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儲能是關鍵支撐。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展新型儲能,新型儲能發展按下“加速鍵”。作為新型儲能典型代表,壓氣儲能系統是目前除抽水蓄能之外技術最為成熟的物理儲能技術之一,也是現今大規模儲能技術研發的熱點。2024年,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56個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其中11個是壓氣儲能路線。
壓氣儲能電站主要由壓縮系統、儲換熱系統、儲氣系統、膨脹系統和發電系統等設備組成,利用空氣發電。用電低谷時,富余的電能驅動壓縮機,將空氣壓縮成高壓狀態。壓縮機,類似自行車打氣筒,可將空氣打進“輪胎”里,這個“輪胎”就是鹽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儲氣庫。壓縮空氣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則以熱水、熔鹽等形態儲存在地面的儲熱罐中。
“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裝機規模不斷增加,但它們比較‘調皮’,電力供應有時過剩有時不足,而且頻率忽高忽低,就需要儲能來擔當‘綠電管家’,平衡電網供需。”中國能建數科集團副總經理李峻介紹說,其原理是利用電網負荷低谷時的剩余電力壓縮空氣,將其儲藏在高壓密封設施內,在用電高峰釋放出來發電。
壓氣儲能電站建設周期2年左右,遠低于抽水蓄能6年至8年的建設周期,在規模、壽命、成本、效率上與抽水蓄能相當,堪稱“超級綠色充電寶”,還具備單機容量大、系統穩定性好、構網調峰能力強、電轉化效率高、選址靈活、建設周期短等特點。
“能儲一號’能夠每天蓄能8小時、釋能5小時,使用壽命長達30年以上。電力調峰能力是同規模火電機組三倍,是新能源的‘最佳拍檔’。”中國能建首席專家,數科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萬明忠表示,以“能儲一號”為代表的長時儲能具有長時間、大容量、強構網等特性,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支撐,將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新能源消納發揮重要作用。
在政策和市場驅動下,我國壓氣儲能產業化進程明顯提速,相關技術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發展轉變,國內1.5兆瓦、10兆瓦、60兆瓦級壓氣儲能項目陸續投運。此次壓氣儲能單機功率一舉躍升至300兆瓦,邁上了新臺階。
“300兆瓦規模與火電機組單機容量相近,但‘能儲一號’通過創新采用‘非補燃’技術,實現了零碳排放。”李峻告訴記者,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已投運的鹽穴型壓氣儲能電站需要天然氣來加熱空氣,這個過程叫作“補燃”,不可避免會產生污染排放、造成壓縮熱損失。“能儲一號”則不依賴外界能源,而是利用自身“內循環”實現“非補燃”,從而實現“零碳”。
隨著技術成熟度提高與規模化效應顯現,壓氣儲能項目投資回報率也逐漸提升,在帶來穩定經濟回報的同時,可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發展,形成集系統研發、設備制造、電站建設、系統運維于一體的新興產業集群。
據悉,目前中國能建圍繞沙戈荒、海上風電、風光儲等大型新能源基地,廣泛布局了一批壓氣儲能項目,包括甘肅酒泉、山東泰安、陜西銅川、青海海南壓氣儲能項目在內,具備實施條件和正在建設的壓氣儲能工程超50多座。
”我們將持續推動壓氣儲能向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大規模方向進行技術革新。”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將加快產業化布局,在受端中東部用電負荷區,依托鹽穴資源,加快建設應城、菏澤、潛江等新型儲能基地,解決大規模新能源存儲和消納難題;在送端“沙戈荒”新能源富集區,依托人工硐室建設新型儲能大基地,解決新能源就地消納和外送難題,促進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激活新能源產業發展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