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主流火力發電,確實是“燒開水”--用鍋爐將水燒成蒸汽,再用熱機將蒸汽的內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發電機發電。從1785年瓦特發明蒸汽機起,就一直是如此。只不過這個過程,以前用的是往復式蒸汽機,現在用的是蒸汽輪機。即使是燃氣輪機發電,目前效率最高的方式,也是燃氣-蒸汽聯合循環:在燃氣輪機后面再加上一套廢熱鍋爐,利用燃氣輪機排出的廢氣的熱量“燒開水”,再用汽輪機驅動發電機發電,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套系統的熱效率。
眾所周知,我國光熱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水資源相對缺乏的地區。那么能不能在利用太陽能光熱資源的時候,“把傳統的發電方式換一換”,不需要那么多水呢?第一個,也是目前已經投入大規模應用的辦法,其實我那篇文章中已經提到了,那就是用斯特林發動機來驅動發電機。
斯特林發動機發明于1816年,以其發明者,英國物理學家羅巴特·斯特林的名字命名。和大致與其同一時期發明的瓦特蒸汽機類似,它也是一種外燃式活塞發動機。但和瓦特蒸汽機不同的是,斯特林發動機不是用水蒸汽,而是用氣體(早期用空氣,現在一般用氦氣或氫氣)作為工質,這使得它不需要龐大的鍋爐系統,也就是說,它不需要“燒開水”。
斯特林發動機的這個特點,再加上它是一種外部加熱的閉式循環發動機,使得它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點:不“挑食”。它幾乎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熱源。這使得它非常適合用于太陽能光熱發電。
斯特林發動機工作原理(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收集供圖)
鄂爾多斯100kW太陽能光熱示范電廠是我國第一個碟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示范電廠,2012年9月建成,共由10臺10kW碟式太陽能斯特林光熱發電系統組成,年發電量為32萬kWh
不過,斯特林發動機也有很多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單機輸出功率小。因為外部熱源的熱量供應是連續的,而斯特林發動機又是閉式循環,這使得斯特林發動機的氣體工質會長時間保持在較高的溫度,為了減少熱損失必須采取隔熱措施,由此必然導致其體積和重量增加。這使得它的功重比非常小,單機功率沒法做得太大,歷史上斯特林發動機曾經達到的最大單機功率也只有幾百千瓦。這就大大限制了斯特林發動機的普及應用。可以說,靠斯特林發動機來代替“燒開水”,是不現實的。
幸而,除了斯特林發動機,還有一種發動機,也是不需要“燒開水”的,這就是燃氣輪機。那么,光熱發電能不能利用燃氣輪機作為熱機呢?
首先,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燃氣輪機的構造和工作原理。一個最簡單的燃氣輪機,由壓氣機、燃燒室和渦輪三部分組成。空氣先進入壓氣機,經壓氣機壓縮升壓后進入燃燒室,在燃燒室內,經過壓縮的空氣與燃料(氣體或液體)混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燃氣,燃氣驅動渦輪,由渦輪驅動壓氣機和對外輸出功率,做功后的廢氣排入大氣。
燃氣輪機結構示意圖
仔細分析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發現,經壓氣機壓縮升壓后的空氣在燃燒室內與燃料混合燃燒產生高溫高壓氣體,這一步是燃氣輪機整個工作流程的核心環節。這就是說,如果能在燃燒之前,就先提升壓縮空氣的溫度,就可以在保持燃燒室輸出的燃氣溫度不變的同時,降低空氣在燃燒室內的升溫幅度,從而有效減少燃料的消耗量。
裝備于英國45型驅逐艦的羅爾斯·羅伊斯WR21型燃氣輪機就是利用做完功后排出的廢氣的熱量,在壓縮空氣進入燃燒室之前對其加熱,從而有效提高了燃機的燃料利用率。與功率相當的簡單循環船用燃氣輪機相比,WR-21可節約燃油27%到30%。既然可以用廢氣作為加熱來源,那么光熱自然也可以。
2005年10月,由中材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春輝公司與以色列魏茲曼研究院合作,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市科協主席、東大-中天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張耀明主持研制的70k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試驗示范工程,在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建成并成功發電。這也是我國首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實驗系統。該發電系統由1個塔柱和32面定日鏡組成,占地面積約兩個籃球場大小,反射的太陽光匯聚到塔柱頂端的太陽能轉化裝置,實現光電轉換。
南京江寧70k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試驗示范工程。它也是我國首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
與后來建成的北京延慶八達嶺塔式太陽能熱發電實驗電站不同的是,南京江寧70k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試驗示范工程采用的熱機不是蒸汽輪機,而是燃氣輪機。具體地說,是由以方提供的經過“太陽能化”改造的美國霍尼韋爾Parallon 75型燃氣輪機。
