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5日,福清核電6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這也是全球第三臺、中國第二臺投入商運的華龍一號機組。此前,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已于2021年先后投入商運。
作為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堪稱中國核工業自主創新和工程建設的又一創舉。據粗略統計,華龍一號作為一項精密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6萬多臺(套)設備、上千人的研發設計團隊,先后需協同國內17家高校、科研機構;聯合58家國有企業,聯動140余家民營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鏈5300多家企業;先后近20萬人參加了示范工程及后續工程建設……其工程協調、通聯的工作量不只是用“浩大”就能形容的??梢哉f,將如此龐大的一股精銳力量組織起來,使大家心往一處想,力量擰成一股繩兒,為共同目標不懈接續奮斗,本身就是一項需要奉獻精神的事業。
值此又一“華龍”飛天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華龍一號的科研及項目管理人員,以揭示“華龍”設計者、建設者凝聚“核”力、勠力同心完成這一宏偉工程背后的秘密。
從上到下高效協同“辦大事”
華龍一號是新時代“大力協同搞好核工業”的典范之作,建設過程中建立了從國家、中核集團到項目層的全方位協調機制。本著一切服務于工程、調動一切可用資源的原則,各方面協力及時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問題。在國家層面,各相關政府部門均對華龍一號建設高度重視。國家能源局于2015年成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協調小組,其成員包括國家能源局,地方政府部門,有關行業協會,有關設計、施工、設備制造涉及到的企業。協調小組集中優勢資源,高效地協調解決了土建、安裝和設備供貨等重大問題,充分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和優良傳統。
在華龍一號各機組建設過程中,從中核集團層面設立了工程建設季度協調會,每個季度中核集團有關領導都要聽取研發和工程進度匯報,現場協調各成員單位之間的分歧。能解決的問題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確定責任人和時間表,確保每個問題必有回音、確定解決。在項目層面,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作為總承包方設置了總經理協調會、高層協調會和各領域協調會等。其中,設計、采購、施工、調試各板塊每兩周開一次協調會,此外還有數字化儀控系統專題協調會、重要設備現場交底會等重要項目的臨時協調會。
如此高強度的聯合協作確保了各關鍵節點的高效通過,華龍一號關鍵設備接口按期關閉率均超過90%,而主泵的成功國產化就是從上到下高效協調的成果。主泵被業界比喻為核電站“心臟”,制造難度極大。2008年之前,國內已建成核電站的主泵均是從國外進口的,因此所有設備國產化進程中,最艱難的就是主泵國產化。
當時,國內參與主泵項目的各單位在主泵設計、原材料、制造、試驗等多方面存在滯后。對此,中核工程成立了主泵國產化的專項組,建立了從基層項目管理人員到公司領導,乃至直達中核集團領導層的協調機制。針對主泵國內重要供方實施蹲點策略,安排項目人員現場指導和推動廠家主泵國產化進展,幫助廠家建立了一整套主泵項目管理、質保體系。事實證明,這種從上到下的協作機制確保了主泵國產項目的高效推進。2008年11月,中核工程與哈電動裝及安德里茨聯合簽訂福清方家山項目主泵供貨合同。2009年哈電開展全流量試驗臺架啟動方案設計,總投資約2億元,3年后即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華龍一號研發過程中,類似這樣上下高效協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例子還有很多。據統計,華龍一號累計突破了411臺核心裝備國產化,實現了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飛躍。
“互聯網+”促產業鏈“大協同”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采用業主負責制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既強調了業主負責制,也實現了工程總承包制。但是核電建設不是總承包商的單方面成果,而是整個核工業產業鏈的功勞,凝聚了核電行業上下游協作單位的心血。如何實現項目EPCS(設計、采購、施工、調試)板塊深度融合,將工程現場成千上萬名建設者擰成一股繩,管理上形成一盤棋,關鍵在于總包的協調管理能力。十多年來,中核工程在核電總承包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以及華龍一號各項工程陸續順利建成的經驗證明,要有“小核心大協作”的格局和胸懷,才能統一各方目標,凝聚大團隊力量,實現目標利益最大化。
比如華龍一號從研發之初,其總設計師、中核工程總工程師邢繼就帶領“華龍一號”大團隊基于“小核心、大協作”的合作模式搭建了“全球化政產學研用”高效協同創新研發平臺。中核工程、核動力院等研發設計單位,與清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14家外國機構與大學建立了研發合作關系,有效整合技術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但是,核電廠的顯著特點是涉及專業多、參與企業多、周期長、數據一致性不能有絲毫差錯。如何讓國內外的“智囊”們協同起來,保證數據的完全一致?對此,中核工程在華龍一號研發和施工過程中創造性地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將碎片化業務整合,搭建了三維設計平臺。該平臺可使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20余家單位相連,協同設計平臺的終端數量達500個。通過該平臺,設計人員隨時可了解相關信息與其他專業設計情況,隨時協調設計接口。
