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引爆了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油價暴漲,西方國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社會陷入混亂。那一次石油禁運是出口國使用能源武器最為人熟知的事例。
近些年來,“能源戰爭”在全球范圍內出現得越來越多。然而,揮舞能源武器的已不再是能源出口國,而是西方進口大國,它們利用在全球金融、物流等領域的優勢和霸權,頻頻有意識地使用能源武器來打擊競爭對手,阻斷競爭對手的能源出口。顯然,這些和1973年石油禁運完全不同。盡管如此,此類能源武器的使用同樣導致國際能源市場的動蕩,世界油氣供應遭受破壞。
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進口國。能源戰爭的爆發和延續嚴重地傷害了中國的能源經濟利益,并對中國可持續能源安全形成挑戰。中國政府、企業和社會需要如何應對呢?
世界能源濤洶浪險
在理想情況下,能源價格漲跌、市況起落完全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決定。然而,能源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商品常常具有政治性。而近些年來某些大國越來越熱衷于以油氣為武器來達到其戰略目的,導致油氣的戰略性變強。國際油氣市場受到政治力量的裹挾,波動加劇,而且總體緊張。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已決心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但是,由于復雜的經濟、技術原因以及路徑依賴的影響,世界油氣消費量在今后較長時間內不僅不會下降,反而會明顯增加。
另一方面,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角力加劇,正對世界油氣供應造成越來越大破壞。
比如,目前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等油氣大國正遭受西方制裁,這對世界油氣市場影響重大。
伊朗和委內瑞拉本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但是由于長期遭受美國等國的能源制裁等原因,它們的石油生產和出口量大幅縮減。1978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后,伊朗開始遭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六大國在經過多年談判后,終于簽署了伊朗核協議。伊朗承諾放棄核武器計劃,換取美國等西方國家解除對它的石油、金融等制裁。但是,2018年5月,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核協議,伊朗石油出口再次遭受制裁,并且一直延續至今。因為制裁,伊朗石油日均出口量估計減少了大約200萬桶。
與伊朗“同病相憐”的是委內瑞拉。委內瑞拉雖然坐擁全球最多的石油儲藏,但是從1999年至今,由于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等原因,委內瑞拉的石油產量和出口量大幅萎縮。根據歐佩克的數據,2001年1月,委內瑞拉的原油日產量為302萬桶,而2022年1月僅為67萬桶,減少了235萬桶。
保守估計,因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制裁,伊、委兩國的原油出口量合起來下降了400萬桶/日以上,這大約相當于世界原油貿易量的1/10。
俄羅斯地大物博,其在全球能源、工業金屬、農產品等大宗商品供應方面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伊、委兩國。在化石能源方面,俄羅斯是世界全能冠軍。俄羅斯能源出口受制裁的可能性已在全球能源業掀起一場颶風。
分項來看,俄羅斯能源多方面數據在全球名列前茅。BP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俄羅斯的油氣煤儲量都居世界前列:天然氣探明儲量為37.4萬億立方米,占全球儲量的20%,位居全球榜首;煤炭探明儲量為1,622億噸,占全球儲量的15%左右,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石油探明儲量為1,078億噸,占世界總量的6.2%,居全球第六位。
在生產方面,俄羅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氣生產國、第六大產煤國。2020年,俄羅斯的油氣煤產量分別為5.24億噸、6,385億立方米和4億噸,全球占比分別是12.6%、16.6%和5.2%。
在出口方面,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天然氣出口國、第二大石油出口國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2020年出口量分別為2,381億立方米、743萬桶/日和5.66艾焦耳,全球占比分別是25.3%、11.4%和17.8%。
俄羅斯在世界化石能源領域的重要性
2022年2月27日,歐盟、英國、美國、加拿大發表共同聲明,宣布禁止俄羅斯部分銀行使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系統。這將對俄羅斯各類商品的出口造成重要打擊。俄羅斯經濟嚴重依賴油氣出口。2021年,燃料和能源產品在俄羅斯出口結構中的比重達高達54.3%;油氣出口收入在俄羅斯政府預算收入中的占比近年來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達30%左右。基于其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俄羅斯油氣出口將很難完全不受西方制裁的波及。