Parallon 75是霍尼韋爾公司于90年代研制的微型燃氣輪機,以天然氣為燃料,最大輸出功率75千瓦,主要用于分布式發電。應用于南京江寧70k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試驗示范工程的Parallon 75型燃氣輪機經過了“太陽能化”改造,在壓氣機和燃燒室之間增加了一個光熱集熱器
經過“太陽能化”改造的Parallon 75型燃氣輪機與原型機不同的是,它在壓氣機和燃燒室之間,加上了一個太陽能集熱器。空氣被吸入燃氣輪機后,先經壓氣機壓縮,再經由集熱器加熱,經過這兩道工序后,高溫(1000℃)并帶有一定壓力的空氣再進入燃燒室,混合天然氣燃燒,產生燃氣驅動渦輪。
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有效降低了燃氣輪機的燃料消耗。實際運行的結果表明,與未經改造的Parallon 75型燃氣輪機相比,經過“太陽能化”改造的Parallon 75型燃氣輪機的燃料消耗率僅為前者的一半左右。經過兩年的調試、完善,和連續發電運行測試表明,該系統運行穩定、操控方便、安全可靠。
南京江寧70kW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試驗示范工程的成功,可算是燃氣輪機利用太陽能光熱發電的成功實踐。但它所用的燃氣輪機仍然需要燃料,還不算是完全的太陽能光熱發電。
那么,有沒有什么完全利用太陽熱能驅動燃氣輪機的辦法呢?也有。這就是超臨界二氧化碳(SCO 2)布雷頓循環。
二氧化碳有一個很獨特的物理性質:當溫度達到30.98℃,壓力達到7.38MPa時,其物理狀態介于液體和氣體之間,密度接近于液體,粘度接近于氣體,擴散系數約為液體的100倍。這種狀態,稱為“超臨界”狀態。處于超臨界狀態下的二氧化碳,密度比氣體大,粘性比液體小,具有流動性強、傳熱效率高、可壓縮性小等特點。
二氧化碳的臨界條件容易達到,化學性質不活潑,無色無味無毒,安全,價格便宜,純度高,易獲得。這些特性,使得它很適合用于作為熱力循環工質。
所謂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就是用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作為工質的渦輪發動機熱循環。但和一般的燃氣輪機不同的是,這種燃氣輪機的燃燒室不燃燒燃料,而是用于外部熱源對二氧化碳進行加熱。超臨界狀態的二氧化碳在經過壓氣機壓縮后,進入燃燒室由外部熱源加熱,加熱后的高溫超臨界二氧化碳驅動渦輪,由渦輪驅動壓氣機和對外輸出功率,作功之后的二氧化碳再回到壓氣機再被壓縮,如此循環往復。
不難看出,這在本質上,就是一個和斯特林發動機一樣的外燃式閉循環熱機。如果用太陽能光熱系統作為這個系統的外部熱源,就是一個不需要“燒開水”,也不需要消耗燃料的純太陽能光熱發電系統。
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原理圖
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的相關研究,國際上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了。由于其功率密度高,對輪盤和葉片的性能要求很高,當時的加工工藝難以滿足。直到90年代以后,隨著高精度數控機床的應用,相關制造工藝得以突破,相關的研制工作才開始進行。
本世紀以來,在能源、環保問題加劇的情況下,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技術更是引起各國的關注。美國在這方面尤其積極,美國能源部(DOE)于2011年開始實施太陽能應用領域的“Sunshot”攻關計劃,該項目中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研發項目的主體項目為10MW超臨界二氧化碳發電機組項目研發和測試,由美國桑迪亞(Sandia)國家實驗室-核能系統實驗室(NESL)承擔相關的實驗研究。
經過測試證明,S-CO 2作為工質的光熱發電系統在600到700℃的溫度范圍內運行都可以有良好表現,可以在500℃以上、20MPa的大氣壓下實現高效率的熱能利用,熱效率可以達到45%以上。對于需要建設大規模鏡場,因而投資巨大,需要高效率發電方式的光熱發電來說,這顯然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目前,美國、日本、印度都已經建成了相關的實驗系統。
對于中國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研究來說,剛剛過去的201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2018年2月,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國內首臺MW級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在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燃氣輪機分公司完成加工裝配,成功交付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衡水基地。壓縮機是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研制成功,是我國在超臨界二氧化碳布雷頓循環系統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國內首臺兆瓦級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壓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