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

2021-01-11 08:47  來源:新華網  瀏覽: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全文如下:

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

(2021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

(一)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源泉

(二)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觀

(三)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政策主張

(四)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務實舉措

二、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取得新進展

(一)規模穩步擴大

(二)方式更加多元

(三)改革管理實現新突破

三、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一)深化政策溝通

(二)加快設施聯通

(三)推動貿易暢通

(四)促進資金融通

(五)增進民心相通

四、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一)助力消除貧困

(二)提升糧食安全

(三)推動衛生發展

(四)保障優質教育

(五)促進性別平等

(六)改善基礎設施

(七)推進可持續創新經濟增長

(八)支持生態環保

五、攜手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

(一)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

(二)響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三)提供糧食援助應對饑荒

(四)參與災后恢復與重建

(五)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六)參與緩解移民和難民危機

六、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一)提高治理能力

(二)推動技術進步

七、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

(一)開展國際交流和三方合作的總體立場

(二)深化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

八、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展望

(一)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三)提升國際發展合作能力和水平

結束語

前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秉持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始終關注和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改善民生、謀求發展的事業。新中國成立伊始,在國家百廢待興、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中國即開始向有關國家提供援助,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奠定了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友好合作的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援助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促進了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發展。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發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主席從全球視角思考責任擔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等新思想新倡議,倡導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親誠惠容理念,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場合宣布務實合作舉措,為破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注入中國力量。中國的對外援助順應時代要求,向國際發展合作轉型升級,呈現新氣象、實現新發展、進入新時代。

為介紹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注1)的理念和實踐,展望未來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政策舉措,特發布本白皮書。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緊密,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引領,精神內涵更加豐富,目標方向更加清晰,行動實踐更有活力。

(一)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文化根脈和精神源泉

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文化基因和國家品格,是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不斷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

——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源于中華民族的天下大同理念。追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崇尚“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倡導“和衷共濟、守望相助”,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堅守和追求。中國秉承“天下一家、命運與共”的價值理念,推崇公正合理的國際關系,堅定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源于中國人民投桃報李的樸實情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中國得到了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寶貴支持和幫助,中國人民銘記于心。中華文化崇尚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中國愿毫無保留地分享行之有效的發展經驗,讓發展之花在世界更多地方盛開,讓發展果實造福更多國家和人民。

——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源于中國的國際主義情懷。中國人民歷來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1950年,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就克服重重困難,竭盡全力支持其他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70多年來,中華民族砥礪奮進,從積貧積弱逐步走向繁榮富強。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別人過得好,愿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貢獻。

——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源于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堅定走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道路。積極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是中國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的應盡責任和義務。中國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使命,愿努力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與各國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二)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觀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國際發展合作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形成了既一脈相承又富有新時代特色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觀。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崇高使命。人類命運休戚與共,沒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世界的穩定和繁榮。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旨在同發展中國家一道,促進縮小南北發展差距、消除發展赤字,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堅持正確義利觀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價值導向。正確義利觀堅持義利相兼、以義為先,這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也是中國國際主義精神的體現。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以正確義利觀為導向,希望全世界共同做大發展蛋糕,特別是希望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共享開放發展的機遇和成果。恪守互利共贏原則,在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時,重視和照顧其他國家的利益需求,重義輕利、舍利取義。

——南南合作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基本定位。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相互幫助,屬于南南合作范疇,與南北合作有著本質區別。作為南南合作的堅定支持者、積極參與者和重要貢獻者,中國將繼續承擔與自身發展階段和實際能力相適應的國際責任,促進南南合作深化發展,實現聯合自強。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平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中國國際發展合作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平臺,積極參與、配合“一帶一路”建設,促進相關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廉潔之路作出積極貢獻。

——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重要方向。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是指導全球發展合作的綱領性文件,與共建“一帶一路”高度契合。近年來,全球落實進程取得初步進展,但全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仍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為落實議程帶來嚴峻挑戰。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不讓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人掉隊任重道遠。中國通過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增強有關國家發展能力,優化發展伙伴關系,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克服疫情影響,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實現共同繁榮。

(三)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政策主張

新時代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秉持以下政策主張: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國一貫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國際社會平等成員。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時,不干預其他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謀取政治私利。

——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注重發揮比較優勢,履行與國力相匹配的國際義務,在南南合作框架內,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充分尊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意見,通過友好協商確定合作項目,不做超越合作伙伴發展階段、不符合合作伙伴實際需要的事。堅持言必信、行必果,重信守諾,善始善終,不開“空頭支票”。

——聚焦發展,改善民生。發展是各國的第一要務。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時,重視對接各國發展戰略規劃,積極回應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需求,把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為發展合作的出發點,加大對減貧、減災、教育、衛生、農業、就業、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投入,積極參與緊急人道主義救援行動,讓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惠及普通民眾。

——授人以漁,自主發展。充分考慮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稟賦、發展水平和發展訴求,通過多種方式毫無保留地將發展經驗和行業技術分享給其他發展中國家,盡力為其培養本土人才和技術力量,注重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挖掘增長潛力,實現多元、自主和可持續發展。

——形式多樣,講求實效。中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援助方式,包括援建成套項目、提供物資、開展技術合作、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實施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項目、派遣援外醫療隊、開展志愿服務、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減免債務等。根據外方實際需求和情況,因地制宜選擇或搭配使用適宜方式,爭取實際效果最大化。注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善始善終,注重持續。中國通過加強實施管理、監督評估,切實保障項目質量。注重已建成項目后續運營,提供配套技術服務,推進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維護中國援助的品牌和信譽,放大綜合效益。推進職業培訓教育和技術合作,支持有關國家項目管理人才能力培養,促進項目管理本地化,提升項目持續影響。對出現償債困難的國家主張通過雙邊渠道協商解決,支持低收入國家實現債務可持續。

——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深化與其他國家在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溝通和交流,增信釋疑、互學互鑒。在尊重受援國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受援國提出、受援國同意、受援國主導”的原則,積極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探討和開展務實合作。本著開放的精神,通過多種形式闡述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的政策、資金、管理等情況。

——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順應時代潮流和國內外形勢發展,既堅持中國特色,又積極改革創新。汲取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有益經驗,根據發展中國家發展目標和合作需求,改革體制機制,健全規章制度,豐富合作方式,充實合作內容,推進國際發展合作提質增效。