中國能源安全遭遇新挑戰
1993年和1996年,中國先后成為石油和原油凈進口國。之后至今,中國政府和社會對能源安全總體上越來越重視。為了確保能源安全,中國政府已做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多種保障手段。其中對內手段主要包括建立和加強能源儲備、提高能效、持續進行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等。而對外手段主要包括鋪設跨國進口油氣管道、保護本國海上能源運輸線、投資國外油氣田以爭取份額油氣、擴大與能源出口國的能源貿易規模等。
在對外能源安全保障中,中國歷來強調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避免對中東的過度依賴。中國相信獲取中東油氣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把中東油氣運回國同樣存在難以控制的軍事和安全風險。
基于這些,中國強調海陸并舉。從2004年開建中國—哈薩克斯坦輸油管道至今,中國已與周邊國家合作,建成了包括中國—中亞油氣管道、中俄輸油管道、“西伯利亞力量”輸氣管道、中緬油氣管道在內的多條陸上油氣管道。中國已經形成海上、東北方向(指中俄油氣管道)、西北方向(指中國—中亞油氣管道)和西南方向(指中緬油氣管道)四大能源戰略通道。
中國政府花費大量人財物力,建設與俄羅斯和中亞之間的陸上能源戰略通道,是基于一個重要假設:俄羅斯和中亞是難以撼動的能源大后方。但是,從近期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發生的事情來看,把它們作為能源大后方,其實并非任何時候都萬無一失。
中國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全球占比超過26%,把能源安全外包給別國,既不應該,也不現實。中國實現能源安全的根本出路必須是以我為主,增加國內能源供應,持續降低能源對外依賴度。
回顧過去,中國能源的總體對外依賴度已經從2000年的5.71%快速上升至2020年的18.07%。其中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賴度分別在70%和40%以上。
雖然國內煤炭資源量相對豐富,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但是從2017年起,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在正常情況下,能源消費對外依賴度高并不可怕。但是,當世界能源危機出現后,能源消費高度依賴進口的國家可能會遇到較大的價格風險甚至供應中斷的風險。
中國糧食安全的情況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正面的鏡鑒。近期國際糧食市場和其他商品市場一樣,風起云涌。比如,2022年3月第2周,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小麥期貨價格大漲41%,創歷史最高單周漲幅紀錄,同期玉米、大豆等期貨價格也大幅上漲。在這樣的全球大背景下,國內糧食價格也難免會受到影響。但是,中國政府和民眾并不需要為糧食保供擔心,原因在于中國的糧食尤其是口糧自給率很高。中國的三大口糧大米、小麥、玉米的國內自給率平均在97%以上。糧食的飯碗正牢牢地端在我們自己手里。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勝利油田時指出,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中國能源界如何才能很好地完成總書記布置的任務呢?關鍵在于深入開展能源思想革命,轉換軌道,更大力度地開發國內可再生能源。
轉換軌道, 努力實現中國能源可持續安全
今后提升中國能源安全保障度的基本思路應該是加大國內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堅定不移地推進我國能源可持續安全。
要實現我國能源可持續安全,需要做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首先,需要加快推進再電氣化,即大規模地用風光電等可再生電力和核電替代煤電。其次,鑒于石油安全是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腹,政府、企業和社會需要共同發力,通過深入推進電氣化等多種措施,加快石油在道路交通、航空航海等領域的被替代。而進一步發展交通運輸電氣化,必須做好的工作很多,包括啃下先進電池技術的硬骨頭、有效控制鎳、鋁、鈷、錳、鋰等能源金屬的價格和供應風險、各地方進行深入的經濟、社會相關制度改革,等等。
要發展能源替代,還要充分尊重經濟現實,一方面需要增強新能源的吸引力,繼續對新能源消費進行必要的補貼,另一方面應系統梳理出各地方政府針對化石能源消費的直接和間接補貼并分階段取消、逐步對化石能源消費的負外部性征稅等。
發展能源替代,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迄今多被視為代際公平的政治道德問題。然而,最近世界化石能源領域濤洶浪險,表明能源轉型已經不再主要是政治道德問題,它也是密切關系到當代人生存、生活和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而今后中國能源轉型的深度、廣度和速度,將對國家經濟、政治和軍事安全造成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