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加劇
光伏產業“內卷”加劇,硅料價格暴漲、產業鏈上下游利潤懸殊、產業發展不協調等問題遲遲難解,光伏行業如何“行穩致遠”引發各界關注。
光伏龍頭企業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日前在2022年光伏產業供應鏈論壇上公開發聲稱:“由于市場需求旺盛,光伏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存在產能不協調、不匹配。光伏行業還處于青少年時期,所以大家對行業發展速度的預期不是特別準確,因此會導致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不平衡。”
光伏行業的結構性問題也已引起監管層的重視。8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三部門聯合發文,旨在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
三部門“立規”
24日,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應立足長遠目標,優化產業布局。包括根據產業鏈各環節發展特點合理引導上下游建設擴張節奏,優化產業區域布局,避免產業趨同、惡性競爭和市場壟斷。優化營商環境,規范市場秩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引導各類資本根據雙碳目標合理參與光伏產業等。
“不只是我們組件企業,各家光伏企業高管都樂見其成,希望接下來整個行業能夠有序發展。” 一位上市企業營銷高管告訴記者,“其實在三部門發文之前,下游包括光伏行業協會都已有過發聲,但是坦白講比較難控制,價格表現還是偏市場行為,的確現在的需求遠大于供應量。”
光伏上游的熱度,吸引了不少跨界資本。“關于各行各業跨界做光伏的現象,個人其實不太看好,現在有點像2015年那會兒都去做互聯網+,但除非這些跨界企業實實在在有產能,不然還是停留在概念上。”該營銷高管補充道。
《通知》還提出,應加強系統對接,深化全鏈合作。具體表現在,應加強多晶硅等新增項目儲備,協調手續辦理工作,根據下游需求穩妥加快產能釋放和有序擴產。鼓勵硅料與硅片企業,硅片與電池、組件及逆變器、光伏玻璃等企業,組件制造與發電投資、電站建設企業深度合作,支持企業通過戰略聯盟、簽訂長單、技術合作、互相參股等方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引導上下游明確量價、保障供應、穩定預期。
一位光伏產業的資深從業人員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三部門發文給了資本跨界‘瘋狂’涌入光伏領域很好的警示,有助于避免重復投資、落后產能投資帶來的資源浪費和過剩,調節引導資本進入其他實體行業,促進經濟發展。另外,也給了所有光伏企業一個警示,在重視企業經濟利潤的同時,更要關注整個行業的共贏。”
“光伏產業目前存在的布局優化、消納、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等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的統籌安排。”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表示,“從產業布局角度來看,要從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高度對光伏產業進行優化布局,打破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讓資源要素充分流動,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疫情以來產業鏈上游原材料價格持續大幅上漲,這里面既有原料環節開工不足的問題,也有流通環節囤積炒作的因素。上游原料價格過快增長不利于光伏企業的可持續運營,要推動產業鏈協同復產,上下游實體企業深度合作,規范流通秩序,避免產業鏈上出現堵點,降低運行效率。”
上下游協同難題
實際上,為了應對國內光伏產業“內卷”的困境,各光伏企業紛紛開啟“自救”,祭出擴產、布局一體化等“棋子”,意圖通過上下游協同發展來對沖硅料成本上升帶來的經營風險。
“我們和行業其他公司一樣,致力于做到全產業鏈,明年可能也會上硅片,形成電池、組件、硅料、硅片完完全全一體化,現在還沒辦法透露太多。”上述上市企業營銷高管告訴記者,“我們預判今年四季度的時候,硅料價格可能會有所回落,隨著部分央企完成硬指標,國內的裝機量也會稍微有些恢復,起碼比今年前8個月的狀況會好一些。”
第一財經注意到,由于光伏產業鏈的供需錯配和上下游擴產節奏的不同,整個行業苦“天價”硅料已久。據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數據,國內單晶復投料的最高價格已超過31萬元/噸,較2021年初8.76萬元/噸的價格漲幅已超過253%,再創歷史新高,這也是今年以來的第28次漲價。
硅料價格飆漲直接導致全產業鏈利潤分布不均的結果,業內出現“上游吃肉,下游吃土”的聲音。
上游硅料企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上半年的凈利同比增長達到三倍之高,另一硅料企業特變電工上半年的盈利也同比預增149%至162%。而下游企業就沒這么“幸運”了,拓日新能2022年半年度凈利潤預降50%~65%。“受到硅料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公司組件毛利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拓日新能在公告中分析稱。
無錫薩科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夏家喜表示,企業銷售額翻了一番,但是利潤率卻降了一半。這會讓很多公司不愿意去做生產,太累、毛利率太低。
天合光能相關負責人日前稱:“光伏組件廠商天然同時具備前端的原材料是現貨、后端針對客戶是期貨的屬性。前期可以看到很多組件廠商簽了6到9個月的長單,提前把價格和量定下來。”
“但是2021年開始,供應鏈上游的價格一直在漲,我們通過快速調整出貨和簽單結構的方式來應對這種產業鏈價格波動,差不多把長單和短單的比例給倒過來了,大部分是短單和現單來保證利潤,長單的比例占得比較少。”該負責人告訴記者。
向海外要市場
在國內“內卷”加劇、利潤空間不足的背景下,光伏企業把目標瞄準了高溢價的海外市場。歐洲光伏市場成為必爭之地。
“歐洲市場這塊,目前在俄烏沖突的影響下,整個電價成本均價都是在每度電4歐元左右的水準,所以對他們來說,安裝光伏發電回報更好,市場需求旺盛。” 正泰電器旗下的正泰安能電力系統工程有限公司總裁盧凱表示,歐洲電價比較高,光伏儲能能夠控制在7~10年之內回本,而國內的電力市場化改革還需要持續向縱深推進,做光伏儲能的回本周期可能要超過15年。
“這里要補充一下海外市場的特點,歐洲的發電企業、售電企業、輸配電企業都是分開的,發電完全是一個市場化行為,因此電價波動會很大,尤其現在歐洲長期電價協議(PPA)價格很高的情況下,光伏市場需求旺盛。”盧凱進一步告訴記者,“我們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尤其圣誕節之前,歐洲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9月份到11月份都會是安裝的旺季。”
實際上,一直以來,歐洲不僅是全球第二大光伏裝機市場,也是最大的組件進口市場,2021年全球占比46%。在能源轉型及碳中和的大趨勢下,歐洲國家包括德國、荷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波蘭的組件進口都達到GW級以上。
PV Infolink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光伏組件對歐洲出口40.9GW,較前一年的26.7GW同比增長54%,占據我國光伏組件出口總體份額的45%。
而今年5月RepowerEU能源計劃的提出,也為歐洲光電市場的發展添了“一把火”。歐盟的這項計劃涉及未來五年內高達2100億歐元(約合2210億美元)的資金規模,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氣進口,降低能源需求,從而達到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加快轉向綠色能源的目的。
晶澳科技公開表示,隨著歐洲自主能源的需求有所上升,海外訂單有所增加。“公司多年來重視歐洲市場,當前會爭取更多發貨量,目前已看到成效。”
“我們預期海外市場12月之前會有一波小的搶裝潮。但是越是到這個時候,光伏企業內部產能的調控尤其需要注意,四季度光伏市場很旺,價格也不錯,如果自己缺產能沒法突破,能接單的量就會遇到瓶頸。”上述上市企業營銷高管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