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上海市瞄準新賽道 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表示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形成2個千億、5個百億、若干個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氫能將從多個方向成為上海綠色低碳產業的主力軍:
1)支持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公交客車、冷鏈物流車等多場景、多領域商業性示范應用,帶動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零部件等上游產業鏈發展。
2)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資源,在金山、寶山打造氫氣主要供應基地;
3)在臨港、嘉定和青浦建設產業實踐區,豐富應用場景;
4)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范,開展“氨—氫”綠色能源應用試點。
5)突破高能效氫燃料電池系統、長壽命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技術。推動高壓供氫加氫設備、70兆帕儲氫瓶等多重儲運技術的應用。
文件表示,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綠色材料、節能環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領域,力爭打造5家特色產業園區。
其中第一個特色園區即使是氫能示范實踐區:推進嘉定氫能港建設,形成關鍵零部件、系統、整車等產業集聚,建立氫燃料電池汽車計量測試國家級平臺,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生態。依托臨港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制造,加快制氫儲氫加氫一體化站建設,開展電解水設備的產業化和先行先試,開展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領域的綜合利用試點示范。
“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的氫能側重點是,聚焦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等技術攻關,打造碳中和特色產業集聚先導示范。氫冶金方面,上海將寶武等企業的氫冶金努力持續放大,培育低碳冶金產業生態,形成以氫能、新材料、智慧制造工藝裝備和循環經濟等為主導的鋼鐵相關綠色低碳產業。
“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的氫能側重點是,在上海化工區形成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加大副產氫利用,開展沼氣制氫,探索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圍繞打造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加快輕質高強材料、新能源材料、氫氣儲運材料、燃料電池材料以及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的孵化和應用。
另外還將布局一批潛力園區,加大培育提升力度,推動其成為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其中青浦氫能經濟生態園構建氫能汽車產業鏈,臨港再制造產業園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燃氣輪機等裝備再制造。
7月8日上午10時,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就上海結合新賽道整體布局做好氫能產業發展等三方面工作,進行了說明:
發展氫能產業是上海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搶占綠色低碳新賽道的重要舉措。經過多年積累,上海已基本形成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發展生態,已建10座加氫站和近30公里輸氫管道。今年5月,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8部門聯合出臺了《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以重點培育制儲輸用產業鏈關鍵技術為近期主要目標,推動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取得成效,同時推動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建設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下一步,發改委將加強政策供給,側重制度創新與先行先試,支持臨港新片區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提升上海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能級。
原文如下:
上海市瞄準新賽道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
為更好服務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發揮上海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優勢,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基本原則
能源清潔化。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的比重,拓展氨能等潛在替代能源利用。
原料低碳化。加快石化化工和鋼鐵等重點行業低碳原料替代,石化行業提高天然氣、輕烴、生物質等原料比例,鋼鐵行業提高廢鋼比,推進冶煉過程以氫代碳。
材料功能化。推進材料輕量化、高強化、功能化,支撐新能源裝備轉換效率提升,推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關鍵材料量產應用。
過程高效化。推動電機、制冷、水泵、空壓機等用能系統改造提升,優化電力、鋼鐵、化工等重點行業生產工藝,推進數據中心新技術應用。
終端電氣化。以電氣化、智能化為導向,推動終端能源消費方式升級,提高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電氣化水平。
資源循環化。提升再生資源利用水平,推廣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的工藝技術,加大廢舊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城市廢棄物協同處置力度。
(二)主要目標