(四)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務實舉措

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既有鄭重莊嚴的承諾,更有實實在在的行動。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宣布中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一系列務實舉措,為全球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履行大國責任,積極為全球發展提供公共產品。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宣布5年內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包括100個減貧項目、100個農業合作項目、100個促貿援助項目、100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100所醫院和診所、100所學校和職業培訓中心,幫助實施100個“婦幼健康工程”和100個“快樂校園工程”,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提供來華培訓和獎學金名額,免除有關國家無息貸款債務,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和國際發展知識中心等重要舉措。2020年5月18日,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同二十國集團成員一道落實“暫緩最貧困國家債務償付倡議”等中國支持全球抗疫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依托“一帶一路”合作平臺,加大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力度。在2017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未來3年內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提供20億元人民幣緊急糧食援助,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資10億美元,實施100個“幸福家園”、100個“愛心助困”、100個“康復助醫”等項目;向有關國際組織提供10億美元等一系列重要舉措。在2019年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實施“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深化農業、衛生、減災、水資源等領域合作,邀請1萬名代表來華交流,鼓勵和支持沿線國家社會組織廣泛開展民生合作,持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一系列重要舉措。

——通過區域合作機制,提出同各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方案。在中非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等雙多邊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援助措施,幫助有關國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在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3年內,同非方重點實施中非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和平與安全等“十大合作計劃”。在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未來3年和今后一段時間重點實施產業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健康衛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八大行動”。在2020年6月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將繼續全力支持非洲國家抗疫行動,并將同非方一道,加快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果,將合作重點向健康衛生、復工復產、改善民生領域傾斜,攜手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國政府積極落實國際發展合作舉措,上述有關舉措均已按期落實或正按進度有序推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中國貢獻。

二、新時代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取得新進展

中國國際發展合作規模穩步增長,并更多向亞洲、非洲地區最不發達國家和“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傾斜。為更好適應國內外形勢變化,中國改革管理體制,積極創新方式,提升合作效果,推動國際發展合作事業創新發展。

(一)規模穩步擴大

中國穩步提高對外援助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援助范圍。2013年至2018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2702億元人民幣,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其中,提供無償援助1278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47.30%,重點用于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中小型社會福利項目以及實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項目。提供無息貸款113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4.18%,主要用于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公共設施和民生項目。提供援外優惠貸款1311億元人民幣,占對外援助總額的48.52%,用于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建設有經濟社會效益的生產型項目和大中型基礎設施,提供成套設備、機電產品、技術服務以及其他物資等。

 

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洋洲和歐洲等地區122個國家和20個國際和區域性多邊組織提供援助。其中,亞洲地區30國,非洲地區53國,大洋洲地區9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2國,歐洲地區8國。


 
 

(二)方式更加多元

中國援助實施方式在援建成套項目、提供物資、開展技術合作等的基礎上,新增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項目,同時不斷創新對外援助方式手段。

——援建成套項目。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建設成套項目423個,重點集中于基礎設施、農業等領域。除傳統的“中方代建”援建模式外,在部分有條件的國家試點“受援方自建”方式,即在一些有完備工程建設招投標管理體系、具有組織實施經驗的國家和地區,中國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由有關國家自行負責項目的勘察、設計和建設及過程管理。

 

——提供一般物資。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向124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物資援助890批,主要包括機械設備、檢測設備、交通運輸工具、藥品以及醫療設備等。

——開展技術合作。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共在95個國家和地區完成技術合作項目414個,主要涉及工業生產和管理、農業種植養殖、文化教育、體育訓練、醫療衛生、清潔能源開發、規劃咨詢等領域。

——開展人力資源開發合作。中國通過實施官員研修研討、技術人員培訓、在職學歷學位教育項目等方式,積極開展援外人力資源開發合作。項目涉及政治外交、公共管理、國家發展、農業減貧、醫療衛生、教育科研、文化體育、交通運輸等17個領域共百余個專業。2013年至2018年,中國舉辦7000余期項目,共約20萬名人員受益。


 
 

——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截至2019年底,中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聯合國難民署、國際移民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等14個國際組織實施項目82個,涉及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減貧、婦幼健康、衛生響應、教育培訓、災后重建、移民和難民保護、促貿援助等領域。


 
 

——派遣援外醫療隊。截至2019年底,中國累計向72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長期醫療隊,共1069批次27484名醫療隊員,涵蓋內外婦兒、中醫、麻醉、護理、病理、檢驗、公共衛生等醫療醫學全領域。目前有近千名醫療隊員在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歐洲55個國家的111個醫療點開展對外醫療援助工作。

——派遣志愿者。2013年至2018年,中國向80多個國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漢語教師志愿者2萬余名。

——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2013年至2018年,中國向60個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包括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設備,派遣國際救援隊和醫療專家組,搶修受損設施。

——減免有關國家債務。2013年至2018年,中國免除最不發達國家、重債窮國、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共計98筆到期無息貸款債務,累計金額達41.84億元人民幣。

(三)改革管理實現新突破

為更好適應新形勢發展,中國改革對外援助體制機制,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推動新時代國際發展合作工作展現新氣象。

——體制改革實現突破。2018年4月,中國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專司國際發展合作事務。這是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大舉措,有利于加強國際發展合作的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成立是中國對外援助史上的里程碑,標志著中國對外援助事業踏上了新征程。

——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健全援助項目專家論證評審機制,提高項目可行性研究的質量和深度。將項目環境影響、后續運營管理等納入立項研究范疇,增強立項論證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構建條塊明晰的項目管理規章制度,完善項目實施企業資格認定、政府采購、合同履行等環節,構建以優質優價為核心的招標制度體系。健全項目實施主體誠信評價體系,防范項目廉政風險。優化人道主義緊急援助快速反應機制,增強援助時效性。加強事中監管和事后評估,不斷提升援助綜合效益。

三、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根據有關國家發展需要,積極開展發展合作,在深化政策溝通、加快設施聯通、推動貿易暢通、促進資金融通、增進民心相通上發揮作用,為各國發展培育空間、創造機遇,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一)深化政策溝通

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加強政治互信、開展務實合作、深化利益融合的基礎。本著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理念,中國通過舉辦官員研修、派遣專家顧問等方式,促進與共建國的雙向交流和了解,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發展同向發力、協同增效。

——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對接各國發展戰略搭建平臺。圍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標準化、貿易便利化、技術標準化等與共建“一帶一路”相關的主題,為相關國家舉辦4000余期官員研修項目。研修項目為各國政策溝通搭建了交流平臺,參訓人員就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更好對接非洲聯盟《2063年議程》、《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區域發展規劃,以及巴基斯坦“新巴基斯坦”、老撾“變陸鎖國為陸聯國”、菲律賓“大建特建”、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國“發展之路”等有關國家發展戰略開展交流,謀劃合作成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為區域經貿融合發展創造機遇。派遣專家顧問赴相關國家開展技術咨詢服務,通過深化對共建國國情和政策法律制度的了解,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方案,為開展有效合作奠定基礎。中國-白俄羅斯工業園是中國在海外開發的經貿合作區,被譽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明珠”。中國為白俄羅斯實施工業園政策保障技術援助項目,同白俄羅斯分享中國開發區發展模式和經驗,并組織白俄羅斯人員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進行考察。在實地考察和深入交流的基礎上,兩國專家共同制定了中白工業園運營管理機制及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政策,為推進工業園長遠發展夯實了政策基礎。

