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市長 溫國輝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廣州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5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廣東視察,親自為廣東工作定位導航,明確要求廣州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面貫徹總書記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抓當前、打基礎、利長遠,認真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努力探索引領新時代老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把廣州放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科學謀劃、建設和發展,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5萬億元,增長2.7%,5年年均增長6%,與全省同步。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9%和10.1%,高于經濟增速。來源于廣州地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55.8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1.6億元,年均分別增長4.4%和5.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53.04億元,年均增長11%。
要素集聚力顯著增強。國家營商環境評估所有18項指標我市均獲評標桿,獲得電力、跨境貿易等4項指標入選全國最佳實踐,政務服務指標排名全國首位,營商環境綜合評價居全國城市前列。年末實有市場主體269.67萬戶,其中企業158.43萬戶,比2015年分別增長1.03倍和2.01倍。累計引進百億元以上項目37個。在穗投資世界500強企業增加26家,總數達309家。實際利用外資328.3億美元,比“十二五”增長35.8%;其中2020年近500億元,增長7.5%,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國性資本市場均在穗設立機構。新增上市公司81家。常住人口年均增加45萬人。
全球地位不斷躍升。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由2017年第63位提升到2019年第21位,2020年穗深港聯合排名第2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由2017年第37位提升到第21位。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排名由2015年第28位提升到第13位。《世界城市名冊》公布的全球城市分級排名歷史性跨進第一梯隊,躍居全球一線城市。
(二)動能轉換顯著加快。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全力構建全鏈條創新發展路徑,推動完善重點產業全產業鏈,厚植發展競爭新優勢。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明顯增強。構建“1+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形成“一區三城”整體布局。國家、省重點實驗室達21家和241家,分別占全省70%和61%。高新技術企業從1919家增至1.2萬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數連續三年居全國第1。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6%,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1%提高到3%。專利、發明專利授權量比2015年分別增長2.9倍和1.3倍。共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04項。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000億元,是2015年的8倍。頒發人才綠卡7623張。在穗工作兩院院士增加38人,總數達115人。
產業平臺提質增效。中新知識城上升為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復。南沙“三區一中心”加快建設。廣州開發區綜合實力居國家級開發區第2位。臨空經濟示范區獲批設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集聚項目240多個,總投資超5800億元。國際金融城、天河中央商務區、萬博南站商務區、白鵝潭商務區、白云新城等多極支撐、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產業高端化加速邁進。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廣州制造“八大提質工程”。工業投資年均增長10.2%,比“十二五”高3.2個百分點,近兩年均突破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30%。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由54.3%提高到59.7%。汽車年產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廣州地鐵中標巴基斯坦、長沙等國內外軌道項目,帶動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建成5G基站4.8萬座。標識解析國家頂級節點接入二級節點數量居全國城市首位。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金融業增加值2234億元,年均增長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提高到65.1%。
(三)城市能級顯著提高。牢牢把握“雙區”建設、“雙城”聯動重大歷史機遇,大力推進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提高全球資源要素配置能力。
區域發展核心引擎功能不斷增強。南沙科學城被省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開工建設。認可港澳32個工種職業資格、與香港互認建筑領域職業資格6項。建成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44個,入駐團隊超600個。率先吸納港澳籍人才擔任公職人員。1.38萬名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保險,2.3萬名港澳學生同等享有醫療保險。香港賽馬會從化馬場投入運營。帶動132個地級以上市共建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全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與深圳27項重點合作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廣清接合片區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推進與東莞、中山、惠州等周邊城市合作,廣佛肇清云韶經濟圈加快建設。
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提升。打造國際航空樞紐,白云國際機場第二航站樓、商務航空服務基地建成投入使用,2019年機場旅客吞吐量7339萬人次,從全球第17位提升至第11位,2020年躍居全球第1。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南沙港區三期、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等建成啟用,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由全球第6、第7位提升到第4、第5位。推進“五主三輔”鐵路客運樞紐建設,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等建成通車。廣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國鐵路樞紐站第1。布局“環形+放射線”地鐵線網,新增地鐵運營里程265公里,總數達531公里。加快建設“四環十九射”高快速道路網,新建成北三環二期、南沙大橋等重大項目。新增高快速路284公里,比“十二五”增長1.99倍。
國際商貿中心優勢更加突出。實施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行動方案。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552億元,商品進出口總值突破1萬億元。會展業展覽場次、展覽面積比“十二五”分別增長46.1%和5.7%,穩居全國第2。珠江新城等都會級商業功能區繁榮發展,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獲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天河路商圈成為內貿流通體制改革推廣案例。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網上零售額年均增長20.4%;對“一帶一路”沿線進出口年均增長4.1%,跨境電商進口連續5年排名全國城市第1。
國際交往中心建設全面提速。成功舉辦《財富》全球論壇、世界航線大會、世界港口大會、海絲博覽會、從都國際論壇、“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中國法治國際論壇等高端國際會議,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國際金融論壇等永久落戶。白云機場國際旅客中轉率25.5%,比2015年提高7.5個百分點。年均接待游客超2億人次。新設立駐外辦事處3個。新增駐穗總領館13家、國際友城25個、國際友好港23個,總數分別達66家、87個和53個。首次當選世界大都市協會新一屆主席城市。
(四)城鄉品質顯著優化。堅持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發展,努力探索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無窮魅力。
