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行業增儲上產,與減碳節能沖不沖突?記者近期深入長慶油田生產一線,一探究竟。
一場大雪過后,記者從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城出發,前往黃土高原“綠島”子午嶺。沿線銀裝素裹、雪壓青松,不時可見霧凇、冰掛,宛若童話世界。
長慶油田合H9平臺距離子午嶺不遠。臨近歲末,長慶油田在隴東地區開足馬力,力爭全年油氣產量突破千萬噸。和許多井場一樣,合H9平臺開啟沖刺模式,打響石油大會戰。
提起石油大會戰,記者不由想起數十年前初訪油田時看到的場景:機器轟鳴、塵土蔽日,一臺臺鉆機牛飲般“喝”下柴油、噴吐黑煙;燃燒伴生天然氣的“火炬”通宵達旦,火光沖天。
昔日的會戰場景,與眼前的美景搭嗎?
然而,記者在合H9平臺耳聞目睹的一切,令人大吃一驚:茫茫白雪中,幾臺紅色機器點綴其中,宛如盛開的玫瑰。走近平臺,聽不到轟鳴聲,聞不到油氣味,看不到“大火炬”。原來,這里的鉆機全部實現“電代油”,換成了電驅鉆機。開采原油時伴生的天然氣也被應收盡收,經集中收集后送往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所屬的輕烴、混烴處理站進行處理,最終變成輕油、液化氣。
“我們全廠每天收集的伴生氣,可以供兩個中等規模的縣城使用一天。”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副廠長趙愛彬算了一筆賬,過去使用柴油驅動鉆機,一臺鉆機一天要“喝”掉3噸柴油,打一口水平井需要“喝”掉差不多60噸柴油。而在合H9平臺,4臺鉆機全部使用電代油后,減少碳排放1242.69噸。
與循環利用、低碳綠色相伴的,是集約式開發、數字化管理帶來的高產穩產。
合H9平臺占地僅40余畝,但通過長水平井和扇形布井的井網模式,在地下延伸數公里,原油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
“通過創新水平井平臺開發方式,我們避開了地面水源區、林緣區等環境敏感區,把地下數千米深處的油氣資源開發出來。”頁巖油產能建設項目組副經理齊銀說。
在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像合H9平臺這樣的水平井,在全廠油井中占22.9%,卻產出了全廠近一半的原油。
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廠長馬宏說,目前,采油十二廠原油年產量從2014年的1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160萬噸,年人均產量達到834噸,是長慶油田平均數的1.6倍。
采油十二廠是長慶油田的縮影。近幾年,長慶油田先后關停封堵自然保護區、水源地內的油氣井近千口,關停站庫44座。與此同時,2013年至2020年,油田年油氣產量從5000萬噸增加到6000萬噸,油氣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六分之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慶油田在新建8.8萬口油、氣井的基礎上,累計節約用地64萬畝,相當于6萬個標準足球場的占地面積。在土地資源集約化的背后,是長慶油田用科技創新的杠桿,以最少的用地,撬動盡可能多的地下儲量。
近幾年,長慶油田大力建設綠色礦山,從井口到采出流程全密閉,確保“采油不見油,注水不見水”,實現“原油不落地,廢氣不外排、污水不外流”。
記者看到,由長慶油田自主研發的“橇裝增壓集成裝置”,占地僅100多平方米,不僅取代了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傳統增壓站,還能通過遠程控制,實現無人化管理。
“撬裝增壓集成裝置不僅集成了油氣混合物的過濾、加熱、增壓等多項功能,還能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多種工藝流程切換,偏遠井組原油實現了密閉輸送和精準計量。”趙愛彬說。
在采油十二廠固城作業區,由12萬株樹木組成的人工林區郁郁蒼蒼,生產區域的綠化覆蓋面積高達90%,實現了“井在景中,景中有井”。
馬宏說,這個開發區塊是重復利用老井場。地下2000多米深處的石油儲層類似于五花肉,有多套油層,過去只開發了一層,現在還可以立體式開發。在相鄰井區,他們將伴生氣注入地下“驅油”,原油日產量從30噸增加到36噸。
目前,長慶油田正在實施國家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示范工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采油五廠已從附近煤化工企業購買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埋”進地下幾千米深處,注入油層。這些二氧化碳將成為輔助驅油的“法寶”,開辟出油氣行業“碳中和”新路徑。
一場大雪過后,記者從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城出發,前往黃土高原“綠島”子午嶺。沿線銀裝素裹、雪壓青松,不時可見霧凇、冰掛,宛若童話世界。
長慶油田合H9平臺距離子午嶺不遠。臨近歲末,長慶油田在隴東地區開足馬力,力爭全年油氣產量突破千萬噸。和許多井場一樣,合H9平臺開啟沖刺模式,打響石油大會戰。
提起石油大會戰,記者不由想起數十年前初訪油田時看到的場景:機器轟鳴、塵土蔽日,一臺臺鉆機牛飲般“喝”下柴油、噴吐黑煙;燃燒伴生天然氣的“火炬”通宵達旦,火光沖天。
昔日的會戰場景,與眼前的美景搭嗎?
