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虎(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感謝錢董,感謝中國電力,給我這樣一個機會,花一點時間給大家做一個分享。
我今天分享的主要內容就是所有人都關心的,目前國際國內碳市場的進展和展望和我認為的幾個主要問題吧,謝謝大家。
第一個,為什么是碳,為什么是碳市場,碳定價。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金”和“銀”是個量詞,一克黃金300多塊錢在哪都一樣,在“綠”和“青”形容詞,不同地方的“綠”和“青”是不一樣的,中間需要的其實就是“碳”,我們整體在做產業的綠色化。
碳是什么?我們要把綠色數字化,具有可比性,數字才能資產化,接下來才會有資產證券化。全球的碳市場,應該說納入了絕大多數的經濟體,未來也是有可比性的絕對量的、可通的共同產業政策。(看圖)這是全球碳市場的建設情況,總的交易規模2020年大概2000多億美元,5萬億市場就是這么來的,但和我們的期待還有很大的差別。歐洲的碳市場,2005年-2007年,第一階段也栽到溝里過,兩周之內從30歐元跌到過0,從2008年開始,第二、第三、第四階段穩步前行。我們現在所指的全球碳市場83%的交易量來自于歐盟市場,這就是我們可比、可借鑒的。
美國有兩個市場,一個是加州的碳市場,因為州可以立法,加州規定了底價,進行了分配,逐步納入了一個行業,現在也是穩步上漲的。美國還有一個市場只納入了電力(RGGI),是另外幾個州相對的市場,基本上用拍賣,開始從自愿開始,這些面也在上漲。這是兩個不同的市場,美國并沒有全國性的碳市場。
新西蘭的市場,有特色的是林業,第一次把有林子不毀掉,把它保護起來,這是可以變成碳市場中的一個部分的。
韓國的市場,因為比較小,所以借助了一些國際性的規則,比如它認可聯合國的一些系統、標準,然后拿過來用。很有意思,比如韓國電力在國外投資的一些項目,它的減排量可以拿回去用。因為韓國市場比較小,而且需求也比較大,這些年也在逐步上漲。更小的市場是日本,日本的東京都市場主要是一些建筑,就像我們7個試點中的北京、深圳,把建筑納入進去。
《巴黎協定》其實相當于一個指南,怎么去執行這樣的市場機制,還需要下一步逐步去談。但可以看到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大家各自的問題成了一個共識,所以有一系列市場機制會發生。對我們來說,碳關稅也好、航空碳交易機制也好、航海碳交易機制也好,都有類似的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就是可量化。
這是我們國家的一個碳市場建設情況,從2011年開始到今年7月16號,啟動了這樣一個碳市場,從試點經驗,到全國碳市場啟動,應該說在座很多老朋友都付出了很艱辛的努力。
碳市場價格,價格一定是跟量匹配的,看著有很高的價格,如果沒有量的匹配,價格其實是虛假的。7個地方加上福建和四川總共9個地方,10年加起來的交易額100億,和萬億市場確實有很大的差距。在過程中,大家知道碳有價格了,可以進我的資產表了,在這個過程中到底做什么樣的部署,這是實踐交易中特別重要的,倒不是量有多少。
如果成交量上漲,市場價格成交遷移。以前的時候,既然給了我這個配額,到我履約的時候,多了就招標賣,少了就招標買。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大家對碳的價值,怎么在一個時間和空間尺度里去管理?大家在實踐過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進展。
7月16號啟動的全國碳市場,到目前大概成交了8、9億人民幣,第一天國電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目前只是給電力企業開了戶,逐步再納入到其它的投資主體。全國碳市場目前的基本架構:第一,國家、省市積極管理。第二,大量的使用基準法來分配額,而且是免費先分給你,再根據你的運營情況來進行履約。第三,總量設定是自下而上企業加總的。
講四個主要特點。萬億市場什么時候到?歐盟是萬億了,我們什么時候到?第一點,大家做一個簡單的數據比較,歐盟整個覆蓋配額總量大概20億噸,我們第一期納入到碳市場總的配額總量大概45億噸,如果八大行業納入進來,大概80億-85億噸,4倍-5倍,既然它都2000億美金,那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是萬億美金的市場。
但不是這樣的,它的交易市場中的品種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整個歐盟市場中85%-86%是期貨產品,期限是同時設計的,7%-8%是期權與衍生品,只有5%-6%是現貨。這是不一樣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只有配額的現貨、CCER的現貨,并沒有后面的期貨和期權,當然這也是符合我們的特色的,因為在政策還沒有那么嚴密的情況下,期貨好的會放大,差的更會放大。
第二點,設計和執行。在設計碳市場執行時,和我們執行能力是需要匹配的,設計可以設計的很好,但如果執行不匹配上,會捅出很大的簍子。23號財經發了一個文“1920年碳市場的造假”,題目很要命,如何避免全球最大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造假市場,這里就是一個元素含碳量,當時設計的時候設計的很理想、很豐滿,我們要去把每一批次煤過來的元素含碳量測出來,這談何容易,監管能力沒有跟上的時候,需要像華為、騰訊,甚至一些數字化手段才能去執行,以前用的是默認值,大概差距10%-30%的配額排放量。
第三點,配額總量,我們和別人是不一樣的。歐盟的國家市場,比如整個排放1000,納入碳市場過程中排放是800,我只給它700個配額,它只要履行了,減少10%,非常清晰。但我們國家碳市場在設計的時候沒有總量目標,只有強度目標,因此我們是自下而上企業加總起來的總量,這是不一樣的。這個總量和我們碳達峰的峰值會是什么樣的關系?這是下一步必須要去考慮的。如果你是一個區域長官,你這個地區買的配額賣出去了,是算你的,還是算別人的。我們目前碳市場的配額分配和總量是脫鉤的。接下來,碳市場作為一個重要的市場化工具,為了減排,在雙碳目標下可能要進行一個更詳細的設計和鏈接,把對市場目標和減排目標的貢獻結合起來。
第四點,難抵消。碳市場機制中的抵消機制不是中和機制。舉個例子“抽煙”,比如我抽10根煙,這個排放是實實在在排到大氣中的,你不抽煙,不抽煙的權利能抵我的排放嗎?更有甚者出現你10年前不抽煙的權利能抵掉我現在的排放嗎?所以,它把碳市場中的抵消機制和履約機制、和雙碳目標下的中和目標混淆在一起了,風電、光伏其實是零排放的,但不是負排放的。在碳市場中,靈活的抵消機制,和排放配額過程中已生的排放是折扣方式,而我們現在的碳中和實際的排放要加上負排放,負排放如森林碳匯、生物質、CCUS生物固碳等,結合這種主動減排,配合負碳技術,才能實現碳中和,市場機制是另一個方面。
展望一下,我們覺得最后要有這么幾個關系。
一,處理好短期和中長期關系。40年的事情,碳市場是一個全球共用的一個工具,如何穩步去推進,要把一個個漏洞填上。
二,設計和執行、和監管之間能力的匹配,是互相迭代的。
三,自上而下如何去設置合理配額。未來有了峰值就會有總量,這個總量和我的能耗雙控,正在向碳排放雙控的過渡中是個什么樣的關系?
9月23號中辦的36號文,已經全面、準確、科學地確定碳達峰、碳中和的意見,這就是所謂的1,接下來也很期待下一步的N,這樣中國碳市場的建設才能更好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一個小的建議,企業到底在這個過程中會做哪些事?時間關系,下來可以交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