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兆瓦容量的風電機組,扇葉每轉動一圈,是1千瓦時電;每一百平米光伏板,享受正午一小時光照,是19千瓦時電……這些被轉化的能量,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但恩賜并非唾手可得——新能源電站開發建設運營成本高、風險大,其固有的出力不穩定性、間歇性造成消納困難和棄風棄光問題,以及場地偏遠條件艱苦、人才流失嚴重等問題,是新能源快速發展面臨的難題,也成為阻礙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因素。
1月8日,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投入運營,其“工業大數據”的作用,為清潔能源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讓電網“河流”穩定流淌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被自然賦予了豐富資源,蘊含著發展光伏、風電的巨大潛能。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便提出“使青海成為國家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戰略要求。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曾表示,截至2017年年底,青海省電力裝機容量中可再生能源裝機占比84.3%,累計發電千瓦時中,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75%。兩項指標居全國前列乃至世界前列——青海清潔能源裝機比例領跑全國,并很快跑出了“花樣”。
清潔能源最有效、最安全的利用方式莫過于轉化為電能,并通過大電網實現優化配置、高效傳輸和便捷使用。這是能源領域的一個共識。
但如何實現清潔能源的順暢并網,一直以來是能源界的一個心結——大電網若是河道,那么清潔能源轉化的電能就是最干凈的水源,但交匯處的這段河水能否長期穩定流淌,是一個世界級技術難題。清潔能源轉化為電能的波動而出入不斷,對“河道”而言,這些最干凈的“水源”可能是杯水車薪,也可能四溢浪費,如何減弱不穩定“水源”對電網安全造成的沖擊,難測難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表示:“一方面化石能源消費占比依然很高,帶來巨大生態環保壓力,一方面大量清潔能源產能放空,無法有效發揮作用。這是一種十分不合理的現象。”
難題不破不立,總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來打破僵局。2017年6月,國家電網公司在青海實現了連續七天全清潔能源供電,在探索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提振了世界清潔能源發展的信心。
這一步的實踐,讓國家電網公司看到了功率預測、多能互補、柔性控制、跨省調度等先進能源科技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可以迸發出的巨大能量,數據與業務的聯動帶來的空間。今年1月8日,國家電網公司在能源科技和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驅動下,歷時1年多打造而成的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正式投入運營。
陽光耀眼的午時,在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集控中心監控大廳,記者從平臺監控大屏的“今日功率預測對比”板塊看到了其對清潔能源的功率預測——藍色的中心側預測曲線、綠色的場站側預測曲線在走勢圖上起起伏伏已延伸至24點的位置,紫色的實發功率曲線,則剛攀爬至11時一刻的實時位置。可以清晰地看到,紫色實際走勢與中心側、場站側預測的路徑雖偶有出入,但基本吻合重復。
“通過源網荷三方的數據共享、資源共享,我們更容易判斷明天的風可以轉換成多少電量、一周后的光照可以滿足多少人的用電。這樣一來,就能及時在電網運行當中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也可對下一個用電高峰有更精確的預期和更充足的準備。”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全生明對記者介紹道。
國家電網青海新能源大數據科技公司籌備組組長王國強告訴記者,在風電、光伏的預測中,光伏的“咬合”率已頗高,而風電隨著數據積累,也會后來居上。目前,平臺上有超過20個發電場站使用著至少5個不同團隊的功率預測服務。同時,接入了首個省外風電場,接入6家發電企業29座新能源場站,以及負荷側大用戶,初步形成了貫通“源網荷”新能源全產業鏈的新生態,構建了區域能源互聯的雛形。“這些預測,就像商品一樣,大家可以隨意選擇,而這也將倒逼預測服務做得更好。”
最大限度利用和消納新能源,減少棄光棄風,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效率,是國家電網公司搭建這個平臺的初衷。時至今日,在平臺眾多功能中,這一初衷仍是一個亮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孫家廣給予了頗高評價,他認為,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平臺建起,青海能夠實現更多“綠電7日”,甚至“綠電全年”,這將成為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的典范。
多方受益的遠程運維
窗明幾凈,三排工位設備嶄新……2月26日,包有德推門而入,看著寬敞嶄新的辦公環境,左瞅瞅右看看,推開窗戶,盯著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景色,顯得很興奮。
就在包有德推開這扇門的前一天,他還在青海省西部的格爾木,以大唐國際格爾木光伏電站值長的身份,駐扎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圍著3座110兆瓦的光伏電站,做著巡視、報表、檢修維護一體的工作。
“那個地方,無論走多少圈,近處除了沙子還是沙子,遠處除了山還是山。哪像這兒,這么有‘人氣’。”他拉過一把椅子坐下,看著一墻的顯示屏向記者說道,“以后在這里就能監控到我們光伏電站的各個細節了,雖然不能肉眼看到單體設備,但通過數據能隨時掌握運行情況、參數信號,就不用我們跑到現場一個個巡視了。”
這一天,他原本是來到國網青海電力協助編寫技術標準的。剛到不久,便得知了編寫標準的原因——今后,通過平臺可實現遠程監測,像他這樣駐派的職工,將大批撤回至這間新辦公室所在的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遠離戈壁與沙塵。為實現不同企業廠站數據接入的統一,國網青海電力統一組織發電企業相關人員聚集到中心開展標準編制。
“當我得知園區就在數據中心隔壁,便忍不住過來看看了。”包有德所說的“園區”,是今年1月31日在青海投入運營的我國首個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園區。它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合作與服務邁上新臺階,初步形成能源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同步提升新格局。隨著平臺線上功能的豐富,園區將入駐更多不同類型的企業。
“我感覺園區的存在,就是為了在線下配合平臺的線上功能,實現更多可能。”大唐青海公司安全生產部信息主管馬玉魁對記者說,平臺監測作用的出現,為電站無人值班創造了客觀條件。按照大唐青海公司的計劃,今年9月份之前,將實現新能源電站值班人員撤回并入駐園區。據他測算,這樣每年可節約管理、員工工資、培訓等成本約500多萬元。
據測算,平臺平均可降低新能源電廠人員成本20%至40%。
“其實除了管控能力、經濟效益的提高,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職工的幸福感將大大提升。”正如馬玉魁所言,一邊是“萬徑人蹤滅”的戈壁、荒漠、鹽堿地,沙塵肆虐,一邊是熱鬧的城市辦公室。國網青海電力出資搭建的遠程監控系統,在充分發揮電力專用通道穩定優勢的同時,對于發電企業駐守員工撤回這件事,既讓新能源發電企業借力平臺實現了數字化轉型,又讓像包有德這樣的一線員工成為直接受益者。
新能源大數據創新平臺幫助發電企業對分散在各個高海拔無人區的新能源電站進行遠程集中監控,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是園區與平臺、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一個頗為直觀的效果。而這一功能,還催生了“集中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