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相關人才缺口的不斷擴大。有行業人士坦言,除了一些關鍵技術外,人才已經成為行業發展的最大掣肘。
好消息是,國家層面也關注到了人才緊缺問題,并為產業后備人才培養進行了相關布局。
近日,教育部印發《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方案》在“加快緊缺人才”培養這一重要任務中,將加快儲能和氫能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放在了雙碳領域三大緊缺人才的首位,并指出要以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消納為目標,推動高校加快儲能和氫能領域人才培養,服務大容量、長周期儲能需求,實現全鏈條覆蓋。
成熟人才缺 對口人才少
缺口集中在四大領域
“隨著國家氫能支持政策的推出,全國各地競相布局氫能產業,導致目前氫能領域人才缺口越來越大,高校氫能領域人才培養勢在必行。”北京氫沄科技氫能研究院院長趙紅英對記者說。
據了解,目前氫能人才對口專業較少,2022年氫能領域人才主要來自化學工程與工藝(含電化學、燃料電池專業等三級學科)和機械工程類專業,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等專業。
趙紅英指出,目前除了傳統的結構工程師,熱系統工程師及電氣工程師可以從整車或者新能源行業轉到氫能領域之外,其它領域專業人才都有所欠缺,大體體現在四大領域:
一是在燃料電池系統領域,缺乏系統應用工程師(即負責系統和整車對接所有相關工作的工程師),流體仿真工程師,以及系統工程師(包括系統控制邏輯實現及仿真驗證等領域)等;
二是在燃料電池電堆領域,缺乏電化學工程師、材料工程師、力學仿真工程師、工藝工程師、電化學仿真工程師、金屬涂層工程師等相關專業人員;
三是在膜電極及關鍵原材料領域,缺乏需要長期培養的專業人才,比如質子交換膜工程師或者材料學專家(包括材料合成及膜制造工藝等方面人才),催化劑專家,碳纖維工程師(包括碳纖維的制備表征及批量工藝相關人才),密封工程師(氫能領域膠水的合成,表征及量產相關人才)等;
四是在上游制儲氫領域,包括制氫,新型儲氫材料開發及應用等領域也缺乏相關人才。
“面對當前問題,產業人才的集聚與培養是當務之急,尤其是氫能專業人才的培訓與培養迫在眉睫。” 中國人才研究會汽車人才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朱明榮表示,據汽車人才研究會調研,目前氫能領域專業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一方面,有經驗的成熟人才缺乏,需要企業自主培養,過程相對較長;另一方面,院校畢業生對口專業人才少,企業需要從化學等相關專業招聘后再進行二次培養。
政策支持 高校開課
仍存三大挑戰
各級政府已經在推動氫能領域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2022年2月22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及《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專業名單(2022年)》,“氫能科學與工程”專業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該專業屬于工學、能源動力類,修業年限為四年。
今年初,全國首個氫能專業落地華北電力大學。華北電力大學官方微信指出,在該校大電力學科體系支撐下,氫能專業以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化學工程等學科為牽引,有機融合制氫模塊(電化學、化工、材料)、氫儲運模塊(能動、物理、材料、機械)、氫安全模塊(化工、控制、材料)、氫動力模塊(能動、物理、電氣)等多個氫能模塊課程。
近期,遼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遼寧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指出,支持遼寧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沈陽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沈陽農業大學等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理工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能源學院。
“由于氫能人才的專業知識涉及到材料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化學反應工程、電子電控、機械設計、動力設計和流體仿真計算等學科,需要多學科、跨行業共同努力才能突破研發和產業化瓶頸。這對企業人才招聘與培養帶來巨大挑戰。多家企業反饋,氫能產業各專業人才全面緊缺,對口人才招聘相當困難。”朱明榮介紹。
“‘氫能科學與工程’正式成為本科專業,對于氫能人才培養是一個重大利好。” 朱明榮告訴《中國汽車報》記者,基于氫能人才跨學科、跨行業的特點,下階段氫能人才要還需要加強產學研融合建設,進一步提升產業人才質量。
朱明榮指出,我國氫能專業人才仍存在三大挑戰:
一是在專業能力方面,氫能產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對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電子信息等知識都要熟悉,而目前市場上的氫能專業人才大多基礎知識儲備不足,知識結構單一。
二是在工程實現方面,氫能人才目前缺乏工程經驗,缺乏大量車輛數據以供研究和分析。
三是在人才激勵方面,氫能專業人才待遇并不高,在行業里橫向比較缺乏競爭力,目前氫能人才激勵政策相當有限。
當務之急:
產學研攜手 加速高校優質人才培養
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我國向世界展示了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燃料電池應用等完備的產業鏈,也證明了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已經進入了規模化示范的新階段。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建成加氫站超過250座,占全球總數的40%以上,加氫站居于世界第一,移動加氫機也取得了技術突破。
隨后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在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戰略定位、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提出了氫能創新體系、基礎設施、多元應用、政策保障、組織實施等方面的具體規劃,為我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描繪了宏偉藍圖。
吃下“定心丸”的企業,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同時,也在加速搭建氫能人才團隊。
“為了進一步培養人才隊伍,龍蟠氫能源下一步計劃全面強化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之間的人才互動,大化所的博士可以到龍蟠氫能源進行實習,龍蟠氫能源也會定期派遣員工到大化所進行培訓。”龍蟠氫能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氫能行業的人才緊缺程度還比較高,主要是因為國內高校過去基本沒有氫能方面的專業,目前行業的主力人才實際都是化學、材料等領域內轉過來的,對于企業而言,尤其需要的是既懂得研發、又懂得工藝的復合型人才。”
在趙紅英看來,企業更看重相關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般企業會做一些基礎培訓或者專題培訓,但不系統。因此,相比企業如何更好地培養氫能人才,更緊迫地是目前高校如何更好地培養相關專業人才。
他進一步解釋,企業對于相關專業研發人員的學歷需求基本都是研究生學歷或更高,但目前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與企業需求不掛鉤的問題,即學校為了學生論文指標要求所做的相關研究工作更傾向于新穎性(易于發文章),而不注重實用性。對此,他建議高校應該學習德國模式,更多建立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
“(校企聯合培養)這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做的比較出色。即學生做的相關課題和氫能領域直接掛鉤,做的論文解決了氫能關鍵領域的不少實際問題,同時后期也孵化出了一批優秀的校辦企業。”趙紅英說,只有遵循這個思路,整個氫能行業才能更健康全面地向前發展。
“我認為,行業的人才儲備,一方面要從高校抓起,盡早建立與氫能、燃料電池相關的各項專業,另一方面,也需要科研院所更多地和企業強化交流,針對企業需要將實驗室工藝轉變為大規模商業化生產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共同培養、鍛煉一批優質人才。”上述龍蟠氫能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朱明榮表示,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氫能領域人才的發展需要立足氫能產業的實際發展,做好氫能產業的人才頂層設計;加強政府、企業、高校、行業之間相互協調、支持,緊跟產業發展的步伐,全方位加大對氫能產業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以良好的人才生態環境,為氫能產業的高速發展筑牢人才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