城鄉規劃體系更加完善。在全國率先開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試點,劃定“三條控制線”。交通發展戰略和軌道交通線網規劃落地實施。優化“一江兩岸三帶”沿線規劃,推進珠江兩岸貫通。完成明珠科學園等22個重點功能區規劃。出臺促進歷史建筑合理利用實施辦法,90%的歷史建筑完成測繪建模。恩寧路、沙面、海珠廣場等歷史文化片區品質全面提升。開展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建設試點,形成全市“一張三維底圖”。完成土地儲備113平方公里,供應各類建設用地123平方公里。依法優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釋放城市建成區277平方公里。劃定工業用地紅線621平方公里,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
城市更新強力推進。出臺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以空前力度推進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全面完成6個舊村、109個舊廠、442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轉型疏解專業批發市場239個,清理收儲低端物流園區81個,整治提升村級工業園超16平方公里。拆除違建1.48億平方米,整治“散亂污”場所12.7萬個。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新增公共服務設施457萬平方米、綠化面積871萬平方米,有效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完成燃煤機組、中小型燃煤鍋爐、“黃標車”整治,實現公交車純電動化。PM2.5平均濃度連續4年穩定達標,空氣質量在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優。新建污水管網1.89萬公里,比“十二五”增長13.4倍。新(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污水日處理能力居全國第2。治水取得歷史性成效,獲評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在國家組織的2次督查中均獲得督查激勵。土壤污染保護和修復持續加強,化肥農藥使用減量增效。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城鄉全覆蓋。建成5座資源熱力電廠等一批垃圾處理設施,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開展廁所革命,新改建公廁4133座。新建生態景觀林帶728公里,新增森林公園19個、濕地公園13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平方米,居國內一線城市首位。
鄉村振興成效明顯。省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兩年獲珠三角片區第1。建成高標準農田108萬畝,比“十二五”增長56.5%。袁隆平等23個院士團隊在穗開展科技興農強農。成功創建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6個全國示范村鎮、12個省級專業鎮、102條省級專業村,去年農業總產值增長10.2%,增速創26年來新高。獲“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全國同類城市最好成績。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100%自然村達到省定“干凈整潔村”標準。建成“四好農村路”785.4公里。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國家試點。
(五)民生福祉顯著改善。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渠道發展民生事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堅持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占比約七成,支出總額比“十二五”增長79%。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8.3%。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經驗獲全國推廣。長期護理險、藥品集中采購工作扎實推進。長者飯堂、“家政+養老”實現街鎮全覆蓋。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40張。低保標準比2015年提高66.15%,達1080元/月。4.68萬名低保對象、6300多名低收入困難家庭成員、8100多名特困人員、1.7萬名困境兒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累計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32萬套,發放租賃補貼5.98億元。租賃住房增加到505萬套(間)。成功創建國家公交都市。交通擁堵點、內澇風險點整治持續推進。完成128個村社供水改造。舊樓加裝電梯9725臺。連續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制定實施就業培訓、補助等系列政策。累計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50.01萬人。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超九成。“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新增城鎮就業161.5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3.5%以下。大專以上人才417萬人,專業技術人才195萬人,比2015年分別增長37.62%和30.87%。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獲金牌數占全國四分之一、全省一半;第1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獲金牌數居全國城市首位,占全省四成。
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扎實推進。提前完成學前教育“5080”任務,公辦幼兒園、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分別為51.11%和87.04%。累計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16.54萬個、示范性高中31所。成立教育集團86個,實現全市市屬優質教育集團、中小學校校醫配備“兩個全覆蓋”。締結中小學國際友好學校88對、穗港澳姊妹學校271對,試點開辦港澳子弟班25個。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一期啟用、二期開工,廣州科技教育城、廣州醫科大學二期全面動工。廣州地區5所高校1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8所高職院校10個專業群納入“雙高計劃”。
文化綜合實力全面增強。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連續4屆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推進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嶺南文化中心區建設,實施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工程,楊匏安舊居陳列館修繕開放。省“三館合一”項目扎實推進,廣州美術館、文化館、粵劇院主體工程封頂。8家博物館晉升國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增至33處。新增國家級非遺項目4項。新增圖書館184家,總數達246家。40余部文藝作品獲梅花獎等國家級獎項,《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刑場上的婚禮》獲金雞獎提名獎。建成北京路文化核心區等16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成功創建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區。文交會成為“最廣州”文化名片,國際紀錄片節連續8年獲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新增小型足球場等各類體育設施1.5萬個。成功舉辦籃球世界杯等447場大型賽事。廣州馬拉松升級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我市選手榮獲3項奧運會冠軍、112項世界賽冠軍,競技體育走在全國前列。
脫貧攻堅任務高質量完成。派駐扶貧干部1600多名,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14.59億元,帶動減貧超210萬人。幫扶畢節、黔南、清遠、梅州、疏附、波密、甘孜、巫山所有貧困縣、貧困村全部摘帽出列,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與齊齊哈爾對口合作取得實效。市內扶貧開發成果不斷鞏固拓展。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
(六)城市韌性顯著增強。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全力提升防災減災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
醫療中心地位更加凸顯。健康廣州建設扎實推進,廣醫附一院、市婦兒中心成功創建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市八醫院新址二期、市中醫院同德分院等建成啟用,廣州呼吸中心主體結構封頂。成立17個醫療集團,完成全市網格化醫聯體布局。醫療衛生機構增至5552個,實有床位數達9.34萬張,比2015年分別增長49.1%和27.5%。城市15分鐘、農村30分鐘衛生服務圈基本建成。基層醫改經驗獲全國推廣。人均期望壽命由81.7歲延長到82.5歲。
