程等高企的非技術成本。僅接網工程一項,以山西地區為例,國網山西2018-2019年度未回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送出工程57項,其中光伏工程高達32項,總投資48948.09萬元,而這部分資金均由光伏電站業主墊資建設。
雪上加霜的是,本就“內憂外患”的民企面對的還是高昂的融資成本。調研數據顯示,民企貸款利率相比國企最起碼上浮10%~30%。融資優勢匹配強大的抗風險能力最終成就了國企于光伏下游的傲嬌業績,“國進民退”之勢已然成風。
對此,光伏龍頭企業正泰新能源總裁陸川認為,資產端最終將是國企的天下。“電站資產端的收益越來越低,國企去拿這樣的收益是合適的,因為融資成本比較低,而民企在效率上和投資能力上肯定都比不過國有企業。”陸川解釋,“但民企有民企的優勢,如在制造端、工程總包端以及運維端等。”
在陸川看來,未來民企與國企合作將是一條更為健康的康莊大道。“民企資質好,可以去開發項目,與國企以聯合體的方式中標項目,最終國企持有電站,而民企提供工程總包、運維等一攬子的服務。這樣民企向輕資產轉型,公司可能變得更加健康。”陸川說。
事實上,梳理國企的市場動態不難發現,叱咤光伏電站市場僅是其中一環,出于置換清潔能源資產、處置虧損產業、謀求新的增長點等因素,在光伏上游制造端和設備端中,國企早已悄然進場。
陜西特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陜煤集團于2017年便開始了籌備與硅片巨頭隆基股份的聯姻,其通過資本市場增持股票終于于2019年成為隆基的第二大股東,進駐該公司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參與決策。與此同時,重投228億元在定邊縣內開發建設3GW新能源項目,包括2GW單晶組件制造、1GW太陽能電池片制造、2.2GW光伏項目等。
此外,據媒體報道南鋼集團將接手中電光伏,涉足光伏制造領域。
當然,也有國企的先鋒部隊已然在光伏江湖站穩了腳跟。如天津中環,單晶硅片龍頭地位穩固的同時,今年7月份競得東方環晟40%股權,借力東方環晟將產業鏈布局延伸至組件。在中國電建、中國能建、大唐等大型央企的光伏組件年度招標中,東方環晟成績不俗。
光伏“巨無霸”國家電投的閃亮業績也并僅僅停留在電站端,其擁有科技研發、規劃設計、多晶硅、光伏電池、組件制造、工程施工、生產運營、培訓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
可以預見,曾經民營企業獨步天下的光伏圈,未來或許是“國民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