(二)加快設施聯通

互聯互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中國積極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公路、鐵路、港口、橋梁、通信管網等骨干通道建設,助力打造“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互聯互通大格局。

——支持打通六廊六路建設。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項目建設,讓古老絲綢之路煥發新生機。配合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在巴基斯坦先后實施了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喀喇昆侖公路等相關路段改擴建等項目,促進了中巴陸路貿易繁榮。為推進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在孟加拉國、緬甸、老撾、柬埔寨援建道路、橋梁、隧道等基礎設施項目,促進了東南亞與南亞區域的互聯互通和聯合發展。在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吉爾吉斯斯坦南北公路相關路段的建設和塔吉克斯坦道路修復項目的實施改善了當地公路交通狀況。中歐班列聯通歐亞20多個國家100多座城市,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物流通道作用,為穩定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作出了突出貢獻。

——支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物流航道。中國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港口為節點,支持建設通暢、高效的運輸大通道。中國支持建設的毛里塔尼亞友誼港擴建項目,顯著提高了港口的吞吐能力,緩解了貨船積壓滯港現象,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物流節點。

——支持空中樞紐建設。為滿足日益增長的航空運輸需求,中國幫助巴基斯坦、尼泊爾、馬爾代夫、柬埔寨、贊比亞、津巴布韋、多哥等國實施機場升級擴建項目,提高了機場運營能力和安全性,增加了客貨運吞吐量,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為跨境人員流動和貿易往來帶來更多便利,為融入“一帶一路”創造了更多機遇。

(三)推動貿易暢通

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通過促貿援助,幫助相關國家改善貿易條件、提升貿易發展能力,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實現貿易暢通夯實基礎。

——促進貿易便利化。為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全球供應鏈布局中的競爭力,積極幫助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改善貿易基礎設施,推進貿易流通現代化。向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坦桑尼亞、肯尼亞、菲律賓等20多個國家援助了集裝箱檢查設備,加快貨物通關速度和效率,更好地打擊走私犯罪。中國支持的孟加拉國油輪和散貨船項目,為孟加拉國航運公司建造了3艘油輪和3艘散貨船,增強了綜合運輸能力。

——提升貿易發展能力。支持老撾建立農村電子商務政策、規劃和體系,幫助緬甸、柬埔寨等國建設農產品檢測、動植物檢驗檢疫和糧食倉儲體系,提高出口競爭力。2013年至2018年,為相關國家舉辦300多期與貿易相關的專題研修項目,包括貿易便利化、國際物流運輸與多式聯運服務、電子商務、出入境衛生檢疫、出入境動植物檢驗檢疫、進出口食品安全等,推動相關國家貿易政策對接協調,暢通自由貿易網絡。在世界貿易組織、世界海關組織設立基金,開展貿易能力建設,支持發展中經濟體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更好地融入多邊貿易體制。

(四)促進資金融通

中國積極幫助有關國家完善金融體系、搭建融資合作平臺,為資金融通提供保障。

——支持完善金融體系。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優化金融環境,為參與國際金融體系創造條件。2015年,援建老撾國家銀行卡支付系統,為維護老撾金融穩定、促進周邊國家資金融通發揮了積極作用。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建立聯合能力建設中心,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完善宏觀經濟金融框架提供智力支持。成立“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為加強資金融通領域能力建設搭建了重要智庫平臺。

——搭建多邊融資合作平臺。同世界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拉美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歐洲投資銀行、美洲開發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等共同成立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通過信息分享、支持項目前期準備和能力建設,推動國際金融機構及相關發展伙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一帶一路”建設聚集更多資金紅利。

(五)增進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通過實施民生援助,加大人文交流、文化合作,形成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筑牢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基礎。

——實施民生工程。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實施一批住房、供水、醫療、教育、鄉村道路、弱勢群體救助等民生項目,幫助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幫助科特迪瓦、喀麥隆、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等國建設供水系統,解決民眾飲水難、水質差等問題。為斯里蘭卡、塞內加爾、幾內亞、尼日爾、莫桑比克、剛果(金)、南蘇丹、牙買加、蘇里南、多米尼克等國援建的醫院,提升當地醫療服務水平,使民眾看病更加便捷。幫助白俄羅斯建設社會保障住房,改善弱勢群體居住和生活條件。2016年至2019年,幫助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2000余名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

——深化民間交流。邀請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代表來華交流,增進對中國國情和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向老撾、文萊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派出青年志愿者,成為促進民心相通和文化交流互鑒的橋梁。

——加強文化合作。與17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33個文物援助項目,包括柬埔寨吳哥窟、緬甸蒲甘地區震后受損佛塔、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希瓦古城等保護修復和哈薩克斯坦伊賽克拉特古城拉哈特遺址、孟加拉國毗河羅普爾遺址聯合考古等。在非洲20多個國家實施“萬村通”項目,為1萬個村莊安裝數字電視,為他們打開了解世界的新窗口。為塞舌爾、科摩羅、坦桑尼亞、毛里求斯援助實施廣電中心合作項目,提高廣播電視傳播能力,成為當地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四、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中國通過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減貧事業,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改善基礎設施,推進工業化進程等,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貢獻力量。

(一)助力消除貧困

消除貧困,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國際社會的共同使命。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就是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中國通過援建農村公益設施、分享農業治理經驗和開展技術轉移等方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改善民生。

——開展減貧示范。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推進減貧進程,在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開展減貧示范項目,在村級社區示范“整村推進”等減貧經驗,強化村級組織能力建設,支持農民生產協作,幫助當地轉變發展觀念、創新脫貧思路。通過舉辦研修項目、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共同舉辦研討會等,同發展中國家分享精準減貧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

——帶動增收致富。積極幫助有關國家改善農村地區生活環境,滿足當地交通和生產生活需求。幫助毛里塔尼亞貧困三角洲建設公路,促進當地農業和畜牧業發展。結合當地實際,通過技能培訓等方式傳授手工藝技術。在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萊索托、盧旺達、中非共和國等國援助的菌草種植示范項目使農戶掌握菌草種植技術,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在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等國分享竹藤編技藝,讓農民利用當地竹資源進行家具制作,提高了農村人口手工藝技能和收入。

——關注特殊群體。特殊群體是消除貧困需要重點關注和幫扶的對象。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制定殘疾人政策、加強殘疾人康復服務,使殘疾人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為蒙古國、厄瓜多爾、利比亞等國舉辦特殊群體社會保健政策和康復護理研修,提高了政府在特殊群體扶貧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治理能力。援建的薩摩亞殘疾人培訓中心,可接納學習和培訓的殘疾人人數將由原先的150人增加到400余人,為殘疾人提供更多基礎教育和技能培訓機會。

