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組織2024年6月19—20日召開的第34屆理事會會議上,該組織總干事巴拉巴斯基宣布了ITER項目新時間表,目標是在2035年實現初步氘-氘聚變作業。
日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以下簡稱“西物院”)院長劉葉率團前往法國卡達拉奇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組織總部參觀調研,拜訪了ITER組織總干事彼得羅·巴拉巴斯基(Pietro BARABASCHI),并與副總干事羅德隆座談交流。
近日,中核集團國際標準化建設再次取得新進展:由中核集團統籌組織、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主導編制、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核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參與編制的國際標準《反應堆技術-核聚變反應堆一核聚變堆高溫承壓部件的熱氦檢漏方法》(標準編號為ISO 4233: 2023)于2023年3月6日正式發布!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簡稱“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計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學工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之一,也是迄今我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
據歐洲核聚變研發創新聯盟(EUROfusion)、英國原子能管理局(UKAEA)和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9日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歐洲科學家在通過聚變等離子體生產能源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功: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中產生了能量輸出為59兆焦耳的穩定等離子體。這是自1997年以來,世界首次進行的氘氚核聚變實驗。
面對即將來臨的能源危機,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尋求一種無限而清潔的能源,從而實現人類的永續發展。如果說“夸父追日”是古人戰勝自然的美好愿望,那么東方超環則代表了今人把夢想變為現實的努力。
記者22日從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了解到,該中心多途徑磁約束核聚變研究中心自主設計建造完成國內首臺緊湊環注入裝備,并成功利用該裝備對磁約束等離子體裝置進行燃料注入,顯著提升了等離子體密度。這是首次在國內磁約束聚變裝置利用緊湊環概念實現芯部加料,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此關鍵技術的國家。
格雷格·布里特爾斯博士說起自己手上正在進行中的項目時,眼中閃爍著激動之情。他說:“每個工程師都夢想著擁有一個技術上極具挑戰性的項目,它需要你開發出新的技術和方案,去解決難題,同時這也對世界尤其重要。”五年前,他剛結束自己在牛津大學的研究工作。之后,布里特爾斯博士加入托卡馬克能源(Tokamak Energy),這是一家計劃建造聚變反應堆的創業公司。
在安徽合肥的科學島上,有一群不斷挑戰極限“造太陽”的人。他們的目標就是希望未來有一天,聚變能商用的“聚變能源夢”在中國率先實現,早日用聚變能點亮一盞燈。
我們要在沒有任何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造出一個需要同時承載大電流、強磁場、超高溫、超低溫、高真空、高絕緣等復雜環境的裝置,這對工藝設計和材料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近日,在法國南部卡達拉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托卡馬克裝置第四個重大部件——極向場超導線圈PF6成功落位,吊裝工作圓滿完成,標志著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系統的安裝工作全面開啟。這是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牽頭TAC1中法聯合體在2021年度完成的第二個重大安裝節點。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離子體所了解到,由該所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的杜瓦超大矩形波紋管的研制合同任務取得重要進展,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難度系數最高的多層矩形波紋管,通過了ITER國際組織專家組的最終設計評審,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4月10日,由中核集團中核二三承擔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氣體注入系統復合管道產品制造項目在廣東惠州全部完成,最后一批產品將于近期運往法國。該項目的完成,是中核集團為ITER計劃順利推進以及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的具體體現。
歐洲聯合環狀反應堆(JET)將執行一系列氘氚核聚變實驗,這是未來大型聚變實驗前的一次重要彩排。位于英國的一座尖端反應堆正在籌備核聚變混合燃料的關鍵性測試,這種燃料將最終點燃“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全球規模最大的核聚變項目。
英國一個首創性的反應堆正準備開始關鍵的燃料混合試驗,最終為ITER提供動力,I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實驗。核聚變是一種為太陽提供能量的現象,如果物理學家能在地球上加以利用,它將是一種幾乎無限的能量來源。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簡稱“ITER”)計劃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學工程國際科技合作計劃之一,也是迄今我國以平等身份參加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科技合作計劃。ITER裝置是一個能產生大規模核聚變反應的超導托卡馬克,俗稱“人造太陽”,其目標是驗證和平利用聚變能的科學與技術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