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成為首批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推進“四標四實”常態化,網格化管理持續深化。打造“廣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隊伍,建成覆蓋基層治理各領域的組織網絡。深化“社工+”戰略,村居議事廳實現全覆蓋。有序推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建成“線上30秒、線下半小時”公共法律服務生態圈。深化來穗人員融合服務,完成約9萬名來穗人員積分入戶。
平安廣州建設有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構建起“六位一體”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案件類警情、刑事立案數連續5年下降,平安建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考評名列全省第1。食品藥品監管不斷加強。開展七類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率先建成危化品動態監管平臺。未發生重特大事故,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連年實現“雙下降”。
(七)行政效能顯著加強。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推動法治與改革同向發力,努力提高政府執行力、公信力。
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前列。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各級人大代表建議2275件、各級政協委員提案2332件。堅持依法行政,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法規草案86件,專項清理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1770件。連續兩年在法治廣東建設考評中獲全省第1,南沙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區。推動統計數據歸真保真。加強政府信息公開,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國前列。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全面完成政府機構改革。精簡市級行政權力3237項、精簡率42.7%,取消證明事項470項。首創“一窗式”集成服務改革,市級事項“一窗”進駐率超95%,市本級行政許可事項辦理時限壓縮近九成。財政透明度居全國前列,商事制度等14項改革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
數字政府建設成效凸現。市級依申請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98%實現“零跑動”。打造“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提供超1200項高頻服務事項,越秀成為全省首個“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示范區。“穗智管”建成20個主題應用場景。全國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考核排名第2。政府門戶網站績效評估在副省級和省會城市中均位列第1。多語種服務平臺、服務熱線開通。12345政務熱線提供服務4853萬人次,被全球呼叫中心產業聯盟評為全球最佳公共服務金獎。
實現創建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建成退役軍人四級服務保障體系。民族宗教工作深入推進。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七五”普法圓滿完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序推進。國防動員、婦女兒童、海防、信訪、殘疾人、僑務、對臺、貿促、地震、人防、參事、文史、檔案、保密、供銷、修志、仲裁、慈善、紅十字會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步。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我們迎難而上、砥礪奮進,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實現“十三五”順利收官。
一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面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堅持人物同防、環境同檢,織密織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線,成功打贏春節后返程高峰、復工復產復學、零星散發病例快速處置、防范冷鏈食品疫情輸入等大仗硬仗。堅決扛起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國際交往中心責任擔當,廣州地區共派出1400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荊州等地,每天動用約8000人、260輛車、147家酒店,累計對43.9萬名境外抵穗人員實施全流程封閉管理,一視同仁做好在穗外國人員社區健康服務管理,牢牢守住守好祖國“南大門”;不計代價救治患者,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一線城市最高。組織應急科研攻關,新冠檢測試劑在獲批時間、獲批企業數量、銷售規模、服務人群等方面均居全省第1,防控醫用智能機器人等4個項目向聯合國推薦并獲全球推廣。鐘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國勛章”。扎實做好防疫物資生產保障,日產檢測試劑約占全國三成。組織專家通過36場在線研討會向國際社會分享抗疫經驗,組織5批次向63個國際友城、3個國際組織捐贈防疫物資,4批次22人次醫療專家出國援助抗疫,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二是“六穩”“六保”工作交出滿意答卷。把保市場主體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任務來抓,出臺實行“五個一”工作機制,制定實施“統籌32條”“穩增長48條”“暖企15條”等政策措施,不失時機推動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經濟運行逐月逐季向好、加快恢復常態。完善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市場化轉貸服務機制,為2.8萬多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信貸200多億元,引導銀行機構為13萬多家企業提供優惠貸款超3000億元。市場主體增速逆勢跑出“加速度”,新登記55.27萬戶,增長24.9%,其中企業44.21萬戶,增長31.4%。加大援企穩崗力度,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費532億元,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18.96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29.5萬人,完成年度預期目標的147.5%。城鎮登記失業率2.53%,處于較低水平。
三是重大項目建設開創新局面。我們搶抓重大歷史機遇,努力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強力推動完成白云機場三期項目立項、征拆啟動、選址穩定、融資獲批等工作,實現了“6月份安置區開工、9月份主體工程動工”,創下民航審批項目的“廣州速度”,項目建成后白云機場有望成為全球旅客吞吐量最大的機場。南沙港區四期加快建設,將成為首個采用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技術的集裝箱全自動化碼頭。廣交會展館四期建設順利開工,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會展綜合體。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獲批籌建,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等4大科技基礎設施完成預研前期工作。廣州期貨交易所獲批建設,將成為重要的國家級金融戰略平臺。恒大足球場開工建設,建成后可容納10萬人,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足球場。
四是環境治理取得歷史新突破。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6項指標首次全面達標,PM2.5平均濃度23微克/立方米、再創新低,優良天數比例首次超九成。新建成污水管網8383公里,國家督辦的147條黑臭水體全部消除黑臭,劣Ⅴ類水體斷面全部清零,13個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首次全部達到省考核要求。興豐應急填埋場第二填埋區等項目投入運營,優化設置生活垃圾分類集中收集點1.6萬個,住建部在穗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推介廣州經驗。還綠于民、還景于民加快推進,廣州花園開工建設。建成開放云道6.2公里。新增口袋公園43個、綠道43公里、碧道400公里,城市綠化水平持續提升。
五是社會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兜牢兜好民生底線,全力加強保供穩價,增加糧食和豬肉儲備規模,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6%,控制在年度目標以內。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5%和8.3%。階段性將低收入居民價格臨時補貼標準提高1倍,累計發放2.6億元、惠及困難群眾143.8萬人次。資助20.1萬人次參加醫保,醫療救助119萬人次。破命案積案數創歷年之最,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保持在86%以上的高水平。