(二)提升糧食安全

農業是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中國因地制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快農業發展,實現糧食自給、保障糧食安全。

——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截至2019年底,共向37個亞非國家派遣了81個農業技術專家組、808人次,在非洲國家援建22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為有關國家試驗并推廣高產新品種,指導農民提高生產能力,增強發展信心。援格魯吉亞蔬菜大棚種植技術合作專家向農戶推廣日光溫室種植技術,提高了當地農業產量,解決了當地蔬菜難以自給自足的難題。為吉爾吉斯斯坦、乍得等國援助農業灌溉系統改造項目,提供農用機械設備和物資,緩解農業生產物資短缺問題。在老撾、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等國遭受蝗災等自然災害時及時援助,幫助快速恢復農業生產。幫助柬埔寨開展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支持柬埔寨芝格楞河水資源發展項目,使灌溉用水保證率達到80%,水稻種植由單季提高到兩季。

——培養農業科研和技術人才。農業產業發展升級需要人才支撐。通過援建柬埔寨桔井農業技術學校、中非聯合研究中心等項目,在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克、格林納達等國開展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為有關國家培養農業技術力量搭建了平臺。派遣專家赴境外為科特迪瓦水稻增產、坦桑尼亞桑給巴爾水產養殖、東帝汶咖啡品種改良加工等提供技術培訓,使更多人員掌握了實用適宜技術。開展中非科研機構“10+10”合作,圍繞適用非洲大陸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開展聯合攻關和研究開發,為非洲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保障。

——支持農業產業鏈發展。中國重視農業生產后環節援助,通過援建古巴豬牛屠宰廠、佛得角農產品初加工中心、贊比亞玉米粉加工廠、東帝汶糧食加工和倉儲設施等項目,幫助提升糧食倉儲能力,減少糧食產后浪費,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在湯加、薩摩亞等國推廣沼氣技術和“豬-沼-菜”循環農業生產技術,以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為平臺向其示范農業生產、儲存、加工和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分享農業綜合經營經驗,支持農業生態循環和可持續生產。積極響應和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倡議和活動,幫助有關國家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三)推動衛生發展

中國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積極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幫助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助力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進一步加強非洲地區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非洲疾控中心總部建設。中國派出疾控專家,為非洲多次疫情應急指揮、流行病學分析、疾病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瘧疾、血吸蟲病等傳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實施一系列疾病防控與人群健康改善項目。為坦桑尼亞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防治提供技術援助,幫助設計了防治規范,降低了當地感染血吸蟲病的概率;在科摩羅實施的復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瘧疾項目,使當地實現瘧疾零死亡、瘧疾發病人數下降98%。

——提升醫療衛生基礎能力。在剛果(布)、盧旺達、津巴布韋、柬埔寨、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建設50余個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項目,為保障民眾健康、培養醫學人才發揮了積極作用。向有關國家提供醫用設備器械、藥品及醫用耗材,緩解了醫療資源緊缺狀況。通過醫療機構對口合作,幫助20多個國家建立專業科室能力。幫助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組建顯微神經外科和內鏡神經外科、駐多米尼克醫療隊開創微創手術先例,為當地帶去了先進理念,填補了加勒比地區多項醫療技術空白。

——增強醫療衛生服務力量。2015年至2019年,中國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醫療隊員,累計診治1100萬名患者,并對當地醫務人員帶教培訓,開展巡回義診、藥械捐贈等,1500多人獲得有關國家頒發的總統勛章等榮譽,1名醫務工作者為援外醫療工作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還組派短期醫療專家組開展專科行動,在博茨瓦納、厄立特里亞、摩洛哥、加納、巴哈馬、馬爾代夫、安提瓜和巴布達等25個國家開展了42次白內障手術“光明行”活動,實施9752例手術;在加納、坦桑尼亞等國實施了170臺“愛心行”心臟病手術。

(四)保障優質教育

教育是發展之本。中國通過援建學校、培養師資力量、擴大獎學金規模等方式,提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讓民眾享有更優質、更公平的教育機會。

——支持基礎教育。“有學上、上好學”是發展中國家青少年的普遍訴求,也是提升人口素質、促進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在尼泊爾、亞美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秘魯、烏拉圭等國修建了一批中小學校,并提供計算機、實驗室設備、文體用品等教學物資,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教學環境。向南蘇丹提供教育技術援助,為南蘇丹小學量身打造英語、數學、科學三科教材,編印130萬冊教材,15萬名師生受益。為北馬其頓27所學校提供的遠程教育設備,提升了當地特別是山區、農村的教育水平,促進了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發展高等教育。中國積極幫助有關國家改善高等教育設施、培育高素質人才,援建了瓦努阿圖南太平洋大學埃馬路斯分校、馬拉維科技大學、阿富汗喀布爾大學中文系教學樓、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圖書館、馬里巴馬科大學卡巴拉教學區等項目。在肯尼亞肯雅塔農業科技大學中援建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開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資源遙感等專業,幫助提升相應領域的科技水平。繼續提供在職學歷學位教育,2013年以來,共資助4300余名發展中國家人員來華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并通過開展中非高校間“20+20”合作計劃、設立“原子能獎學金”項目等加強科研合作和師生互訪,聯合培養高水平人才。

——推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能夠將發展中國家人口資源轉化為人口紅利,是促進就業的重要途徑。中國為老撾、柬埔寨、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盧旺達、烏干達、馬拉維、埃及、蘇丹、利比里亞、赤道幾內亞、瓦努阿圖等國援建了職業技術學校或職業培訓中心,為阿塞拜疆、埃塞俄比亞、馬達加斯加等國提供職業技術教育物資,幫助改善職業教育質量。援蘇丹恩圖曼職業培訓中心成為蘇丹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基地。在吉布提、埃及等國設立“魯班工坊”,由中國職業教育學校對口建設,為當地青年提供實用技術培訓。援布基納法索職業培訓中心技術援助激活了當地職業教育市場。

(五)促進性別平等

婦女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積極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婦女事業,為婦女成長創造機會,支持和幫助婦女享有出彩的人生。

——加強婦女權益保障。落實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提出的為發展中國家實施100個“婦幼健康工程”,這些工程陸續在柬埔寨、塞拉利昂、馬拉維、佛得角等國落地,有效保障了當地婦女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在津巴布韋開展婦女宮頸疾病防治項目,捐贈了一批用于宮頸疾病早診早治的器械、藥品,并派專家幫助當地醫務人員提高專業技能。通過組織婦幼健康、孕產婦保健等主題研修項目,提高有關國家產科、新生兒科等科室水平,惠及當地婦女。