同時,中核工程聯合中國移動應用5G技術,在設計階段就開始著手通過全面數字化,實現設計方、施工方、管理方的數據共享融合,在華龍一號建造現場打造了一張覆蓋核島內外、廠區、生活區的混合型5G專網,為核電建設和運行提供穩定可靠的網絡基礎設施;基于“5G+AI”技術實現了對工程項目“安全、質量、進度、成本”四大要素的集中管控。這樣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設計方與施工單位之間、業主與承包方之間、施工單位彼此之間對工程進度、質量、彼此狀態等參數一目了然,大大減少開各種協調會和“磨嘴皮子”的次數,從而大大降低溝通成本。借助“大數據”,中核工程致力于實現整個“華龍”工程建設的“大協同”。
“黨建+文化”共鑄精神高地
在施工高峰期,華龍一號建設現場有10余家參建單位,涉及400多個班組約1.1萬名建設人員,其中就包括中核二三、中核二四、中核五公司等兄弟單位。這些單位各有各的特點,有的曾跟隨核工業南征北戰榮譽等身,有的則在行業中堪稱翹楚,也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脾氣秉性”。尤其是到了工程安裝階段,各種需要協調的問題迎來了爆發期:從設備供貨、圖紙交付、土建移交、施工人員的技術及人員準備等,都需要總承包方去協同。
經過十多年核電總包工程的錘煉,中核工程對核電工程的協同工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心得。在中核工程各級管理者們看來,“大協同”既是系統工程,也是一門學問。按他們的說法:“作為總承包方,僅僅從履行合同權利義務的角度去干工作是遠遠不夠的。為確保凝心聚力,在項目內部減少溝通壁壘,我們秉承合作共贏理念,與各兄弟單位進行了大量協調溝通。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致力于營造精神文化上的歸屬感,建立統一的目標,樹立正確的榮譽觀。”
為此,有沒有一個抓手,能讓在建設現場660多名一線黨員、388個班組、數以萬計的建設者的“精氣神兒”聚到一起?2018年,根據集團公司部署,福清核電基地以推進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始開展黨建聯建工作,并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中核工程以及中核二三、中核二四、中核五公司等參建單位都積極響應并參與黨建聯建,有力促使工程現場各單位形成價值共同體,而且還結合實際采取“委員進支部、黨員進班組”等創新性措施,打通了班組建設與安全、質量提升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龍一號示范工程聯合委員會在示范工程建設現場應運而生并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創舉將黨的組織體系與工程建設組織體系深度融合,圍繞工程建設開展各項主題活動,創品牌、出成果。聯委會在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兩項基本原則:一是要接地氣,二是要符合現場實際。聯委會相繼開展“圍繞項目抓黨建,抓好黨建促項目”等活動,提倡“委員進支部,黨員進班組”,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不過制度再好,不能指導實踐也只是空中樓閣。為了加快現場各單位之間的融合,聯委會會議由各參建單位輪流承辦。會議設置了介紹本單位歷史沿革、文化傳統等議程,不但激發了每個單位的自豪感、榮譽感,也讓兄弟單位更好地了解自己。通過加深彼此了解,各單位之間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走得更近了,溝通隨之更加順暢,遇到困難共同解決的效率顯著提高。其中,建設方與設計方、施工方通過成立核區專家小組,兩三天內就能關閉一個問題窗口。
同時,為了密切黨員與一線的聯系,聯委會專門出臺制度,要求“委員聯系支部、黨員聯系班組”。來自不同單位的黨員們與一線班組共同參加每天清晨6點的早班會。黨員們“身在一線、心在一線、干在一線”,與工人們“一起苦、一起累”,幫他們解決一線的實際問題。不管他們來自哪個兄弟單位,在工人眼里他們只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黨員!“有問題,找黨員”成了施工現場的慣例,黨建聯建成了現場大協同的“潤滑劑”。
2020年,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建設進入全面攻堅階段,不僅面臨著首堆特有的技術難點,外部環境同樣嚴峻。在廢液處理系統(ZLT)安裝最為重要的階段,因疫情原因外國廠家人員無法按期到場。與此同時,在某些技術問題上,廠家答復未能考慮工程實際需求,答復的設計變更單往往無法執行。為滿足技術和進度需求,中核工程設計團隊深入一線,解決了許多之前一直認為只有外國專家才能解決的問題。對于一些不符合行業標準、廠家堅持不愿修改的,團隊采用設計兜底的方式對技術難點進行分析和處理,解決了一個又一個設計難題。
與此同時,由各單位精干力量組成的安裝團隊心里也都憋著一股“不服輸、不信邪”的勁頭。在整個ZLT系統安裝完成后,到了沖洗試壓階段,團隊在現場發現多臺閥門都存在漏氣現象。在整整15天時間里,來自中核工程、監理公司、中核二三、福清核電等單位的技術人員、操作人員、維修人員不分你我,心中只有“華龍”。他們不分晝夜,不知疲憊地一次次驗證,當氣密性壓力試驗合格的那一刻,在場的人都歡欣鼓舞,一雙雙手緊緊握在一起。此時此刻,大家已不僅僅是同事,更是同“志”。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華龍一號海內外工程陸續順利建成的成功經驗證明,有從上到下的高效協同、“小核心、大協作”的格局和胸懷、也有“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加持,更有飄揚在最難攻克堡壘上那一面面鮮紅的黨旗,才能凝聚“核”力,使千千萬萬的科研人員、管理者及建設大軍為了一個共同的“華龍”理想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匯聚成一股“核”力接續奮斗,使一條條“華龍”矯健飛天。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天地寬。中國核工業人今后仍將牢記強核報國的歷史使命,匯聚“核”力、萬眾一心,加快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和后續機型研發,持續擦亮華龍一號這塊國家名片,更好助力自主品牌走向全球,走向世界核電舞臺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