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俄烏沖突持續發酵,俄歐“天然氣大戰”愈演愈烈。根據歐盟委員會此前公布的計劃,歐盟計劃在2027年之前停用俄羅斯天然氣。尋找天然氣替代供應來源,成為歐洲的當務之急。
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歐盟6月份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在俄羅斯擰緊天然氣“閥門”之際,美國幫助歐盟緩解“氣荒”背后有什么算計?
尋找替代方案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1日,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最大單一管道“北溪1號”開始年度維護工作,預計將因此暫停長達10天的天然氣輸送。不少分析認為,該管道目前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此舉將進一步加劇歐洲市場天然氣短缺。還有歐洲官員擔心,俄羅斯方面在維護結束后將繼續關閉管道。
外媒指出,近期正是歐洲各國儲氣過冬的重要時段。然而,俄歐“天然氣大戰”硝煙彌漫,歐洲不得不面臨日益嚴峻的“斷氣”風險。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跟隨美國步伐,對俄實施多輪制裁,并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供應的依賴。歐盟4月宣布,8月開始停止進口俄羅斯煤炭。6月,歐盟批準對俄實施部分石油禁運。
作為反制措施,俄羅斯與“不友好”國家和地區的“盧布結算令”于4月1日生效。此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陸續宣布暫停向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丹麥等拖欠天然氣款并拒絕以盧布結算的歐洲國家供氣。數據顯示,現階段,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僅為一年前的一半。
“為實現‘開源’,歐盟努力尋找能源替代供應方,以解決‘氣荒’之急。卡塔爾等中東國家更傾向于同歐盟簽署長期購銷合同,但這與歐盟的減排目標不符,而美國供應商愿意高價供應天然氣現貨。因此,目前美國成為歐盟的主要供氣方。”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曲兵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今年3月,歐盟決定向美國額外購買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以減少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并表示希望通過各種來源的液化天然氣替代1/3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此后幾個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量一直處于創紀錄水平。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認為:“美國把俄烏沖突視為重新拉攏歐盟以及鞏固其與北約盟國關系的重要機會。在能源問題上,擁有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美國希望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的新玩家。為此,美國一直希望在歐俄之間插一杠子。隨著歐俄的態度均日趨強硬,美國成功擴大自身對歐盟的液化天然氣出口。”
“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加上美國積極推動,歐盟內部在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問題上逐漸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并設定了具體時間點。當前,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這是在歐盟計劃之內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張騰軍說。
存在多重隱患
對歐盟而言,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其面臨的“氣荒”困境?
3月,美國與歐盟簽訂液化天然氣出口協議時,曾有美媒發長文“潑冷水”,指出這份協議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義”,因為美國在短期內根本沒有能力出口更多天然氣。
英國廣播公司算了一筆賬,更加直接地呈現出美國天然氣“喂不飽”歐洲的尷尬現實: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俄羅斯供應了歐盟國家大約40%的天然氣需求。以2020年數據為參照,歐盟當年的天然氣總消耗量為5410億立方米,俄羅斯供應量約為2160億立方米。而美國2021年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量僅約220億立方米。
“按照美歐達成的協議,今年內美國將為歐洲追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并保證到2030年前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但這對歐洲的天然氣需求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歐洲還要為此承受更高價格。”曲兵說。
半島電視臺指出,美國天然氣對歐供應存在先天劣勢。由于地理接近和基礎設施的存在,俄羅斯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送往客戶,享有價格優勢,而美國天然氣需要在液化后以極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運輸。
“目前,歐洲國家普遍缺乏能夠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專業港口,而且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耗時,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即便美國加大對歐洲液化天然氣的供給,也不足以填補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出現的空缺。”丁純認為,除了價格高、供應量有限之外,基礎設施條件有限也是制約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歐盟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紐約時報》報道稱,一個大型進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氣的終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過10億美元,規劃、獲得許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數年時間。正是出于相關顧慮,歐盟各國一度無法就徹底斷絕俄羅斯能源供應達成一致。