——支持婦女能力建設。加大對發展中國家婦女培訓力度,在當地培訓女性職業技術人員,增強婦女參與政治經濟活動能力和就業能力。2013年以來,為發展中國家實施了60余個婦女能力建設研修、技術培訓項目,設置女性領導力與社會發展在職學歷學位項目,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女性官員參與國家和政治經濟活動能力。

(六)改善基礎設施

中國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實施了一批公益設施、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讓當地民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支持公益設施建設。援助阿爾及利亞歌劇院、塞內加爾競技摔跤場和黑人文明博物館、科特迪瓦文化宮、貝寧會議大廈等公共設施項目維修和升級改造,為非盟和有關國家援建國際會議中心及附屬設施,為格林納達、幾內亞比紹、突尼斯等國建設、維修和升級改造體育運動場館,改善文化活動條件,進一步豐富民眾文化體育生活。援蒙古國殘疾兒童發展中心是蒙古國最大、功能最齊全的殘疾兒童療養中心,被蒙古國社會各界譽為“幸福工程”。

——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幫助塞拉利昂、布隆迪、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尼泊爾、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塞爾維亞等國實施了城區主干道建設、擁堵路段改造等市政項目,提升了城市路網通行能力。援馬爾代夫友誼大橋連接了相鄰島嶼,改變了以往只有擺渡船交通往來的歷史,為大馬累環礁的經濟發展打通了交通大動脈。援敘利亞100輛公交車項目增加了城市交通運輸能力,為民眾出行提供便利,支持了城市重建進程。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道路整修和社區排水、斯里蘭卡庫魯內格勒市供水和污水處理等項目解決了城市低洼地區積水內澇、雨污分流問題,減少了城市污染,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質。

——提高能源可及性。根據有關國家能源資源稟賦,積極發展水電、太陽能、風電、核電、地熱等電力產業,并支持建設輸變電和配電網等項目。援古巴太陽能電站項目總裝機規模為9兆瓦,每年向電網輸送1285萬千瓦時清潔能源電力,有效填補了當地電力缺口。中國支持的吉爾吉斯斯坦南部電網改造項目、塔吉克斯坦直屬中央區500千伏輸變電項目、老撾塔棉至拉騷230千伏輸變電線路、贊比亞卡里巴北-凱富埃西輸變電等項目實現了有關國家內部電網連接,對于促進能源獨立和工業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推進可持續創新經濟增長

中國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增加資源附加值,促進生產性就業,并幫助釋放數字經濟新紅利,增強經濟創新性和包容性。

——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獨立的必由之路,也是創造就業、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中國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發揮優勢產能潛力、構筑更加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提升資源附加值,加快工業化進程。援孟加拉國沙迦拉化肥廠自2015年投產已生產尿素化肥超過110萬噸,累計節省4億多美元外匯。古巴果蔬加工廠、塔吉克斯坦硫酸廠等項目建成投產后,提高了工業生產效率,直接拉動了當地收入和稅收。項目堅持本土化經營,增加了就業崗位的同時,提高了當地人員勞動技能。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中國支持建設了37個電信傳輸網、政務信息網絡等電信基礎設施項目,幫助有關國家發展信息通訊產業,為推動縮小數字鴻溝作出積極貢獻。肯尼亞國家光纖骨干網項目推動了肯尼亞信息通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在大幅提高網絡速度的同時,降低通訊成本,促成了電子商務的興起。老撾警察指揮中心及政府熱線、巴布亞新幾內亞集成政務信息系統等項目,優化了相關國家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化管理。孟加拉國政府基礎網絡三期項目,打通當地行政區域的政府骨干網絡的回路,將高速網絡延伸至64個市、488個縣、2600多個鄉,覆蓋62%的地域和人口。

(八)支持生態環保

中國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理念,積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實施新能源、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項目,分享綠色發展經驗,履行相關國際公約,開展野生動物保護、防治荒漠化等方面國際合作,共同建設美麗地球。

——發展清潔能源。加大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支持,幫助有關發展中國家建設了一批清潔能源項目。在加蓬等國開展的清潔能源示范項目,幫助其增加電力供應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中國支持的肯尼亞加里薩光伏發電站年均發電量超過7600萬千瓦時,每年幫助減少6.4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援斐濟小水電站為當地提供清潔、穩定、價格低廉的能源,每年為斐濟節省約600萬元人民幣的柴油進口,助力斐濟實現“2025年前可再生能源占比90%”的目標。

——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認真履行野生動物保護國際義務,積極參與野生動物保護國際合作。向津巴布韋、肯尼亞、贊比亞等國提供野生動物保護物資,提高打擊盜獵和非法野生動物制品交易的裝備水平,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能力建設。為蒙古國實施戈壁熊棲息地管理技術援助項目,幫助改善戈壁熊棲息地環境質量、提供保護區專用設備,使蒙古國“國熊”擺脫瀕臨滅絕危機。

——支持應對氣候變化。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小島嶼國家、非洲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2015年宣布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發展中國家開展10個低碳示范區、100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及1000個應對氣候變化培訓名額的“十百千”項目,截至目前已與34個國家開展了合作項目。幫助老撾、埃塞俄比亞等國編制環境保護、清潔能源等領域發展規劃,加快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向緬甸等國贈送太陽能戶用發電系統和清潔爐灶,既降低碳排放又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成功發射,幫助其提升氣候災害預警監測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2013年至2018年,舉辦200余期氣候變化和生態環保主題研修項目,并在學歷學位項目中設置了環境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專業,為有關國家培訓5000余名人員。

——開展沙漠化防治合作。積極同其他國家分享自身有效的治沙技術和經驗,圍繞沙漠治理技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專題,組織實施了多期研修項目。在甘肅打造國際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防治技術援助交流平臺,先后舉辦了36期“中國沙漠治理技術和荒漠化防治國際培訓班”。2006年首次在寧夏舉辦“阿拉伯國家防沙治沙技術培訓班”,迄今已舉辦12期。中國還傳播竹子、菌草種植與加工技術,在促進有關國家發展經濟的同時,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為保護生態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保護海洋和森林資源。海洋、森林資源是珍貴的地球資源。中國為牙買加等國實施水文氣象觀測技術項目,幫助烏茲別克斯坦建設自動氣象站示范站,支持海洋防災減災領域研究。幫助佛得角編制海洋經濟特區規劃,為佛得角圣文森特島海洋資源開發和保護繪制藍圖。與非洲國家開展了植樹造林、林業科研等方面的合作,向坦桑尼亞、科摩羅等國提供森林消防運輸車、巡邏車等物資,提升森林資源管理能力。

五、攜手應對全球人道主義挑戰

當前,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移民和難民問題等全球人道主義挑戰日益嚴峻。中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為應對重大挑戰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力量。

