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非電利用(綠色熱能、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綠氫、電子燃料等等)環境權益如何實現?企業如何應對歐盟碳關稅(CBAM)?在雙碳和CBAM雙重政策驅動下,生物能源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十四五、十五五”生物質能產業何去何從?這些行業高度關注的焦點問題,將在2023年12月1日為您解疑答惑。
作為生物質能源行業交流的首選平臺之一,3月28-29日,IBS 2024第十二屆中國國際生物質能源與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將于中國-蘇州盛大召開!本次峰會以“不破不立,合作共贏”為主題,現場將匯聚650+國內外業界專家,政府部門,業主單位,綠色金融機構,學者,科研單位及設備供應商等同仁共聚一堂,結合前沿熱點,聚焦行業最新技術,分享業界最佳案例,探索產業未來新思路,打造供需鏈接新渠道,共謀發展路徑!
2023年10月21日12時08分,由中能建建筑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吳中生物質綜合利用項目廠用電設備受電一次成功,為后續單體調試及分部試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3年4月16日上午,由國家能源局指導,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北京馬拉松協會聯合主辦,主題為“領跑行業 促進雙碳”的“首屆全國生物能源馬拉松公益跑”在北京溫榆河公園成功舉辦!
4月17日,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能源署生物質能中國組、中國能源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專委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九華山莊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奮進碳時代,構建新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做“綠色生物制造”介紹。
4月17日,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能源署生物質能中國組、中國能源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專委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九華山莊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奮進碳時代,構建新生態”。
杜祥琬院士表示,要積極提高生物質能的戰略地位,提高對生物質能的認識,做好生物質能基礎性工作,在政策扶持下,積極發展技術,降本增效,創新產業模式,將分散的生物質能和有集中度的工業加工手段相結合,積極發展生物質能。
4月17日,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能源署生物質能中國組、中國能源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專委會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九華山莊召開,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奮進碳時代,構建新生態”。
4月17日,主題為“奮進碳時代 構建新生態”的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有機固廢資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裝備展在北京開幕。本次活動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能源署生物質能中國組、中國能源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專委會等單位共同舉辦。
4月17日,以“奮進碳時代,構建新生態”為主題,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生物質能產業分會、中國農業大學、國際能源署生物質能中國組、中國能源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專委會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全球生物質能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有機固廢資源(能源)化利用科技裝備展”在京召開。
BIO CHINA 生物發酵展是亞洲范圍內超大規模的生物發酵產業展示平臺,旨在推動生物發酵上下游產業鏈深度融合,創新驅動、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商貿交流平臺。作為生物發酵的年度盛會,匯聚了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家參展企業,更吸引了超過40,000 名專業觀眾。
2023年3月29-30日,IBS2023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生物質能源與有機固廢資源化利用高峰論壇在合肥圓滿閉幕,本次論壇圍繞“雙碳戰略:變革與升級”的大會主題,結合前沿熱點,邀請近600位嘉賓、70多家展商共聚現場,探討生物質能源,行業現狀,研判未來趨勢,共謀發展路徑。
步入3月,新一輪電改已滿8個年頭。在全國20余個省份中,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已屢見不鮮,青海、云南、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新能源市場化比例更是超過50%。作為新能源電力中的“小眾群體”,在電力交易市場中,生物質發電也同樣參與度不高。特別是在現貨交易領域,時至今日,仍難有實質性參與。
當前,就能源當量而言,生物質能作為頗具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開發潛力十分巨大。但當前,我國生物質發電市場交易進展緩慢,業內建議盡快將生物質發電納入電力現貨交易試點范疇。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將生物質發電納入現貨市場交易范疇要考慮三個重要環節。
近年來,我國生物質直燃發電技術相對成熟,在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大的地區,成為消化利用秸稈的有效技術。在引進國外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設備的基礎上,經過消化吸收,我國已基本具備制造垃圾焚燒發電設備的能力,引進國外設備和技術建設了一些垃圾填埋氣發電示范項目。我國生物質發電原料多種多樣,原料特性差別明顯,以農業廢棄物為主,還包括林業剩余物和潛在的灌木林。因此,發展生物質發電技術應根據各地的條件采取不同的技術方案,鼓勵生物質發電技術的多樣化發展。在規模上,應根據原料供應的可能性,以中小規模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