然而,記者在合H9平臺耳聞目睹的一切,令人大吃一驚:茫茫白雪中,幾臺紅色機器點綴其中,宛如盛開的玫瑰。走近平臺,聽不到轟鳴聲,聞不到油氣味,看不到“大火炬”。原來,這里的鉆機全部實現“電代油”,換成了電驅鉆機。開采原油時伴生的天然氣也被應收盡收,經集中收集后送往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所屬的輕烴、混烴處理站進行處理,最終變成輕油、液化氣。
“我們全廠每天收集的伴生氣,可以供兩個中等規模的縣城使用一天。”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副廠長趙愛彬算了一筆賬,過去使用柴油驅動鉆機,一臺鉆機一天要“喝”掉3噸柴油,打一口水平井需要“喝”掉差不多60噸柴油。而在合H9平臺,4臺鉆機全部使用電代油后,減少碳排放1242.69噸。
與循環利用、低碳綠色相伴的,是集約式開發、數字化管理帶來的高產穩產。
合H9平臺占地僅40余畝,但通過長水平井和扇形布井的井網模式,在地下延伸數公里,原油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
“通過創新水平井平臺開發方式,我們避開了地面水源區、林緣區等環境敏感區,把地下數千米深處的油氣資源開發出來。”頁巖油產能建設項目組副經理齊銀說。
在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像合H9平臺這樣的水平井,在全廠油井中占22.9%,卻產出了全廠近一半的原油。
長慶油田采油十二廠廠長馬宏說,目前,采油十二廠原油年產量從2014年的1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160萬噸,年人均產量達到834噸,是長慶油田平均數的1.6倍。
采油十二廠是長慶油田的縮影。近幾年,長慶油田先后關停封堵自然保護區、水源地內的油氣井近千口,關停站庫44座。與此同時,2013年至2020年,油田年油氣產量從5000萬噸增加到6000萬噸,油氣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六分之一。
數據顯示,近年來,長慶油田在新建8.8萬口油、氣井的基礎上,累計節約用地64萬畝,相當于6萬個標準足球場的占地面積。在土地資源集約化的背后,是長慶油田用科技創新的杠桿,以最少的用地,撬動盡可能多的地下儲量。
近幾年,長慶油田大力建設綠色礦山,從井口到采出流程全密閉,確保“采油不見油,注水不見水”,實現“原油不落地,廢氣不外排、污水不外流”。
記者看到,由長慶油田自主研發的“橇裝增壓集成裝置”,占地僅100多平方米,不僅取代了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傳統增壓站,還能通過遠程控制,實現無人化管理。
“撬裝增壓集成裝置不僅集成了油氣混合物的過濾、加熱、增壓等多項功能,還能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多種工藝流程切換,偏遠井組原油實現了密閉輸送和精準計量。”趙愛彬說。
在采油十二廠固城作業區,由12萬株樹木組成的人工林區郁郁蒼蒼,生產區域的綠化覆蓋面積高達90%,實現了“井在景中,景中有井”。
馬宏說,這個開發區塊是重復利用老井場。地下2000多米深處的石油儲層類似于五花肉,有多套油層,過去只開發了一層,現在還可以立體式開發。在相鄰井區,他們將伴生氣注入地下“驅油”,原油日產量從30噸增加到36噸。
目前,長慶油田正在實施國家二氧化碳綜合利用示范工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采油五廠已從附近煤化工企業購買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埋”進地下幾千米深處,注入油層。這些二氧化碳將成為輔助驅油的“法寶”,開辟出油氣行業“碳中和”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