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繞不開儲能。”
“誰先進入儲能領域,誰就能搶占能源轉型發展的先機!”
近期,關于發展“儲能”的聲音陸續傳來。特別是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斗桨浮访鞔_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實現儲能商業化到規?;陌l展……
因此,各大石油公司紛紛布局儲能,在加快能源轉型的同時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
供圖:長慶油田
今年3月,發改委、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方案》,明確規定了新型儲能的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針對儲能技術攻關、創新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為推動新型儲能規?;?、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提供了保障與支撐。
作為大規模應用光伏和風電的必經之路,儲能是全球能源革新的關鍵賽道,產業發展路徑清晰。對我國來說,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技術和基礎裝備,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
事實上,“十三五”時期新型儲能在我國就實現了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的初期過渡。“‘十四五’時期,隨著電力系統對調節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開發消納規模不斷加大,我國在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方面已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談到《方案》頒布的背景時,某儲能業內專家這樣說。
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鋰電池儲能技術更新加快,普遍循環壽命突破5000次,龍頭超萬次;光儲一體化發展加快,促進鋰電池儲能產量達15GWh,同比增長260%。不僅如此,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技術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2021年底,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超過400萬千瓦,“新能源+儲能”、常規火電配置儲能、智能微電網等應用場景不斷涌現,商業模式逐步拓展。
當前,我國新型儲能市場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滲透率較低,但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儲能產業將隨之進一步發展。“未來,儲能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而《方案》再次明確對儲能行業的鼓勵,能夠促進產業突破技術瓶頸,將儲能產業較快地催生起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能源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郭海濤說。
面對當前趨勢,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儲能行業正在迎來爆發期。2022年將成為我國商業化儲能發展的元年。與此同時,各大石油公司開始布局儲能。也難怪,石油公司要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發展風電、光伏、氫能等新能源業務時均繞不開儲能。
今年4月1日,中國石油連發3條儲能設備開發招標,旨在打造中石油特色電化學儲能產品與裝備,透露了其布局儲能設備研發制造的計劃,也透露了我國石油公司對儲能發展的高度重視。
“對于油氣企業上游領域來說,建設‘新能源發電+配儲’是一條必由之路。下游領域‘煉化企業+配儲’也有著一舉多得的應用前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徐泉表示。據了解,無論是建設風力發電還是光伏發電,企業都要面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帶來的最大挑戰——波動性以及間歇性。如何獲得持續平穩的清潔電力供應,24小時保障油區正常生產生活,“配儲”是關鍵。
在此情形下,中國石油首先瞄準了風光發電大規模儲能配套,和油田的綜合能源供應和清潔轉型作用儲能應用場景重點,計劃設計開發一套針對油田應用場景的綜合能量管理系統。從設備儲備方面來看,中國石油計劃打造中石油特色電化學儲能產品與裝備,形成電芯制備、儲能裝置搭建與應用技術體系,在儲能電池技術路線選擇上則明顯青睞鈉離子電池和鈦酸鋰電池。
除此之外,中國海油湛江公司也于近日表示,將力爭到2025年實現“海上風場+光伏+儲能+岸電”全新供電模式。中石化也于4月11日成立了中石化濮陽儲氣庫有限公司,明確經營范圍包括許可項目為風力發電技術服務、太陽能發電技術服務和儲能技術服務。在近日的氫能應用現代產業鏈建設推進會暨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氫電儲能聯合實驗室,旨在制氫、儲氫等領域開展機理研究及技術開發合作。
“未來石油公司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儲能作用舉足輕重。比如,油區、井場、煉廠等用電大戶,若想解決面臨的減排難題就必須將儲能應用其中,建設配備儲能電站。如此才可降低用電成本,推動低碳轉型發展。”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金鐳表示。
攝影:朱俊霖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未來石油公司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儲能或將是“強制性”配備。它與新能源業務發展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儲能產業是持續發展新能源的基礎,未來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這“扶搖而上”的趨勢下,無論在頂層設計還是降本增效方面儲能均面臨著不小的難題。
“目前,我國的儲能項目以試點為主,成本高、盈利難等問題依然突出。這是接下來要持續重視解決的困難。”郭海濤認為。
成本高主要體現兩方面。一方面,儲能電站成本居高不下。2020年儲能的千瓦時電次成本在0.5元左右,按照目前的儲能系統千瓦時電成本,距離規模應用的目標千瓦時電次成本0.3~0.4元還有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儲能尚未實現規?;瘧?,技術成本較高。因為當前儲能領域技術種類較多,各類技術呈螺旋上升發展態勢。此外,電化學儲能,耗材、鋰等稀有金屬成本比較高,也是制約儲能商業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此,專家建議,石油企業應抓住歷史性機遇提前布局。同時,根據自身產業特點,反復論證各類技術路線,吃透國家文件,算好經濟總賬,加強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集成應用,為能源轉型夯實基礎。
專家指出,石油企業要尋求可以大規模應用的“高安全、低成本、可持續”的儲能技術。石油企業作為國家能源保供的“壓艙石”,技術運用應特別看重安全性、低成本以及可持續性。當前,電化學儲能技術相對最為成熟,但并非是“本質安全”的技術路線。對此,石油企業應有清醒認識。在眾多技術路線中,可實現本質安全的水系電池如釩液流電池、鐵鉻液流電池等技術路線也應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