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開市。截至收盤,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410.4萬噸,成交額2.1億元,收盤價51.23元/噸,較開盤價(48元/噸)上漲6.73%。
當日,全國碳市場上線交易啟動儀式在北京、上海和武漢三地同時舉行,隨后開始第一批交易。首筆全國碳交易價格為52.78元/噸,總共成交16萬噸,交易額為790萬元。截至收盤,成交量410.4萬噸,成交額2.1億元,成交均價51.23元/噸,最高價52.8元/噸,最低價48元/噸。
首批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超過了2162家,這些企業碳排放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啟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經之路和重要支撐,開市首日表現好于預期,一方面得益于從國家到地方政策層面的高度重視,產業界特別是首批電力行業的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對碳交易關注度較高;另一方面得益于多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碳交易市場、推進國內碳市場試點的有益探索。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碳排放權交易啟動是我國履行減排義務,按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一環,標志著我國建立以國家為主體,由企業和社會共同承擔的碳排放機制進一步完善,并最終通過市場交易和建立契約關系將碳排放制度上升到法律層面,進而推進實現由國家指定企業的減排標準。
碳市場通過價格信號來引導碳減排資源的優化配置,進而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因此,碳交易價格備受關注。
吳琦表示,我國碳市場潛力巨大,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運行,納入行業和市場主體將進一步擴容,交易品種和方式將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對碳交易關注度將持續提升,碳交易市場規模將快速增加,碳交易價格有較大的上行空間。
“開市首日碳交易價格與當前碳交易市場供求關系相吻合,整體上合理透明。”宋向清表示,由于碳交易與技術創新和產業規模密切相關,未來碳價格可能會走出一個“N”型曲線,即前期供小于求,價格會持續走高,中期隨著技術進步,需求減少,碳價格將持續走低,后期由于國家核定的碳排放指標的不斷調減,會出現碳交易供應減少,價格再度上升的現象,推動買方加大減排技術革新,從而減少對碳交易市場的依賴。
“碳價格目前主要由配額供需決定。為避免市場過熱,出現市場炒作的情況,有必要通過明晰碳排放核算標準、優化配額分配方法、引入抵消機制等措施來引導市場預期。”吳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