各位代表!過去5年,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把群眾急難愁盼的一件件事情辦好;始終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千方百計把企業營商成本和市民生活成本維持在較合理水平,營造近悅遠來、拴心留人發展環境,打造各類企業和人才創新創業創造的福地;始終堅守節用裕民之道,努力把規劃藍圖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共享得到的現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6個方面36項主要指標,約束性的指標全面完成,預期性的指標較好完成,國際航運、航空、科技創新“三大戰略樞紐”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市發展能級、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廣州發展的基礎更牢、環境更好、底氣更足、前景更光明!我們深切體會到,廣州的發展成就,歸根到底靠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靠的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靠的是總書記定于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靠的是總書記山高水長的關心厚愛!
“十三五”時期廣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帶領下勠力同心、砥礪奮進的結果,是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在這里,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個崗位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市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穗中央有關單位和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廣州改革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創新驅動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創新資源優勢尚未完全轉化為技術和產業發展優勢,新興產業尚未形成強大支撐,缺少具有強大引領帶動作用的頭部企業和領軍人才。二是實體經濟經營仍較困難。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尚未完全恢復,商貿會展、文化旅游、住宿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減收明顯。三是改革系統集成水平不夠高。政策針對性實效性還不夠強,直達快享不夠精準。營商環境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離國際一流標準還有差距。四是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仍待提升。大氣、水環境治理和垃圾分類處理成果仍需不斷鞏固拓展。城市本質安全水平還不夠高,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預防壓力仍然較大。五是民生領域尚有短板。教育資源布局有待繼續優化,基層醫療、養老服務專業性不夠強,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突出。六是政府作風還需改進。一些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不足,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不同程度存在,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等。
二、“十四五”時期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期。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始終胸懷“兩個大局”、心系“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實現良好開局。
根據《中共廣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我們編制了《廣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今后5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取得決定性重大成果,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建設上新水平,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醫療中心功能大幅增強,省會城市、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和宜居環境功能全面強化,城市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顯,樞紐之城、創新之城、智慧之城、品質之城更加令人向往。
(一)聚焦打造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典范。強化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支撐,以“一區三城”為主陣地打造科技創新軸,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建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先行區,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加快構建“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的產業功能布局,突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堅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新興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等新興優勢產業,打造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突出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引擎,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建設智車之城、軟件名城、顯示之都、定制之都、新材高地,打造數產融合的全球標桿城市。
(二)聚焦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聚焦“兩新一重”擴大有效投資,推動建設國際品牌聚集地、時尚潮流引領地、中國制造展示地、嶺南文化傳承地、消費創新策源地,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高標準建成暢通全市、貫通全省、連通全國、融通全球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高水平建設國際數字信息樞紐、國際現代物流中心,提升綜合門戶樞紐功能。主動對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加快建設廣州都市圈,引領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拓展經濟發展縱深。大力發展新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高國際商貿中心能級。
(三)聚焦打造全球資源要素配置中心。牢牢把握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契機,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推進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勇于推出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營造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制度環境,促進要素市場化配置,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率先探索建立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經濟制度體系。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由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轉變,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城市,打造全球企業投資、國際人才匯聚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四)聚焦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范例。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下足“繡花”功夫,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建設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聚焦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建設韌性城市,強化本質安全,堅持依法治理,建設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國際大都市。
