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7月25日發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高級研究員詹姆斯·博頓的文章,題為《清潔能源的未來可能取決于海底采礦》。全文摘編如下:
本周,聯合國國際海底管理局(海管局)將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會議,決定地球海洋的命運。海管局168個成員國擁有對所有海底礦物勘探活動中保護海洋環境的監管責任并制定治理規范。
鑒于社會和環境成本,地緣政治正在向反對陸地采礦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海管局要討論與深海采礦相關的環境挑戰和風險。
海底采礦允許對各種日常應用的海洋礦物進行商業開采,例如為筆記本電腦、手機和電動汽車提供動力,有助于確保低碳未來。與陸地采礦——通常涉及嚴重破壞和數千英畝的污染——不同的是,海底采礦只是將富含礦物質的多金屬結核抽走,而這些結核不與海底相連。
盡管上個月達成了歷史性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協定,但私人和公眾對開采這些礦產的興趣現在已經讓海管局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包括美國在內的超過21個政府和眾多非政府組織呼吁禁止或暫停海底采礦。這種做法遭到抵制,因為世界面臨一個難題,即如何最好地滿足全球對鈷、鎳、銅和錳的需求,這些元素對于制造電動汽車電池和清潔能源儲存至關重要。
本周在牙買加舉行的會議是由太平洋島國瑙魯在2021年倡導的。在頗具爭議的兩年期限之內,瑙魯開始開采深海礦產的決定需要得到海管局的臨時批準。這反過來迫使海管局最終要規范今后的深海采礦活動。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不僅僅是這樣的活動是否可取。在一個理想世界里,我們可能不會開采海底礦物,但各國領導人已經根據《巴黎協定》做出了氣候承諾。如果沒有海底采礦,這些承諾可能無法兌現。
如果美國汽車的未來是電動汽車,那么中國政府已經準備好主導電池供應鏈。更重要的是,僅僅為了實現加州到2035年道路交通幾乎全部電動化的目標,就需要大量新的關鍵礦產供應,更不用說涉及廣泛使用電池技術的更大的國家或國際目標了。
國際能源署預計,未來20年,鈷、銅、鎳和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將增加一倍甚至兩倍。通過初級加工和提煉來自較靠近美國本土的寶貴的海底礦產,美國可以確保供應,實現四種電池金屬的礦產獨立,同時支持國內企業和改善就業。但更深層次的推動力是,需要減少由中國控制的地緣政治化的材料供應鏈對環境和社會造成的極端負面影響。
與陸地采礦相關的負面環境影響有據可查。其中包括有毒廢水、森林砍伐、土壤污染,甚至在全球一些地區還有童工。許多人認為,深海采礦能夠實現同樣的目標,而不會產生這些可怕的影響。
深海海底勘探費用昂貴。自2012年以來,一家加拿大公司已經花費超過3億美元來證明這一觀念。它已從克拉里恩-克利珀頓斷裂帶采集了3000多噸馬鈴薯大小的結核。
這些富含礦物質的結核可以在美國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為運輸、國防、航空航天、電子、能源、建筑和醫療保健等行業做出貢獻。
美國面臨礦產短缺。美國不能再依賴中國提供敏感軍事硬件或電池技術所需的礦產,而電池技術是未來環境可持續發展所必需的。
不幸的是,美國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授權的海管局成員。現在,美國公司不愿進行這種海底投資,因為它們的開采活動可能經不起法律挑戰,美國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相反,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成員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外國公司有機會進入國際管轄區域進行合法的深海勘探。
雖然尋找新金屬來源的成本和環境影響仍存在一些問題,但如果沒有海底采礦,綠色未來的許多機會不大可能實現。如果無法獲得滿足電動汽車需求和減少碳排放所需的礦產,我們所期待的綠色能源未來將面臨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