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能源危機和氣候目標的夾縫之中,包括日本、德國、比利時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重新燃起了對核電的興趣,紛紛積極調整核電政策:或延長現有核反應堆的使用時間,或更早地建設新反應堆。
但專家指出,發展核電也面臨災難性事故的風險以及尚未解決的核廢料難題,同時,核電站建設周期長,存在“遠水無法解近渴”的問題。
日本或建新核電站
外媒在報道中指出,在嚴重阻礙核能發展的福島災難過去11年后,關于核能的風向正在日本發生轉變。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日本政府正在考慮未來建設“配備新安全機制的新一代反應堆”,這既是為了實現碳中和,也是為了應對俄烏沖突以來一直影響日本的電力和天然氣價格飛漲。日本現在設定了到2030年核能發電量占其總發電量20%—22%的目標。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日本正考慮重啟一些核電站并延長其使用壽命,如果經過相關升級并通過監管機構的安全檢查,一些核電廠或許能夠在其40年運行壽命的基礎上再發電20年。
日本政府的最新舉措對于一個去年只有不到4%的電力來自核能的國家來說是在走回頭路,因為在2011年以前,54個反應堆提供了日本30%的電力。2011年,一場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海水沖入福島第一核電站,引發了自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以來世界上最嚴重的核災難,自此以后日本一直在減少使用核能。
日本自然資源和能源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26日,日本有7座核反應堆運行,另有3座在維修。
歐洲多國調整核能政策
能源危機及俄烏沖突當前,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也開始積極調整核電政策,或延長現有核反應堆的使用時間,或更早地建設新反應堆。
比如,原本正在放棄核能的比利時和德國調整了相關政策。
據法國24電視臺報道,比利時首相亞歷山大·德克羅發表聲明稱,比利時決定將退出核電的時間延后10年。另據“德國之聲”報道,早在2011年,比利時曾計劃于2025年全面退出核電。比利時目前有兩座核電站,共7座核反應堆。
此外,本該在今年底關閉最后3個核電站的德國也打破禁忌,因為其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早在2月就認為,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推遲關閉可能是“合情合理的”。據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多個核電站2023年仍然可能會并網發電。
荷蘭計劃新建兩座核電站。2021年12月,荷蘭發布2025年前新聯合政府計劃稱,本屆政府將新建兩座核電站,現有博爾塞勒核電廠核電站也將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運行更長時間。荷蘭政府2025年前將為新核電站建設提供5億歐元財政支持。
英國政府提出到2050年將核能發電裝機容量從現在的7吉瓦增加到24吉瓦,滿足國內25%的電力需求,并計劃增加多達8個反應堆,還將設立一個1.2億英鎊的核能啟用基金。
法國則計劃2050年新增25吉瓦核電裝機。根據馬克龍的競選計劃,法國將堅持核能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到2050年建成至少6座第三代核反應堆,首座新反應堆計劃于2028年開工,于2035年投運,法國還將就建造另外8座核反應堆進行研究。此外,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符合條件的現有核電站使用期限將延長至50年以上,預計到2050年,法國將新增25吉瓦核電裝機容量。
仍受幾大因素制約
目前,全球32個國家所發核電占全球電力10%。2021年9月,國際原子能機構自福島事故以來首次調高預測:在最好的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翻一番。
盡管如此,政府間氣候變化問題研究小組科學家們承認,“未來核能的部署可能會受到社會偏好的制約”,發生災難性事故的風險,以及尚未解決的核廢料問題仍將導致民眾意見出現分歧。
此外,核電項目存在建設周期長、審批復雜、建造技術難度大的特點,發展核電意味著巨大的研發、投建和維護成本,因此各國目前已公布的核電規劃最終能否落地,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有關專家指出,“人們現在談的是中期解決辦法,核電站建設周期長,遠水解不了近渴,無法解決目前及中期市場緊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