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石化集團資本有限公司(下稱“中石化資本”)投資入股北京中科富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積極布局氫能及氦資源綜合開發應用領域;4月13日,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在北京昌平揭牌成立,將聚焦風光發電、CCUS、氫能等業務;2021年12月,中石油成立新能源專業公司——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
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傳統大型石油企業綠色能源轉型步伐正在加速。
地熱風光氫“全面開花”
記者了解到,上述由中石化資本領投的融資,與中化資本創投、中國農業銀行、北汽福田等知名投資機構和產業資本共同完成,投資總金額3億元人民幣。
中石化資本表示,本次投資是積極貫徹落實集團公司“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愿景目標的具體舉措,通過加快氫能產業投資布局,助力氫能綜合開發應用及氦資源開發等領域的創新發展。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為推動氫能源產業發展及保障我國氫資源安全作出貢獻。
自提出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的目標以來,中石化在氫能業務布局上越走越快。根據相關規劃,“十四五”期間,中石化將在全國建設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規劃綠氫產量超百萬噸,打造全國最大規模的氫氣制備、儲運及加注網絡。
中海油則在近兩年陸續成立了多家新能源專業公司,聚焦海上風電、太陽能發電、地熱、氫能等業務,建設中海油特色的綜合能源公司。根據中海油披露的新能源投資發展計劃,“十四五”期間,中海油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占比將達5%-10%。到2025年,目標獲取海上風電資源500萬千瓦到1000萬千瓦,裝機150萬千瓦;獲取陸上風光資源500萬千瓦,投產50萬千瓦到100萬千瓦。
無論是基于現有傳統油氣業務延伸發展氫能、地熱,還是進入風電、光伏等新領域,中石油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同樣不可小覷。記者了解到,2021年,中石油實現了“油氣熱電氫”的協同發展新格局,新增新能源開發利用能力345萬噸標煤,總能力接近700萬噸標準煤/年,創歷史新高。
“受‘雙碳’目標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雙重推動,油氣企業正主動轉型,探索新能源產業發展利用模式,借助新能源產業打造新的利潤增長極,踐行綠色轉型。”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展戰略研究所高級經濟師康煜說。
開創新能源開發新模式
“當前,石油、煤炭等企業都在積極平衡現有業務組合、布局可再生能源業務鏈條,雖然規模不大,但可為今后大規模應用奠定基礎、積累經驗。”中國石油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專職副主任呂建中近日撰文指出。
公開材料顯示,通過近幾年在新能源領域的不斷探索,當前石油企業立足并延伸傳統主業,已經形成了具有“石油企業特色”的新能源開發利用模式。
以中石油為例,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對油氣企業而言相當于其傳統勘探開發業務的延伸。在華北地區,中石油冀東油田打造了“采灌平衡、運行穩定、供熱高效、節能環保”的地熱資源商業利用“冀東模式”。
在西北地區,中石油玉門油田也打造了“多能互補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形成了風能與光能雙利用的“玉門模式”。
在東北地區,中石油吉林油田正探索煉化轉型與綠色發展協同推進的“吉林模式”——將吉林石化轉型升級項目與吉林油田風光發電項目聯動實施,新增用電全部由吉林油田綠電保障,有效降低碳排放。
而在川渝地區,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則打造了天然氣與新能源融合的“西南模式”,即聚焦內部清潔替代、清潔電力、氫能、戰略性伴生資源,發展“天然氣+”的綠色低碳新業務。
國內油氣企業在發展新能源方面雖然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但這只是傳統能源企業綠色轉型的初期探索。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加快能源轉型步伐的過程中,傳統石油企業仍面臨諸多瓶頸,比如新能源的核心技術基礎相對較弱、缺乏專業人才儲備等。與此同時,當前新能源開發建設競爭激烈,油氣企業獲取新能源發電上網指標難度也較大。
“未來,油氣企業還需持續推進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與先進企業合資、合作力度,不斷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同時,也需要國家給予相關政策,支持油氣企業成為實現‘雙碳’目標與保障能源安全的中堅力量。”康煜說。
“構建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和創新鏈,需要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與可再生能源企業協同推進。大型能源企業應主動擔當起可再生能源產業鏈‘鏈長’或‘鏈主’的責任,帶動大批中小企業‘鏈友’協同發展。特別是應加強技術創新合作,牽頭成立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大企業應用場景的優勢。比如,大型能源企業可尋求與光伏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利用自有工礦區、閑置場地、建筑屋頂等建設光伏發電或制氫項目,為新技術提供應用場景。”呂建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