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IPCC 發布的第三工作組報告《2022氣候變化:減緩氣候變化》在給予人們希望的同時,再次敲響警鐘。報告指出我們仍有一半的機會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但這要求我們確保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在3年內,即2025年達到峰值,到2030年前該排放量要比2010年減少43%。
報告同時強調,即使實現以上達峰、減排目標,全球氣溫暫時超過1.5℃這一閾值也不可避免。而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從大氣中捕獲碳等積極措施可能會限制溫度的持續上升,并使其回落到該閾值以下。
作為AR6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份約2900頁的報告由來自65個國家的278位科學家編寫而成,其中包括13位中國作者。在3月21日至4月4日舉行的IPCC第56次全會暨第三工作組第14次會議上,這份文件最終獲得了195個成員國政府代表的批準。
所有部門都需要深度減排
據《自然》報道,這份報告雖然發出了迄今最嚴厲的警告,但情況并非是完全悲觀的。報告指出,盡管碳排放量仍在持續上升,但增長速度已放緩,一些緩解措施已經產生了影響。比如,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價格正在直線下降,全球經濟正變得越來越清潔;全球能源強度趨于下行,2010至2019年,全球能源強度每年下降2%,扭轉了前10年的趨勢。
“IPCC指出,我們有完成上述任務的知識和技術,但我們必須從今年、這個月甚至是今天開始行動,而不是永遠‘等明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Inger Andersen在IPCC報告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報告顯示,仍有可能到2030年前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0年至少降低一半。而要做到這點,需要所有部門都采取深度減排行動。
“如果想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以內,現在就要采取行動。如果不立即在所有部門實施深度減排,就幾乎很難實現這一目標了。”IPCC第三工作組聯合主席Jim Skea說。
能源部門約占全球排放量的1/4。因此,限制全球變暖需要能源部門進行重大轉型。這將涉及大幅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廣泛推廣電氣化、提高能源效率,以及使用替代燃料(如氫能)。
該報告還表示,除了能源部門外,工業部門也面臨著參與實現碳中和的挑戰。報告建議通過新的生產工藝、低排放和零排放的電力、氫氣以及碳捕獲和儲存來應對這類挑戰。
“落實正確的政策、基礎設施和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到2050年可以使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70%。這提供了尚未發掘的巨大潛力。”IPCC第三工作組聯合主席Priyadarshi Shukla說。
氣候災難的臨界點已逼近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研究員陸春暉向《中國科學報》介紹,在第三工作組評估的情景中,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以內,需要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在2025年前達到峰值,并在2030年前比2010年減少43%;與此同時,甲烷也需要減少約1/3。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天就該報告發表視頻講話,呼吁相關國家政府改變能源政策,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他說,科學家警告氣候災難的臨界點已然逼近,一旦越過這個臨界點就可能發生“疊加和不可逆轉”的氣候沖擊。
當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凈零時,全球溫度也將穩定。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以內,需要在本世紀70年代初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即“碳中和”;而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以內,則需要在本世紀50年代初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對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在不考慮減少適應成本或避免氣候影響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情況下,如果采取必要的行動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以內,與維持現有政策相比,2050年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僅僅降低幾個百分點。”Shukla說。
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影響方面,加快采取公平的氣候行動對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一些應對方案可以吸收和儲存碳,同時幫助社區限制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影響。例如,在城市中,形成公園和開放空間、濕地和城市農業的網絡可以減少洪水風險和熱島效應。
工業減排則可以減少環境影響,增加就業和商業機會。可再生能源的電氣化和公共交通的轉型可以促進健康、就業和公平。
“氣候變化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可持續的能源和土地利用、生活方式以及消費和生產模式的結果。”Skea說,“這份報告表明,現在采取行動可以讓我們走向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世界。”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