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發電的快速發展,互補型光伏電站正迎來全新的發展模式。
5月30日,國家能源集團龍源浙江溫嶺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電站是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潮光互補智能光伏電站,位于浙江省溫嶺市塢根鎮,總裝機容量100兆瓦,設計布置24個發電單元,合計安裝18.5萬余塊高效單晶硅雙面組件。電站與中國第一大潮汐發電站互補,綜合利用太陽能與潮汐能,形成“日月同輝齊發力、水上水下齊發電”的場景。
近年來,光伏電站以其清潔低碳、良好的經濟性和可持續性等優勢獲得快速增長,目前已經成為我國裝機容量排名第四位的電源形式。但光伏發電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即夜晚及無光天氣導致的間歇性發電,限制了光伏發電的平穩運行與發電效率。
因此,找到與光伏發電相互補的電源,可以有效平抑間隙性發電對電網的沖擊,于是近年來“水光互補”、“風光互補”等互補型發電獲得業界關注。而位于浙江樂清灣的這座潮光互補光伏電站,更是開創了光伏與潮汐完美協調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標志著我國在海洋能源綜合利用、新能源立體式開發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國家能源集團副總經理馮樹臣表示,這一電站開創了潮汐與光伏協調、“水上水下齊發電”的新能源綜合運用新模式。不僅有效挖掘拓展了利用空間,更有效助力創新驅動提高發展質量,有利于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據了解,該電站智能化、自動化程度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實現少人、無人值守。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總經理唐堅表示,我們開發建設了生產數字化平臺,依托透明數據,建立了風光設備健康預警模型,可以快速遠程診斷。目前模型準確率超過了85%,實現從“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轉變。設備運維由被動變為主動,有力保障了電站經濟效益。
按照積極打造智能化發電項目的建設思路,該電站同步配套建設安裝5兆瓦時儲能設備,是浙江省首個實現“光伏+儲能”聯合一次調頻控制技術的新能源電站。電站充分利用儲能系統能量的充放電置換,以及毫秒級的功率快速響應特征,使其從“適應電網運行”有效轉變為“支撐電網運行”,平均調頻效果可達95%以上,平均響應滯后時間可達200毫秒以內,大幅超出國家標準,處于行業領先水平。創新的建站模式和技術前瞻性,為后續新能源場站的開發建設和局部電網提升安全穩定提供示范和參考。
龍源浙江溫嶺潮光互補型智能光伏電站投產后,在運行期20年內,年平均發電小時數1092小時,年發電量超1億度,可滿足約3萬戶城鎮居民一年的家庭用電需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31654噸,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4479噸,為地方優化能源結構、綠色低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助力國家“雙碳”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