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到2025年,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基本形成2個千億、5個百億、若干個十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格局。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圍繞“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新能源”,力爭培育10家市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5家研發和檢驗檢測驗證平臺,5家大型企業研究院和新型研發機構。一批前瞻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工藝水平顯著提升。
市場主體逐步壯大。推進“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以上綠色低碳龍頭企業,100家以上核心企業和1000家以上特色企業,創建200家以上綠色制造示范單位。
園區體系健全完善。圍繞氫能、高端能源裝備、低碳冶金、綠色材料、節能環保、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領域,力爭打造5家特色產業園區,加快培育若干家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
二、綠色低碳產業培育行動
(一)聚焦產業高端,領跑優勢賽道
1.前沿技術。支持企業持續開展低碳/零碳/負碳基礎性研究,加大顛覆性生產工藝與替代產品創新力度。開展電力多元轉換、人工光合作用、變革性二氧化碳利用、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技術的研究。加快新一代核能技術、新型高效硅基光伏電池等超高效光伏/光熱技術、深遠海漂浮式風電場、潮汐能等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突破。開展機械儲能、電化學儲能等的研究。
2.高端裝備。推動重型燃氣輪機關鍵部件和服務技術的開發應用。加快先進核能系統和自主核能設備攻關,形成三代、四代核電設備部件的穩定制造能力。推進風電驅動、葉片等核心部件攻關,加快風電模塊化設計,形成成本競爭優勢。探索發動機關鍵零部件、汽車、高端醫療設備等再制造業務,形成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再制造企業集聚優勢。
3.極致能效。推動重點用能行業技術裝備創新和應用推廣,電力行業加快復制推廣超低煤耗發電技術;石化化工行業加強工藝余熱、余壓回收和能量梯級利用;推進數據中心利用液冷、人工智能運維等技術降低電源使用效率值(PUE)。推廣磁懸浮制冷機、永磁空壓機、高溫高效熱泵等高效設備。推動數字化改造升級,引導企業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推進能源領域工業軟件開發。推廣節能“一站式”綜合服務、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環境托管服務等新模式。
4.低碳冶金。支持企業攻堅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等工藝。做強綠色精品鋼,鞏固高能效硅鋼、核電用鋼、高溫合金等產品技術優勢,突破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和電池用鋼、高能效變壓器核心軟磁材料等技術。培育低碳冶金產業生態,形成以氫能、新材料、智慧制造工藝裝備和循環經濟等為主導的鋼鐵相關綠色低碳產業。
(二)推動集群發展,拓寬并跑賽道
5.新能源汽車。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和產品供給體系,加快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突破,推進驅動電機及控制系統集成化、高密度化、智能化發展。發揮新能源整車龍頭企業拉動效應,吸引一批關鍵零部件“獨角獸”企業。發展退役動力電池循環利用產業,建設本市動力電池全產業鏈溯源和管理回收利用網絡體系,促進動力電池循環利用技術、工藝、裝備、產業集聚發展。
6.氫能產業。支持燃料電池重型卡車、公交客車、冷鏈物流車等多場景、多領域商業性示范應用,帶動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零部件等上游產業鏈發展。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資源,在金山、寶山打造氫氣主要供應基地;在臨港、嘉定和青浦建設產業實踐區,豐富應用場景;開展兆瓦級風力、光伏等新能源電解水制氫集成及應用示范,開展“氨—氫”綠色能源應用試點。突破高能效氫燃料電池系統、長壽命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技術。推動高壓供氫加氫設備、70兆帕儲氫瓶等多重儲運技術的應用。
(三)拓展應用場景,搶占新興賽道
7.綠色材料。推動低成本大絲束碳纖維量產、T800級以上高強高模碳纖維工業化突破、碳纖維專用樹脂技術攻關,探索碳纖維在新型碳芯節能導線、儲氫容器等領域的應用。推廣高溫超導電纜,支持高溫超導技術在核聚變等領域的應用。開展光催化在污染治理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發展低碳化工,推進天然氣和二氧化碳制備合成氣、輕烴裂解技術的應用示范。
8.碳交易和碳金融。依托全國碳交易系統,豐富市場交易主體,引入碳交易信用保證保險,建立碳普惠機制,引導企業不斷提升碳資產管理能力;建立和完善碳交易標準規則體系。重點發展碳基金、碳債券、碳質押、碳保險等金融產品。鼓勵發展重大節能低碳環保裝備融資租賃業務。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有序推進碳金融衍生品創新。
(四)加強集成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9.碳捕集及應用。推進新一代相變型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應用,突破溶劑損耗、再生熱耗等關鍵指標,降低捕集成本。加快二氧化碳生物、化工、材料、礦化等轉化技術研究,推進二氧化碳制碳納米管等高值化學品的產業化試點,開展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及制甲醇示范。推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應用場景向化工、鋼鐵等其他行業拓展,加快與儲能、氫能等技術的集成發展。
10.智能電網。加快布設新能源終端和智能電網設施,發揮新能源微電網、智慧減碳虛擬電廠等項目示范作用,推動光儲直柔等智能電網應用。推進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裝備向高壓化、智能化發展,開展大容量長壽命安全電池、固態電池等儲能裝置應用。做強智慧能源服務,推動光伏儲能微電網技術、電池人工智能技術、鋰電池儲能系統、直流微電網系統的應用。
三、特色園區升級行動
(一)以集聚發展為目標,加快建設氫能示范實踐區
推進嘉定氫能港建設,形成關鍵零部件、系統、整車等產業集聚,建立氫燃料電池汽車計量測試國家級平臺,構建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打造基礎設施完善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生態。依托臨港國際氫能谷,聚焦燃料電池整車、重型燃氣輪機、航空發動機制造,加快制氫儲氫加氫一體化站建設,開展電解水設備的產業化和先行先試,開展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領域的綜合利用試點示范。