(五)聚焦打造美麗宜居幸福新廣州。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進城市更新行動,推動污染治理由綜合治理、標本兼治向精準施策、重在治本轉變,打造世界級精品珠江。堅持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促進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高水平教育醫療中心,深化“大城市大養老”模式,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水平。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全面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品牌,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對外文化交流門戶。
(六)聚焦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效能政府。強化創新理論武裝,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走深走心走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強化講政治抓政治,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強化責任擔當抓落實,始終心系人民、情系百姓,竭盡全力把廣州改革發展的一件件事辦好,把人民群眾的困難解決好、利益發展好、期盼實現好。強化干部隊伍建設,加強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訓練,提高專業能力、專業水平,努力成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里手。強化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穗好辦”政務服務質量水平,提升“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效率效能,打造最智慧、最便捷、最貼心、最高品質、最好體驗的城市服務治理平臺。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重大。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5.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的年度任務;經濟金融風險有效防范。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強化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牢牢把握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實施市科技創新條例,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釋放科技創新潛能,增強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策源功能。
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加快建設以中新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鏈接全市域科技創新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全力做好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籌建保障服務工作。加快建設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動工建設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完善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科研布局與保障條件。繼續推進生物島等4家省實驗室相關項目建設。支持建設11家省級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開展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揭榜掛帥”機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試點。推進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和環五山、環中大、環大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爭取通過國家科技部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500家以上。建立百家科技金融工作站、組建百人科技金融特派員隊伍,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落戶,力爭科技信貸增速不低于30%。
打造全球人才創新高地。完善“廣聚英才計劃”,培育引進一批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創新領軍團隊。加強科技人才激勵,建立多元化科研人員評價機制。用好大灣區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探索開展技術移民,做好外籍高層次人才認定工作。支持南沙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加快建設世界技能大賽中國(廣州)研究中心,厚植技能人才培養優勢。
(二)實施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工程。聚焦穩鏈補鏈強鏈控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爭取更多國家、省先行先試政策在試驗區實施。支持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在試驗區設立研發總部、區域研發中心。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支持打造自主創新信創產業生態。探索數字經濟創新產品首購首用。推動數字經濟立法工作。
做強做優先進制造業。實施“穗芯”工程,加快集聚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行業龍頭企業。實施“智造”工程,推進建設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進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設,實施“全球定制之都”推廣計劃。實施“智行”工程,協同發展智慧城市和智能網聯汽車,加快廣汽智能網聯產業園建設,推進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組建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加快建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支持產業聯盟拓展國內外市場。實施“新藥”工程,充分發揮國際生物島、國際醫藥港等重大平臺載體作用,完善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對接機制,爭創生物安全與健康產業先導區和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先行區,促進中醫藥中華老字號振興發展。實施“尚品”工程,建設中小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賦能服務平臺,推動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皮具箱包、珠寶首飾、食品飲料等特色產業數字化發展,加快向高品質時尚化定制化國際化轉型。實施“強區”工程,推進建設廣州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三大國家級工業園區,以及花都經濟開發區、白云工業園區、從化經濟開發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四大省級工業園區,聚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在新的高度挺起廣州制造的產業脊梁。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好用好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基地,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提升服務業發展能級。推進廣交會展館四期、廣州國際會議中心建設。探索“新業態+會展”模式,提升廣交會等品牌展會影響力輻射面。構建現代物流與供應鏈體系,推進建設廣州空港、廣州東部公鐵聯運、南沙海鐵聯運等物流樞紐。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會計、法律、咨詢、人力資源、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業,打造一批高端專業服務業集聚平臺。放寬養老、育幼、醫療等領域市場準入。促進商貿、餐飲、住宿等連鎖化、品牌化發展。
提高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大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開業運營。推動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落地。研究設立港澳保險服務中心。健全大灣區綠色金融合作機制,搭建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臺。發揮好全國股轉系統華南基地功能作用。大力發展科創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數字金融、供應鏈金融,推動產融深度融合。力爭新增上市公司20家。規范發展地方金融業態,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推進經濟功能區開發建設。堅持南沙“一把手工程”,拓展自由貿易賬戶應用,推動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合作試驗區。堅持中新知識城“一號工程”,落實中新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規劃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園區。打造臨空經濟示范區,推進建設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空港商務區、區塊鏈國際貿易平臺。做強做優國際金融城、白云新城、白鵝潭商務區、海珠廣場文創金融產業創新區、萬博南站商務區等經濟功能區。支持天河中央商務區打造“四個出新出彩”示范區。