“美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隱患:一是隨著歐盟在能源供應上日益依賴美國,美國可能坐地起價,加重歐洲國家的經濟負擔;二是美國對歐出口天然氣主要依靠海運,而相比管道運輸,海運的運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不安全性、不確定性更強;三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走向存在變數,在其他天然氣供應國沒有大幅增加產量和出口的情況下,歐洲只能與美國深度捆綁,一旦美國收緊天然氣出口,歐洲整體能源安全就將遭遇更大沖擊。”張騰軍說。
“開源”“節流”并行
7月4日,德國聯邦政府批準建設的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在北海海濱城市威廉港開工。這是德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舉措之一。分析稱,德國有關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討論已拖延幾十年,但從無定論。而使該項目重新獲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近期減少對德供氣,同時天然氣價格因烏克蘭局勢而高漲,德國能源企業和民眾財務負擔陡增,政府擔心能源供應不足。
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發出警告稱,能源短缺問題或將影響德國數年之久。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日前也表示,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完全中斷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國要為此做好準備。
“目前看來,歐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很堅定,也是一個長期趨勢。在此背景下,歐盟為了解決眼下‘氣荒’難題,將會調整能源政策,對自身能源結構、能源供需情況等進行重新布局。”丁純說。
張騰軍指出,美國既想在安全上進一步“綁牢”歐洲,以遏制俄羅斯,又想在經濟上加大本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緩解自身經濟壓力,因此美國將不斷施壓,推動歐盟在能源上與俄羅斯“脫鉤”,以便自己從中漁利。但對歐盟來說,與美國加強能源合作,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未來,美國可能將天然氣作為一個重要戰略工具,通過限制或縮減出口的方式,在其他方面向歐洲要價,使歐洲更加受制于美國。
國際能源署近日表示,為應對天然氣短缺,歐洲必須在尋找能源替代供應的同時,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為高電價和供應緊張提供喘息機會。
歐盟理事會6月下旬批準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今冬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并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且成員國之間可共享天然氣。歐盟理事會還同意了關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兩項政策指引,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時減少能源使用量。
“除了‘開源’,當前形勢也將倒逼歐盟‘節流’,大力推動節能措施,包括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歐盟來說,短期內最緊迫的事是挺過‘氣荒’難關,長期任務是完成綠色轉型,實現能源獨立。但要完成這一長期任務,歐盟還將面臨很大挑戰。”曲兵說。(記者 嚴 瑜)
原標題:美國助歐解“氣荒”背后有算計(環球熱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6 版)
國際能源署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歐盟6月份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首次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在俄羅斯擰緊天然氣“閥門”之際,美國幫助歐盟緩解“氣荒”背后有什么算計?
尋找替代方案
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7月11日,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最大單一管道“北溪1號”開始年度維護工作,預計將因此暫停長達10天的天然氣輸送。不少分析認為,該管道目前是俄羅斯對歐洲主要輸氣管道,此舉將進一步加劇歐洲市場天然氣短缺。還有歐洲官員擔心,俄羅斯方面在維護結束后將繼續關閉管道。
外媒指出,近期正是歐洲各國儲氣過冬的重要時段。然而,俄歐“天然氣大戰”硝煙彌漫,歐洲不得不面臨日益嚴峻的“斷氣”風險。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歐盟跟隨美國步伐,對俄實施多輪制裁,并加速擺脫對俄能源供應的依賴。歐盟4月宣布,8月開始停止進口俄羅斯煤炭。6月,歐盟批準對俄實施部分石油禁運。
作為反制措施,俄羅斯與“不友好”國家和地區的“盧布結算令”于4月1日生效。此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陸續宣布暫停向波蘭、保加利亞、芬蘭、荷蘭、丹麥等拖欠天然氣款并拒絕以盧布結算的歐洲國家供氣。數據顯示,現階段,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僅為一年前的一半。
“為實現‘開源’,歐盟努力尋找能源替代供應方,以解決‘氣荒’之急。卡塔爾等中東國家更傾向于同歐盟簽署長期購銷合同,但這與歐盟的減排目標不符,而美國供應商愿意高價供應天然氣現貨。因此,目前美國成為歐盟的主要供氣方。”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研究員曲兵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分析稱。
今年3月,歐盟決定向美國額外購買150億立方米液化天然氣以減少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并表示希望通過各種來源的液化天然氣替代1/3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此后幾個月,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量一直處于創紀錄水平。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采訪時認為:“美國把俄烏沖突視為重新拉攏歐盟以及鞏固其與北約盟國關系的重要機會。在能源問題上,擁有頁巖氣開采技術的美國希望成為全球能源市場上的新玩家。為此,美國一直希望在歐俄之間插一杠子。隨著歐俄的態度均日趨強硬,美國成功擴大自身對歐盟的液化天然氣出口。”
“俄烏沖突持續發酵,加上美國積極推動,歐盟內部在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問題上逐漸形成較為一致的意見,并設定了具體時間點。當前,歐盟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超過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這是在歐盟計劃之內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張騰軍說。
存在多重隱患
對歐盟而言,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其面臨的“氣荒”困境?