(二)以高端發展為動力,全面建設“臨港動力之城”
加快臨港新片區全動力領域發展,打造航空、航天、汽車、海洋、能源“空天陸海能”動力集群。加快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發展高端動力關鍵零部件及成套裝備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維修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加快核心裝備產品研制,推進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重型燃氣輪機等研發及產業化。
(三)以創新發展為方向,加快建設“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
依托相關企業、專業機構和產業聯盟,聚焦富氫碳循環高爐、氫基豎爐等技術攻關,打造碳中和特色產業集聚先導示范,引進世界500強研發機構和業務板塊,建立低碳減碳研發轉化平臺,吸引“專精特新”企業,引入多元化社會資本。
(四)以低碳氫源+新材料為核心,加快建設“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
在上海化工區形成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加大副產氫利用,開展沼氣制氫,探索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圍繞打造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加快輕質高強材料、新能源材料、氫氣儲運材料、燃料電池材料以及二氧化碳資源化技術的孵化和應用。推進天然氣、輕烴代替煤和石油制化工原料應用,鼓勵企業提高生物基、廢物基原料比例。
(五)以梯次推進為路徑,培育建設若干個潛力園區
布局一批潛力園區,加大培育提升力度,推動其成為特色園區或精品微園。碳捕集利用示范園開展新一代二氧化碳捕集等技術攻關,推動二氧化碳制碳納米管及復合材料等示范。青浦氫能經濟生態園構建氫能汽車產業鏈。臨港再制造產業園發展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燃氣輪機等裝備再制造。長興低碳創新產業園推動潮汐能發電技術研發、LNG船生產制造,發展綠色海洋裝備和綠色交通產業。推動碳中和創新技術平臺建設,發揮本市各類科創平臺作用,加大產學研用合作力度,推進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四、產業生態完善行動
(一)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發揮高校院所原始創新作用,圍繞共性技術、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打造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研究中心、低碳冶金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提高成果轉化率。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功能平臺作用。
(二)促進產業鏈協同發展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提升中小企業專業化協作和配套能力。支持企業深耕全國碳中和市場,以先進技術和專業服務提升市場占有率。打造一批綠色供應鏈,鼓勵核心企業帶動鏈上企業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建設一批檢驗、檢測、評估和認證服務平臺,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
(三)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推進制訂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構建上海綠色低碳標準體系。鼓勵領軍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共同開展標準化工作,探索組建產業鏈標準化聯盟。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作
市各相關部門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區、各園區落實產業發展各項政策措施,保障項目實施要素供給。鼓勵企業、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在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標準制定、應用示范等方面加強合作。
(二)加大相關政策支持力度
構建支持本市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聚焦成果轉化、場景應用和項目落地過程中的瓶頸問題,開展先行先試。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政策,綜合運用財政、金融、投資、土地等政策,充分利用國家和本市節能減排、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資金,支持本市綠色低碳技術突破、產業發展和特色園區建設。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
加大綠色低碳產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形成分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體系。引進具有國際化創新力和領導力的復合型人才,通過產業菁英高層次人才選拔,遴選一批領軍人才和青年英才,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培養優秀創新人才方面的作用和優勢,擴大行業隊伍。
(四)加深國際國內合作
依托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與國內相關地區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對外開放的窗口、橋梁優勢,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功能優勢,強化在綠色技術創新、綠色金融、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國際合作。
(五)加強綠色低碳引導
以全國節能宣傳周、低碳日、碳博會等為契機,傳播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通過專題論壇、技術展示、交流會等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為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和產品,促進綠色低碳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