(三)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深耕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為主攻方向,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深化對內對外經濟聯系,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協同推進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及征拆安置,推進構建機場到廣州北站空鐵聯運體系。推進建設南沙港區四期,開展廣州港20萬噸級航道、南沙港區國際通用碼頭和五期前期工作,規劃建設獅子洋通道。加快廣州火車站、廣州東站改擴建、廣州至廣州南聯絡線等項目前期工作。全力承接好省交給的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管理牽頭任務,開工建設廣佛西環等項目,推進4個國鐵、6個城際、11個地鐵、6個綜合交通樞紐等項目建設,建成南沙港鐵路、廣佛環佛山西至廣州南站、佛莞城際廣州南至望洪段等項目,地鐵運營里程突破600公里。加快蓮花山通道、廣州東部高速等項目前期工作,推動會展西路隧道、沉香大橋等6個項目開工,力爭洛溪大橋拓寬、廣汕路龍洞立交等7個城市道路項目建成通車。有序推進一批交通微循環建設改造項目。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推進建設777個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604億元。實施數字新基建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智能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6.5萬座。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推動一批項目建成投產。推進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10個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項目落地。積極爭取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和企業債。
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加快5G商用步伐。大力促進汽車消費,推動汽車平行進口、二手車出口創新發展。以時尚經濟、首店經濟、品牌經濟、甜蜜經濟帶動消費增長。推進廣州北站免稅商業綜合體建設。謀劃上下九步行街區改造提升,推動建設北京路改造提升二期工程。優化中大紡織、流花服裝、芳村茶葉、番禺茶具等特色商圈。打造一批羊城夜市消費地標,支持越秀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
深化區域戰略合作。深化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對接。加強與海南自由貿易港聯動,推進航運物流、貿易會展、高新技術、海洋經濟等合作。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協同發展。
推動外經貿提質增效。支持高附加值、自有知識產權、自有品牌產品出口。深化服務貿易、市場采購、跨境電商試點,推進建設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優化外商投資促進和服務體系,建立全球招商機制,大力引進總部和頭部企業,爭取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謀劃用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中歐投資協定機制,編制新一輪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行動計劃。推進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推動中歐班列擴量增效,增加跨境電商專列。做好企業“走出去”服務工作。
(四)實行更高水平改革開放。著力推出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增創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
建設國家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開展營商環境4.0改革。全面落實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深化“一件事”主題套餐服務、“一窗式”政策兌現、“一站式”公共服務改革舉措。提高國際民商事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水平。加快中國(廣州)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智慧型監管新機制,探索新產業新業態觸發式監管和審慎監管,依法規范發展平臺經濟。全面推廣市場輕微違法經營行為“雙免”清單。優化辦理破產機制。推進不動產登記“跨城通辦”“跨省通辦”,提升“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便利度。支持黃埔創建國家營商環境改革創新實驗區。
增強要素資源配置能力。爭取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全面落實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探索混合產業用地、點狀供地、新型產業用地等土地開發利用方式,完善工業產業區塊布局。探索開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易地有償代保。推進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構建數據確權、流通、應用機制。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分層分類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加大國有企業并購重組力度。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兩個健康”政策體系,落實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推進減稅降費政策直達快享。更好發揮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轉貸服務中心效能,提高民營中小微企業貸款可得性。弘揚企業家精神,實施新時代穗商培養工程,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支持廣州科學城打造“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先行示范區。
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投融資、貿易結算、商事仲裁等規則體系。強化南沙自貿區制度集成創新,打造全球溯源中心、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全球報關服務系統等數字貿易服務平臺。推動綜合保稅區創新升級。深入推進通關改革,鞏固拓展壓縮通關時間成效,規范進出口環節合規成本。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建設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推廣“灣區一港通”等新模式。
深化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積極承辦國家主場外交活動。發揮世界大都市協會主席城市作用,推進國際城市間交流合作,繼續實施國際友城“百城計劃”。開展“駐穗領團讀懂廣州”系列活動。推進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建設。抓緊籌建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規范公共場所外文標識,做好城市品牌形象傳播。加快國際化社區試點和僑夢苑、海歸小鎮建設。
(五)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全面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戰略部署,推進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推進穗港澳深度合作。實施“灣區通”工程。規劃建設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中南虎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項目,實施大灣區城際與地鐵一體化運營。加快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支持南沙率先建設內地與港澳規則銜接示范基地。完善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布局,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創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廣州創新合作區。優化科研資金跨境撥付、科研人員跨境流動、科研設備跨境使用機制。推進世界氣象中心大灣區分中心建設。實施“五樂”行動計劃,高標準建設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推動放寬醫療器械和藥品準入限制。完善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及流通服務體系。
強化廣深戰略合作。合作辦好“雙城”聯動論壇,籌建“雙城”聯動研究院。推進“一區三城”與深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聯動,共建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省實驗室。加強產業規劃和項目布局對接,共建智聯汽車、智能裝備產業集群。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要素交易平臺等金融創新合作,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擴大兩市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
