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安徽電科院傅中團隊科研攻關紀實
文/胡月
隨著一個又一個“世界之最”“世界首個”遠距離輸電工程的建成,我國在短時間內就趕超歐美國家,成為全球遠距離輸電科技的引領者。
作為參與攻克遠距離輸電技術難題的杰出代表之一、國網安徽電科院高壓電氣設備智能運檢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傅中,帶領團隊承擔多項重點科技項目,主持制定國際標準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5項。
遠距離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必須依靠準確的線路電氣參數才能落地,一旦參數出現偏差,將會直接威脅到整個工程的安全運行。
我國從西北部到中東部,負荷中心距離能源基地800~3000公里,比如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直流線更是長達3200多公里,沿線地理條件與電磁環境復雜,理論計算根本無法獲取準確的線路電氣參數,只能通過測量獲取。
針對這些問題,傅中帶領團隊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了遠距離單回、同塔多回線路電氣參數測量技術研究,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獲得國內外業界多項榮譽,為遠距離輸電測試領域實現“技術引領”做出重要貢獻。
2011年9月,淮南—浙北—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獲得國家核準。這是世界首條特高壓同塔雙回交流輸電工程,電壓等級、輸送距離前所未遇。
作為電氣特殊實驗專家的傅中接到工程安徽段線路的參數測量任務。
國際上線路參數測量技術一般適用于200千米內及單回路,而1000千伏淮上線安徽段長達336千米,于是各種困難接踵而至。
傅中從理論入手,研究獲取參數的測量模型與現場測量方法。他帶領團隊用了1年多的時間,建立了多導線系統相間互阻抗、相間互電容等10余個參數測量獲取解耦數學模型;提出了基于衛星同步技術的雙端同步測量方法,解決了傳統方法只能單端測量,無法同時測量多端幅值與相位的問題。
有了測量方法,還需要測量設備。傅中團隊與合作方一起研制出兩套集多端同步測量、強電磁耦合抑制等技術于一體的特高壓線路參數測量系統。
2013年7月,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壓交流線路貫通,并進入調試階段。傅中帶領團隊研發的整套參數測量方案和測量設備全面、準確地獲得了所有工頻參數,為之后的工程投運奠定了基礎。
俗話說: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2014年,國家電網公司專家在認真研討了“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頻參數測量方法”研究成果后認為,這項成果很有希望成為國際標準,希望傅中團隊能夠將交流輸電線路工頻參數測量方面的技術優勢轉化為國際標準。
2015年,《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頻相參數測量導則》成功申請立項為國家電網公司企業標準,并于2016年發布。
企業標準的成功制定,加快了測量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也為國際標準申請立項開了好頭。
2017年3月,傅中隨中國專家團隊走出國門,前往日本東京參加國際電工委員會特高壓交流輸電系統委員會會議。他第一次在外國專家面前介紹《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頻參數測量導則》標準提案,開始了國際標準的孵化之路。之后他又參加兩次國際會議,2019年2月8日,項目最終成功立項。為制定標準,來自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印度國家電網公司、德國西門子公司、日本東芝公司及瑞士BBC公司等知名企業的專家組成了工作組,傅中為工作組牽頭人,各國專家共同參與制定,工作組先后在德國、瑞士、中國召開了多次面對面或視頻會議。
2021年1月,標準通過成員國投票,正式進入編輯出版階段。同年7月16日,由傅中牽頭主導編制的《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工頻參數測量導則》正式發布。
“能為提升我國在國際電工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貢獻力量,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由傅中牽頭的“長距離輸電線路電氣參數測量獲取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也榮獲2022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目前,這項成果已應用于我國超/特高壓遠距離輸電工程,有力支撐了電網的安全運行。因為對這項技術發展作出的杰出貢獻,傅中還獲得了國際電工委員會(IEC)2021年度IEC 1906獎、中電聯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