(一)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

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呼吁,通過提供救災物資、派出國際救援隊、提供現匯援助等方式,向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智利、所羅門群島、巴哈馬、薩爾瓦多等遭遇地震、颶風等嚴重自然災害的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救援。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中國緊急馳援,先后提供3批援助物資,派出救援力量1000余人。中國派出的國際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尼泊爾的重型國際救援隊,為協助尼泊爾開展搜救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6年厄瓜多爾發生7.8級地震,中國第一時間向厄瓜多爾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助物資由5架包機不遠萬里運往基多。2019年,“伊代”颶風席卷東南部非洲,中國向津巴布韋、莫桑比克、馬拉維緊急提供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并向莫桑比克派出國際救援隊。

(二)響應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在埃博拉、黃熱病、寨卡病毒、鼠疫等疫情暴發后,中國向有關國家提供緊急援助,幫助抗擊疫情。西非埃博拉疫情暴發后,中國第一時間向13個非洲國家提供了5輪、累計1.2億美元的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向幾內亞等疫區國家派出近1200名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專家,累計留觀診療相關病例900多例,檢測樣本近9000份,培訓醫護人員1.3萬人次。在最危難的時刻,中國醫護人員和專家同非洲人民患難與共,譜寫了中非患難與共的感人篇章。中國還為埃博拉疫區援建了實驗室、治療中心等10余個項目,利比里亞治療中心從開工到竣工僅用了20余天,中國-塞拉利昂實驗室被塞拉利昂衛生部指定為“病毒性出血熱國家參比實驗室”以及“國家生物安全培訓基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點暴發并迅速擴散蔓延。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在做好自身抗疫工作、保障國內抗疫需要的前提下,根據疫情嚴重程度、醫療衛生條件、疫情國具體援助需求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開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

 

(三)提供糧食援助應對饑荒

受極端天氣和戰亂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問題日趨突出,強厄爾尼諾現象使全球不少地方面臨嚴重饑荒。為幫助受災國解決吃飯問題,自2016年起,中國連續向亞非拉50余國提供緊急糧食援助,惠及上千萬受災群眾。截至2019年底,中國還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世界糧食計劃署合作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24個國家提供糧食援助,保障當地最脆弱群體的糧食安全。

(四)參與災后恢復與重建

中國積極開展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緊急救援階段結束后繼續向受災國提供援助,幫助開展災后恢復重建。2013年菲律賓臺風“海燕”救災行動后,在重災區塔克洛班市20所受災較為嚴重的學校援建了166套臨時校舍。2017年多米尼克“瑪麗亞”颶風過后,啟動西部公路、中多友好醫院受損屋頂修復項目,并為多米尼克重建6所中小學校。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實施巴基斯坦聯邦部落地區和俾路支省恢復項目,惠及近萬個家庭、近2萬名學生。中國還注重為受災國提供綜合性方案,為受災國整體重建提供系統支持。2015年,為尼泊爾提供震后重建一攬子中長期援助,覆蓋基礎設施搶修、民生恢復、文物古跡修復、災害防治能力建設等領域。

(五)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中國通過援建災害管理設施、提供防災救災儲備物資、支持社區防災備災項目、開展能力培訓、制定政策規劃等方式,幫助相關國家克服資金和技術瓶頸,加強災害風險治理能力。同2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合作機制,并實施援建尼泊爾、老撾、肯尼亞地震監測臺網和中國-東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等項目,提升相關國家災害監測預警能力。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合作,將無人機技術用于馬爾代夫監測海平面上升和洪水等狀況,更好開展災害預防及應對。同英國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實施了亞洲社區綜合減災合作項目,支持提高尼泊爾、孟加拉國社區綜合減災水平。

(六)參與緩解移民和難民危機

中國始終密切關注和無私幫助仍然生活在戰火、動蕩、饑餓、貧困中的國家和人民。同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移民組織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機構合作,向敘利亞等國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提供糧食、生活物資、發電設備、臨時住所等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幫助難民來源國和接收國應對危機。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提供抗疫物資援助,幫助難民抗擊疫情。中國還支持有關國家經濟社會重建,通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解決移民和難民深層次矛盾。為流落在伊拉克的巴勒斯坦難民修繕活動中心,改善難民社區生活環境;援安哥拉北隆達省的兩所難民學校正式啟用,支持當地難民學生取得受教育機會。

六、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中國秉承授人以漁的理念,繼續加大技術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等方面援助力度,不斷豐富援助內容、創新援助方式,為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貢獻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幫助提升治理能力、規劃水平和行業發展能力,為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事業培養治理人才和技術力量。

(一)提高治理能力

中國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制定規劃,分享治理經驗,并通過雙多邊合作機制開展能力建設。

——實施規劃援助。中國積極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共派出39名高級規劃咨詢專家,幫助相關國家制定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電力等領域發展規劃和政策法規,增強規劃和統籌發展能力。幫助格林納達制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2017年交付格林納達。向埃塞俄比亞和柬埔寨派遣海關、稅務和農業領域高級專家顧問,為其貿易投資便利化提供智力支持。與古巴共同開展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建議聯合編制,提出了機械工業、冶金與回收、化工等領域發展思路和路徑。幫助柬埔寨制定國家路網規劃和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助其改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升農業生產力。為老撾編制國土資源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為孟加拉國等國編制河流、防洪綜合規劃,為其水利資源發展探索方向。

——分享治理經驗。通過舉辦系列研修研討和學歷學位項目,積極分享法治政府建設、政府“放管服”改革、產業創新升級、數字經濟等國家治理的實踐和經驗,幫助提高其他發展中國家公共部門官員政策制定能力。同時,加強雙邊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機制建設,與盧旺達、吉爾吉斯斯坦、薩爾瓦多、巴布亞新幾內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等31國簽署了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諒解備忘錄,根據不同國家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能力建設支持。

——開展多邊能力建設。中國積極同國際機構合作,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同聯合國設立統計能力開發信托基金,為59個發展中國家的近900名政府統計人員提供培訓。中國還與非洲開發銀行、西非開發銀行、美洲開發銀行、美洲國家組織等設立能力建設基金、獎學金,通過聯合研究報告、國際研討會等方式,支持有關國家能力建設。使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同國際民航組織合作,為105個發展中國家的近600名中高級民航管理人員提供培訓。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為70余個發展中國家培訓和平利用核能與核技術領域從業人員2000余名。

(二)推動技術進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職業技能。

——共享科技成果。中國積極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開展以航天及衛星應用、3D打印技術、計量技術、海洋生物技術等為主題的培訓項目。實施千余項政府間科技交流項目,通過國際杰出青年計劃,邀請埃及、巴基斯坦、緬甸、印度等國755名青年科學家來華開展科研工作,培訓來自100多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學員7700余人。在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下向剛果(金)、利比里亞等國轉讓450多項實用技術,對約300種適宜作物、蔬菜等品種進行試驗,3萬多名農民受益。