引領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編制廣州都市圈發展規劃。爭取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方案獲批。推動出臺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加快合作區“三園一城”建設。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廣湛深度協作機制。
(六)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力打造高品質生產生活空間,讓環境更優美、城市更宜居。
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繼續做好重點功能片區規劃編制。開展鄰避市政設施重點項目黃線控制性規劃。加強市政設施和公共設施用地兼容集約利用。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優化中心城區經濟和空間結構。完成面向2035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
深化城市更新。實施成片連片改造,推進83條城中村改造、16個舊城混改試點、100個以上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繼續整治提升村級工業園。培育一批轉型升級示范性批發市場,優化提升周邊道路交通組織。清理整治18家中心城區物流園。拆除違建4200萬平方米以上。強力推進“散亂污”場所常態化治理。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持續開展排水單元達標建設和合流渠箱改造,推動國家督辦的147條河涌和50條重點整治河涌“長制久清”。
提升環境品質。科學制定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推廣應用節能低碳產品,大力推行綠色建筑。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和聯防聯控,加強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深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嚴格工地揚塵和露天焚燒管控,強化揮發性有機物清單式管理。加強重點考核斷面周邊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污泥焚燒設施建設。建成碧道300公里以上。建立污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嚴格土壤污染源頭風險防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全鏈條科學管理,力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40%以上。加快5座資源熱力電廠二期建設。加強噪音污染防治。持續推進白云山還綠于民、還景于民,完成白云山南門改造和廣州花園鑼鼓坑片區主體建設。完成海珠濕地生態景觀品質提升工程和生物多樣性修復。建成珠江兩岸人行景觀橋。每區建設3至5個口袋公園。提升改造綠道220公里,推進高質量水源林建設。完成機場高速等高快速路和國道兩側綠化提升。全面推行林長制。
(七)強化鄉村振興示范表率作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精細農業、精美農村、精勤農民為主攻方向,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走出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出臺試驗區差別化彈性落戶政策。研究制定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配套細則。建立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及配套政策,推動實現多主體參與成本分擔。完善農村產權抵質押權能,推動農村動產抵押融資。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組建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服務網絡平臺,構建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
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落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試點。推進現代種業示范區、隆平院士港建設。多措并舉保障“米袋子”“菜籃子”。高標準建設1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新創建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各5家,持續推進農業公園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村電商、民宿康養等新業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推進“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建設,連線連片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和對口合作成果。健全與對口幫扶地區的協調聯動、產業協作、人才交流等長效機制。加強園區共建共享,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支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保已脫貧人口穩定增收。支持省內老區蘇區振興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務實推進與齊齊哈爾對口合作。
(八)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扎實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讓市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做好基本民生保障。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更好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推進新經濟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穗歲康”商業補充健康保險、長期護理保險等試點。完善支出型救助、前置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強化殘疾人、困境兒童、困難婦女等特殊群體福利保障。出臺養老服務條例。推進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家庭養老床位建設和居家適老化改造,實現街鎮頤康中心全覆蓋,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推動兒童綜合康復中心建設。繼續推進農村供水改造工作。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始終把就業作為最大民生,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羊城行動提質發展,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40萬人次以上。辦好“雙到雙零”“校園精準服務行動”“陽光就業”等活動,抓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開發公益性崗位,落實托底安置。
加大住房問題解決力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推進落實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繼續推進共有產權住房試點,落實商品住宅用地配建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比例不少于10%,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78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5萬戶。加大租賃住房供應力度,完成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任務,推進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國企、高校、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完善承租人公共服務權益清單。健全長租企業運營規則,規范租賃市場金融管理,降低租賃企業稅費負擔,穩定租金管理,讓人民群眾住得安心稱心舒心。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立德樹人,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部署實施教育評價改革。大力扶持發展普惠性幼兒園,鼓勵多元辦園。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規范發展民辦教育、校外培訓機構。加快清華附中灣區學校、華附中新知識城校區、省實白云新校區等落地建設。推動中高職院校組團發展,支持職業教育“雙高計劃”建設。深化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二期、廣州科技教育城建設。籌建廣州交通大學、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辦好特殊教育、專門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美育等教育。推進校園足球、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和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做好高層次教育人才引育工作。
