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鐘通過測量原子核內的能量躍遷來實現超精確計時,這些核躍遷受外力影響較小,因此具有實現無與倫比計時精度的潛力。然而,傳統核鐘的制造一直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釷-229同位素的稀有性、放射性和高昂成本。
幾十年來,JILA(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一直處于原子和光鐘研究的前沿,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物理學教授Jun Ye教授的實驗室在光晶格鐘領域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了建立核鐘裝置,該團隊與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使用放射性釷-229晶體。然而,傳統方法需要更多的放射性物質,增加了輻射安全性和成本考慮。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由JILA(實驗天體物理聯合研究所)和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研究員、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物理學教授Jun Ye領導的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物理和天文系的Eric Hudson教授團隊共同開發了一種突破性方法。研究人員開發了薄膜涂層,通過物理氣相沉積(PVD)工藝在基底上形成一層約100納米厚的四氟化釷薄膜。這種方法僅使用微克的釷-229,大幅降低了產品的放射性,同時產生一層致密的活性釷核。研究人員與JILA的合作伙伴共同合作,成功復制了可以使用激光測試潛在核躍遷的薄膜,這種方法使核鐘的放射性降低了一千倍,同時顯著降低了成本。
薄膜技術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核鐘發展的一個潛在轉折點。這種技術在核鐘中的應用與半導體和光子集成電路相當,預示著未來的核鐘可能更加易于訪問和可擴展。Jun Ye教授表示:“核鐘的一個關鍵優勢是其便攜性,為了充分釋放這一潛力,我們需要使系統更緊湊、更便宜、對用戶更耐輻射。”
然而,薄膜技術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晶體中每個釷原子都處于有序環境不同,薄膜中的釷環境產生變化,導致能量躍遷變得不那么一致。面對這一挑戰,研究人員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Eric Hudson教授合作,使用高功率激光器測試核躍遷。通過檢測發射的光子,研究人員成功驗證了薄膜作為核鐘頻率參考的潛力。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對薄膜核鐘所帶來的計時精度提高感到非常興奮。與離子阱相比,固態時鐘的原子數量要大得多,有助于提高時鐘的穩定性。此外,這些薄膜還可以使核計時變得更加緊湊和便攜,從而走出實驗室環境,進入電信和導航等實際應用領域。
雖然薄膜核鐘的便攜性仍然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但這一突破為依賴精確計時的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研究人員表示,如果他們足夠幸運,這種新型核鐘甚至可能會揭示有關新物理學的知識。
這項工作得到了陸軍研究辦公室、空軍科學研究辦公室、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