——推動技術轉移。技術的關鍵在于掌握、利用。為使技術能夠真正落地、產生實效,中國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建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通過技術對接、示范培訓等,推動先進適用技術轉移轉化。與埃塞俄比亞、印度尼西亞、塔吉克斯坦、蒙古國、塞爾維亞等國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包括生物高分子應用研究、小水電技術聯合研究等,加快中國成熟適用技術在其他國家的本土化應用。

——提升職業技能。為保障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支撐,組織開展農林牧漁、加工制造、建筑、科教文衛、手工技藝等領域培訓,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培養更多具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才。2019年5月,舉辦以“技能合作、共同發展”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為有關發展中國家技能水平交流、促進就業創業搭建了有效平臺。通過開展技術合作和培訓,支持摩洛哥、埃塞俄比亞等國開展地球化學填圖等工作,為有關國家礦業發展培養了一批人才。

——提高文體水平。在烏拉圭、薩摩亞、緬甸、柬埔寨等國開展體育技術合作,派遣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的優秀中國教練對當地運動員和教練員進行專業理論、實踐指導,強化體育競技水平。2019年,在第16屆太平洋運動會上,參訓的湯加運動員獲得9枚金牌、5枚銀牌、14枚銅牌的佳績,巴布亞新幾內亞乒乓球隊獲得2枚銀牌的歷史最佳成績。為緬甸第27屆東南亞運動會、贊比亞獨立50周年慶典團體操、剛果(布)第11屆非洲運動會開閉幕式團體操演出等大型文體活動提供技術培訓,協助組織開閉幕式。

七、加強國際交流與三方合作

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內容。中國是全球發展伙伴關系的積極倡導者與踐行者,積極與有關國際機構和雙邊援助方開展對話和交流,以開放務實的態度探討并開展三方合作,為國際發展合作注入新動力。

(一)開展國際交流和三方合作的總體立場

中國對開展國際發展領域交流和三方合作持開放態度,將繼續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積極與有關各方探討開展三方合作,豐富國際發展合作的方式和途徑,提升國際發展合作的水平和能力。

——推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中國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堅持南北合作的主渠道地位,南南合作作為國際發展合作的有益補充。發達國家應及時、足額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進一步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援助力度,支持發展中國家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發展中國家之間應深入推進南南合作,努力實現聯合自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有關國際組織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信息共享和同各方的協調,積極通過多邊渠道推動國際發展合作。鼓勵私營部門、民間團體、慈善組織等發揮更大作用。

——穩步推進國際發展領域三方合作。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在資金、技術等方面有較強優勢。中國愿同其他各方探討優勢互補、實現協同效應的具體合作路徑,使受援國最大限度受益。三方合作涉及面廣,協調任務重,同時各國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的模式和做法有所不同,需各方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推進。開展三方合作時,應充分尊重各方的政策、理念和模式,本著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博采眾長的精神,增進理解互信,為開展三方合作奠定良好基礎。中方愿積極學習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和有效實踐。

——充分尊重受援國在三方合作中的主導權。開展三方合作歸根結底是使受援國受益,必須堅持充分尊重受援國主權和主導權,堅持奉行“受援國提出、受援國同意、受援國主導”原則,以受援國歡迎不歡迎、同意不同意、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標準。合作應重點支持滿足受援國人道、民生、就業需求,增強受援國自主發展和造血能力。

(二)深化對話交流與務實合作

本著開放包容原則,中國深化與其他國家和組織的溝通交流,開展務實合作和三方合作。

——深化對話磋商。積極參加聯合國第二屆南南合作大會、第五屆國際三方合作大會等國際會議及活動。2019年參加歐洲發展日活動,與各方就加強國際發展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包容性增長進行交流;同聯合國發展系統駐華機構共同舉辦研討會,就南南合作與可持續發展交換意見、凝聚共識。推動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改革,提升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的發言權和代表性。加強與雙邊援助方的交流,同日本、瑞士、英國、法國、挪威、新西蘭、歐盟等十多個國家及區域組織開展交流互訪,加深了解、互學互鑒、增進互信、探討合作。2019年,同日本、歐盟舉行了國際發展合作司局級政策磋商。

——與國際組織開展務實合作。2016年以來,中國在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項下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難民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等十多個國際組織和國際非政府組織開展合作,發揮其專業能力和渠道優勢,在亞洲、非洲、美洲等地區近50個國家實施糧食援助、災后重建、難民救助、婦幼衛生等領域的發展合作項目,約2000多萬發展中國家民眾受益。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向索馬里嚴重急性營養不良的婦女和兒童提供援助,惠及約25萬名婦女兒童。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展聯合案例研究,在聯合國總部共同發布援幾內亞比紹農業技術合作項目和援莫桑比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研究報告,介紹中國農業援助的成效與經驗,進一步提升中國援助的透明度。設立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托基金,10余個非洲國家1萬多名教師受益。

——實施三方合作項目。與瑞士、葡萄牙、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蓋茨基金會等官方和非官方援助方開展三方合作,圍繞農業、衛生等民生領域實施符合當地需求的合作項目。與葡萄牙在東帝汶舉辦中葡東三方合作海產養殖技術培訓。與美國對非洲國家衛生官員開展聯合培訓,并攜手支持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疫情。與英國在烏干達、馬拉維分別實施木薯和羅非魚產業鏈合作試點項目。與澳大利亞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合作開展的瘧疾防控項目,幫助巴布亞新幾內亞新建立起省級瘧疾實驗室網絡,強化了常規瘧疾診斷和監測能力。

——加大捐資力度。增加向世界銀行國際開發協會、亞洲發展基金、全球環境基金等捐資額度,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截至2018年底,向非洲開發銀行集團捐資9.39億美元、8億人民幣,向美洲開發銀行集團捐資3.56億美元、0.59億人民幣,向加勒比開發銀行捐資0.49億美元、0.41億人民幣,支持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減貧、糧食安全、貿易、醫療、災害管理、教育和環保等領域的發展。捐資8000萬美元設立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在近30個國家實施農業合作項目,超過100萬農民從中受益。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項目準備基金分別提供5000萬美元、400萬美元資金,支持成員國做好項目前期設計。

——促進聯合融資。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雙多邊金融機構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為有關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在世界銀行設立“中國-世界銀行伙伴關系基金”,在亞洲開發銀行設立“中國減貧與區域合作基金”,出資20億美元與非洲開發銀行設立“非洲共同增長基金”,出資20億美元與美洲開發銀行設立“中國對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聯合融資基金”。截至2018年末,上述聯合融資機制已投資約30億美元,項目數量近200個,涉及供水衛生、交通運輸、農業發展、青年就業等領域。

八、中國國際發展合作展望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造成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生安全帶來重大挑戰,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任重道遠。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以正確義利觀為價值導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積極開展國際發展合作,為全球發展注入中國力量。