推進健康廣州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推進市八醫院三期、市應急醫院、緊急醫學救援指揮中心和醫學觀察場所建設。建成廣州呼吸中心。繼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醫院建設,創建一批研究型醫院。做大做強大健康產業。深化社區醫院建設試點,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落實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推進中醫治未病、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同治療工作。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實施精神文明創建專項行動,爭創首批國家文明典范城市。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推出一批慶祝建黨100周年的精品力作。加快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完成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改擴建。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區,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推進省“三館合一”項目、市“三館一院”項目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續編《廣州大典》和《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打造一批非遺街區,持續推進海絲申遺工作。加強城市考古工作。開展“羊城之夏”“文化進萬家”等文化惠民活動。成立廣州文化發展集團。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強融媒體中心建設。實施文化創意產業百園提質計劃,加快建設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廣州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小鎮二期、天河國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快建設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游合作區,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實施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打造婚慶之旅、美食之旅等旅游品牌,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爭創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完善老百姓身邊的“健身圈”。打造穗港馬產業經濟圈。辦好廣州馬拉松賽、世界羽毛球巡回賽總決賽等重大體育賽事,推動世界體育名城建設。
全力辦好民生實事。我們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項目具體、措施明確、進度量化、可測可評”原則,廣泛征集社會公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形成了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種、加強村社治安等12項民生實事候選項目。我們將在本次大會票決具體項目后,全力組織實施,確保兌現到位。
(九)加快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讓城市運行更智慧、更和諧、更安全。
毫不放松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全面排查薄弱環節,及時補齊短板、堵塞漏洞,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切實將疫情風險降到最低,為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創造必要條件。突出防范境外疫情輸入,慎終如始落實入境旅客閉環管理。突出抓好春運、春節、春季入學等重點時段疫情防控,強化中高風險地區來穗返穗人員管理,引導公眾加強自身防護,嚴防聚集性疫情發生。突出加強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完善非冷鏈物品防控措施,堅決阻斷由物到人的傳播渠道。突出強化各項措施落實落地,扎實做好醫院、學校、養老機構、福利院、監所、隔離酒店等重點場所疫情防控。有序推進疫苗接種。
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擦亮“穗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提升一網通辦、全市通辦、跨城通辦服務水平。全面建成“穗智管”城市運行管理中樞,實現城市管理、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全城統管”。加快構建城市信息模型“數字底座”。完善“一個中心、三大平臺”框架的數字交通體系。推進拓展警務、應急、城管、水務、海防、司法、社區、醫療、教育等領域智慧化應用。
深化市域社會治理試點。推進社會矛盾專項治理。建設一站式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推進群眾信訪訴求“四辦”工作機制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升村居法律服務質量。實施網格化“五個一工程”。優化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規劃布局,搭建“線上線下”社區服務治理平臺。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作用。深化“社工+”戰略,全面推廣公益“時間銀行”。實施創建“慈善之城”提升計劃。深入推進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優化積分制公共服務機制。
提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建設。完善“一盤棋”應急響應和“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能力現代化水平。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推進城市體檢樣本城市建設,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重點工程,推進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建設。健全打擊犯罪新機制,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嚴厲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違法犯罪。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干預處置體系,加強社區、校園和醫院等公共場所安全防護。推進公安派出所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突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
(十)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始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推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落實落地。
加強依法行政。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和決定,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作用。積極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持續做好規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扎實做好民法典普法宣傳。持續規范行政執法自由裁量權。深化行政復議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
提升政府效能。深化城市發展重大戰略研究,編制實施“十四五”各專項規劃。建立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高質量完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推動事業單位改革、鎮街體制改革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走深走實。加快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進公共資源交易服務標準化試點。建立12345政務熱線聯合督辦機制,提高事項辦理實效和群眾滿意度。
改進政府作風。各級政府和部門工作人員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堅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識觀念、掌握過硬本領,凝心聚力抓改革促發展保民生。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恒正風肅紀,堅定不移懲治腐敗,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精簡文件會議,統籌督查檢查考核事項,切實為基層減負。強化審計監督。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各位代表!新形勢需要新擔當,新征程呼喚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斗,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風雨無阻的精神狀態,凝心聚力、躬身實干,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