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提出,研究出臺光伏治沙等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設計、施工、運維等標準規范
作為一片新的投資建設“藍海”,光伏治沙逐漸被看好。有專家提醒,大面積上馬光伏治沙項目,既要考慮光伏發電的接網和消納問題,也要考慮建設施工和運行的生態保護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于促進新時代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出,充分發揮新能源的生態環境保護效益,大力推廣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支持在石漠化、荒漠化土地以及采煤沉陷區等礦區開展具有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效益的新能源項目。
去年以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在各類文件中就被多次提及。
《實施方案》介紹,近年來,我國以風電、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成效顯著,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發電量占比穩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進入平價無補貼發展的新階段。但同時,新能源開發利用仍存在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網和消納的適應性不足、土地資源約束明顯等制約因素。
國家發展改革委介紹,2021年10月份,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集中組織開工了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主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拉開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項目開工序幕。
位于甘肅某戈壁灘上的光伏基地項目。攝影/章軻
“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力發展風電光伏項目,有利于加強土地、風能、太陽能等多種資源綜合利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給能力、加大清潔低碳能源供應水平的同時,獲取顯著生態、經濟和減碳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
據專家分析,光伏治沙具有生態、經濟和減碳三方面效益:
生態效益突出。通過“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治沙改土、水資源綜合利用”等多位一體循環發展模式,開展風電光伏治沙、防風、固草,系統保護和修復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實現新能源與生態融合發展、友好發展。
經濟效益顯著。發揮西部北部地區風光資源優勢和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未利用土地優勢,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通過輸電通道送到東中部地區,既能夠實現西部和東中部地區在土地資源、綠色能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又能夠促投資、穩增長,帶動西部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減碳效益明顯。通過建設風電光伏大型基地項目,既有利于推動風電光伏大規模、高水平發展,還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穩定優質的綠色電力支撐,推動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完成“十四五”規劃任務。
據億利潔能介紹,已經“將發展治沙光伏作為公司未來戰略發展的主要方向”,依托控股股東億利集團多年治沙成果儲備的大量土地資源,結合現有光伏項目的開發建設運維經驗技術積累等優勢,具備發展大規模光伏治沙項目的基礎條件。計劃在黃河幾字灣區域實施風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布局光伏治沙業務投資運營。
5月,中國電建所屬湖北工程公司中標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千瓦光伏治沙基地項目第二標段EPC總承包工程。據測算,項目建成后,可修復治理沙漠10萬畝,年均供應綠色電力40億千瓦時,年節約標準煤12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1萬噸。
建設、施工和運營風電光伏項目,需重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擾動問題。攝影/章軻
據記者了解,隨著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電光伏項目的陸續上馬,建設、施工和運營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擾動問題也引起各方重視。沙漠、戈壁、荒漠屬于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一旦受到破壞很難恢復。“應嚴格限制、減少地表擾動和植被損壞范圍,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有環保專家說。
上述《實施方案》也提出,堅持生態優先,科學評價新能源項目生態環境影響和效益,研究出臺光伏治沙等生態修復類新能源項目設計、施工、運維等標準規范。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專家朱源日前在解讀《“十四五”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污許可工作實施方案》時介紹,為應對“十四五”期間可能出現的新任務,生態環境部門已進行了提前謀劃和部署。
他舉例說,例如,我國宣布將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為此,要研究制定風電、光伏、地熱等行業和項目環評管理政策及要求,避免在鳥類等野生動物重要生境和遷徙通道布局,推動非化石能源規劃和項目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