(一)助力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中國將根據有關國家的實際需求,繼續本著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支持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力量。

——繼續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為各方提供醫療物資援助,開展醫療技術合作,派遣醫療專家組。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斗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繼續毫無保留地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加強信息共享和經驗交流,開展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藥物研發國際合作,盡快全面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態勢,維護全球公共衛生安全。

——繼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各國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還存在不足和短板,各國應團結合作,共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國將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并通過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加快建設非洲疾控中心總部等舉措,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筑牢公共衛生防線,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

——繼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發揮重要作用。世界衛生組織為領導和推進國際抗疫合作作出重大貢獻,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就是支持國際抗疫合作,支持挽救生命。中國將繼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的工作,并呼吁國際社會加大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政治支持和資金投入,調動全球資源,打贏疫情阻擊戰。繼續支持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機制加強協調溝通,開展聯防聯控國際合作。

(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中國將堅持以人為本,聚焦民生,與發展中國家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

——落實承諾舉措,履行國際義務。認真落實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和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活動等重大國際場合宣布的合作舉措,根據國家綜合國力和應承擔的國際責任,穩步加大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援助力度,助力各國減少貧困、改善民生。

——堅持協調推進,促進共同發展。疫情沖擊下,共建“一帶一路”繼續展現出強大活力,為共建國家攜手合作帶來了信心,更提供了現實選擇。中國將繼續把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和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緊密結合,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對接發展中國家關切,支持更多復工復產務實項目,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改善民生優先,實現幸福共享。中國將以消除貧困、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實施更多民生項目,保障糧食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防止發生世界經濟次生災害。特別是為青年創造更多就業,支持保護婦女兒童,保障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利益,提供更多惠民舉措,造福更多人民,切實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推進南南合作,彰顯大國擔當。中國將繼續毫無保留地分享治理經驗和適宜技術,增加全球公共產品供給,引導更多資源用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破除發展瓶頸。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重債窮國的支持力度,支持補強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南方短板,帶動更多發展中國家融入國際分工合作體系。

——加強團結協作,應對全球挑戰。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國際發展領域雙多邊對話與合作,推動優化和完善國際發展合作領域全球治理,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加大對國際組織的資金支持,積極支持國際組織發揮作用,共同應對公共衛生危機、糧食安全、經濟衰退等全球性挑戰。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溝通協調,在充分尊重受援國主權和意愿的基礎上,與有關國家和國際地區組織探討并穩步開展三方合作,推動國際發展合作創新發展。

(三)提升國際發展合作能力和水平

中國將加強科學管理,提高政策制定和管理水平,推動國際發展合作高質量開展。

——加強規劃設計,完善制度建設。充分考慮其他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領域和需要,結合共建“一帶一路”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對外援助中長期規劃,并根據需要制定區域、國別和專項規劃。繼續推進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建設,為國際發展合作提供法制保障。進一步發揮對外援助部際協調機制作用,加強橫向協作和縱向聯動,統籌各部門、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力量,集成優勢資源,凝聚合力,提升效率。

——優化項目管理,創新援助方式。繼續加強援助項目全流程管理,提升援助綜合效益。進一步加強援助項目立項可行性研究,做好對項目環境影響、后續運營管理等方面的論證,提升立項科學化水平,完善項目儲備。穩步推進“受援方自建”合作模式,帶動當地就業,提升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進一步做好人力資源開發合作,分享發展經驗,傳播適用技術,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進一步推進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創新發展,豐富合作伙伴和合作方式,構建國際發展伙伴關系。

——強化監督評估,提升援助效益。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權責一致的監督管理機制,通過日常監督、專項監督等方式,加強重點環節監管,提高項目管理實施水平。建立系統完善、公正獨立的項目評估機制,制定科學規范、完整有效的評估標準,開展綜合評估和專項評估,加強評估結果應用。根據自身國情,并借鑒國際經驗,修訂完善對外援助統計指標體系,建立運行現代化的援外統計信息系統。

結束語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歷史大勢沒有變。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各國只有加強團結協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開放包容、共贏共享的伙伴關系,才能實現持久穩定和發展,讓和平與發展的陽光普照世界。

中國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自身命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中國將秉持初心,繼續積極開展國際發展合作,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增進人類共同福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注1:本白皮書中所稱“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指“在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面對今年外貿形勢企業將迎來哪些“政策紅包”?

面對今年外貿形勢企業將迎來哪些“政策紅包”?

商務部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當日召開的“加快商務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布會上進行了回應。
外交部:中方愿與各方一道,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

外交部:中方愿與各方一道,共同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

華春瑩: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是發展的“一帶一路”,更是綠色的“一帶一路”。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與相關國家開展能源合作,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發展目標。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是中方在“一帶一路”電力合作的主要領域,幫助東道國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元化方向加速轉型,帶來了積極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中歐班列見證“一帶一路”8年巨變

中歐班列見證“一帶一路”8年巨變

2月12日下午,一列滿載電子、機電等產品的中歐班列緩緩駛出平湖南站,奔赴13438公里外的德國杜伊斯堡,這是今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出的第40趟中歐班列,較去年同期增長471.4%。
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

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

中國和東盟山水相連、血脈相親,友好關系源遠流長。在東盟對話伙伴中,中國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同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第一個同東盟商談建立自貿區,第一個明確支持東盟在東亞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駐華使節線上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駐華使節線上見面會在北京舉行

2021年2月5日上午,《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駐華使節線上見面會在北京舉行。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和阿根廷駐華大使薩比諾、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克羅地亞駐華大使達里奧·米海林、芬蘭駐華大使肅海嵐、法國駐華大使羅梁、希臘駐華大使喬治·伊利奧普洛斯、老撾駐華大使坎葆·恩塔萬、巴基斯坦駐華大使莫因·哈克、俄羅斯駐華大使杰尼索夫、土庫曼斯坦駐華大使帕拉哈特·杜爾德耶夫、阿聯酋駐華大使阿里·扎希里等11位外國使節出席了見面會。
02-06

推薦閱讀

熱文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京ICP備16023390號-2 Copyright © 能源界 服務臺:010-63990880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德市| 石嘴山市| 攀枝花市| 太仆寺旗| 沙湾县| 榆林市| 武强县| 甘德县| 宿松县| 钟祥市| 乐业县| 江口县| 富民县| 蓝田县| 德令哈市| 巢湖市| 虹口区| 九江市| 东阳市| 徐水县| 榕江县| 滨州市| 静海县| 宁阳县| 金塔县| 齐齐哈尔市| 华阴市| 绥宁县| 阿城市| 钦州市| 河西区| 拜泉县| 聊城市| 武定县| 天水市| 资溪县| 中宁县| 定南县| 高陵县| 洞头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