3月,美國與歐盟簽訂液化天然氣出口協議時,曾有美媒發長文“潑冷水”,指出這份協議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征意義”,因為美國在短期內根本沒有能力出口更多天然氣。
英國廣播公司算了一筆賬,更加直接地呈現出美國天然氣“喂不飽”歐洲的尷尬現實:俄烏沖突爆發之前,俄羅斯供應了歐盟國家大約40%的天然氣需求。以2020年數據為參照,歐盟當年的天然氣總消耗量為5410億立方米,俄羅斯供應量約為2160億立方米。而美國2021年對歐盟的天然氣出口量僅約220億立方米。
“按照美歐達成的協議,今年內美國將為歐洲追加供應150億立方米天然氣,并保證到2030年前歐洲每年可以得到50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但這對歐洲的天然氣需求來說,只能算‘杯水車薪’,歐洲還要為此承受更高價格。”曲兵說。
半島電視臺指出,美國天然氣對歐供應存在先天劣勢。由于地理接近和基礎設施的存在,俄羅斯天然氣可以通過管道送往客戶,享有價格優勢,而美國天然氣需要在液化后以極高的成本穿越海洋完成運輸。
“目前,歐洲國家普遍缺乏能夠進口液化天然氣的專業港口,而且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耗時,難以在短期內完成。即便美國加大對歐洲液化天然氣的供給,也不足以填補俄羅斯天然氣斷供出現的空缺。”丁純認為,除了價格高、供應量有限之外,基礎設施條件有限也是制約美國液化天然氣出口到歐盟市場的一個重要因素。
《紐約時報》報道稱,一個大型進口或出口液化天然氣的終端,其建造成本可能超過10億美元,規劃、獲得許可和完成建造需要數年時間。正是出于相關顧慮,歐盟各國一度無法就徹底斷絕俄羅斯能源供應達成一致。
“美歐之間的能源合作存在多方面隱患:一是隨著歐盟在能源供應上日益依賴美國,美國可能坐地起價,加重歐洲國家的經濟負擔;二是美國對歐出口天然氣主要依靠海運,而相比管道運輸,海運的運力有限,且更易受天氣等外在因素影響,不安全性、不確定性更強;三是美國未來能源政策走向存在變數,在其他天然氣供應國沒有大幅增加產量和出口的情況下,歐洲只能與美國深度捆綁,一旦美國收緊天然氣出口,歐洲整體能源安全就將遭遇更大沖擊。”張騰軍說。
“開源”“節流”并行
7月4日,德國聯邦政府批準建設的德國首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項目在北海海濱城市威廉港開工。這是德國擺脫對俄能源依賴的舉措之一。分析稱,德國有關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討論已拖延幾十年,但從無定論。而使該項目重新獲得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俄羅斯近期減少對德供氣,同時天然氣價格因烏克蘭局勢而高漲,德國能源企業和民眾財務負擔陡增,政府擔心能源供應不足。
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日發出警告稱,能源短缺問題或將影響德國數年之久。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日前也表示,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完全中斷是非常有可能的,法國要為此做好準備。
“目前看來,歐盟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決心很堅定,也是一個長期趨勢。在此背景下,歐盟為了解決眼下‘氣荒’難題,將會調整能源政策,對自身能源結構、能源供需情況等進行重新布局。”丁純說。
張騰軍指出,美國既想在安全上進一步“綁牢”歐洲,以遏制俄羅斯,又想在經濟上加大本國液化天然氣出口,緩解自身經濟壓力,因此美國將不斷施壓,推動歐盟在能源上與俄羅斯“脫鉤”,以便自己從中漁利。但對歐盟來說,與美國加強能源合作,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未來,美國可能將天然氣作為一個重要戰略工具,通過限制或縮減出口的方式,在其他方面向歐洲要價,使歐洲更加受制于美國。
國際能源署近日表示,為應對天然氣短缺,歐洲必須在尋找能源替代供應的同時,提高能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為高電價和供應緊張提供喘息機會。
歐盟理事會6月下旬批準一項規定,要求成員國天然氣庫存今冬前至少達到其儲氣能力的80%,并在下個冬季前達到90%,且成員國之間可共享天然氣。歐盟理事會還同意了關于提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兩項政策指引,計劃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目前的32%提高至40%,同時減少能源使用量。
“除了‘開源’,當前形勢也將倒逼歐盟‘節流’,大力推動節能措施,包括開發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歐盟來說,短期內最緊迫的事是挺過‘氣荒’難關,長期任務是完成綠色轉型,實現能源獨立。但要完成這一長期任務,歐盟還將面臨很大挑戰。”曲兵說。(記者 嚴 瑜)
原標題:美國助歐解“氣荒”背后有算計(環球熱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7月14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