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7月18日文章,原題:論電動汽車和熱浪 談起節能減排,目前流行的一種說法是,消費者的“里程焦慮”是電動汽車銷量增長的絆腳石。也正因如此,汽車制造商們被迫推出更長續航的電動汽車。但少有人關注到,搭載過大的新能源電池違背了新能源車節能減排的初衷。
如果換個角度,采取征收碳稅(排放稅)來實現減少能源排放目標的話,我們會考慮選擇什么樣的電動汽車呢?答案或許不再是純電的長續航汽車,而應是混合動力汽車。因為從理論上講,由于開采礦物、充放電都會產生碳排放,推廣混合動力汽車遠比純電汽車更為環保。
美國政府當前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或許不是為了減少碳排放,而是為了吸引富人在他們的車庫里騰出空間來停放超大號的豪華電動汽車,從而讓像特斯拉這樣的制造商獲得利潤,其他汽車制造商也可在明晰的政策引導下減少損失。
只有當大量燃油車輛被取代后,全球二氧化碳的凈排放量才會減少。但誰說更多的燃油車輛正在被取代呢?當前政府補貼購買電動汽車的政策,讓富有的消費者在購買豪華電動汽車上大肆揮霍,卻把更多廉價的燃油汽車留給消費能力更低的其他人——這對公眾來說可能是個秘密,對經濟學家來說卻不是這樣。
在拜登總統和媒體的觀念中,仍然固執地認為選擇電動汽車是一種美德。但如今美國對電動汽車的鼓勵政策是否真的可持續?或許其只是在將消費者和納稅人的財富轉移到另一些利益集團手中而已。
事實上,任何以補貼的形式來引導公眾節能減排的計劃都會出現問題——沒有人會真的關注氣候變化。如果價格合適,人類就不在意消耗更多能源。當前的排放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