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壽命,廣泛應用于便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然而,鋰的成本高、儲量有限,因此需要開發替代儲能系統,比如鈉離子電池(SIB)。
(圖片來源:釜山大學)
鈉具有與鋰相似的物理化學性質,而且能提供可持續性和成本效益。然而,鈉的離子較大,擴散動力學緩慢,難以適應商用碳負極中的碳微結構,因此SIB負極存在結構不穩定和存儲性能差的問題。使用摻雜雜原子的碳質材料,有望解決這些問題,但其制備過程復雜、昂貴和耗時。
據外媒報道,最近,由韓國釜山國立大學(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Seung Geol Lee教授負責的團隊,使用喹吖啶酮(quinacridones)作為前體來制備碳質SIB負極。諸如喹吖啶酮的有機染料擁有不同的結構和功能團,從而產生不同的熱分解行為和微結構。當用作儲能材料的前體時,熱解的喹吖啶酮可以極大地改變二次電池的性能。因此,可以通過控制有機染料前體的結構來打造高效電池。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關注2,9-二甲基喹吖啶酮(2,9-DMQA)。這種材料擁有平行分子填充結構,在600°C下熱解時,可從淡紅色變成黑色,殘炭率高達61%。研究人員接下來進行了全面的實驗分析,以描述潛在的熱解機制。
研究人員提出,甲基取代基在450°C時會分解產生自由基,從而形成多環芳烴。多環芳烴具有縱向生長微結構,這是由平行堆積方向上的鍵橋而產生的。此外,2,9-DMQA中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團會釋放氣體,從而在微觀結構中形成無序區域。相反,熱解未取代喹吖啶酮形成高度聚集的結構。由此可以看出,形態發展受到前體晶體取向的極大影響。
此外,在600°C下熱解的2,9-DMQA,作為SIB負極表現出高倍率性能(在0.05 A/g時為290 mAh/g)和卓越的循環穩定性(在5 A/g時為134 mAh/g,持續1000個循環)。由于表面限制和層間距離增加,含氮和含氧基團可進一步提高電池存儲。
Lee教授表示:“諸如喹吖啶酮的有機染料,可用作鈉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提供高效率,用于量產大規模儲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