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業界承受光伏玻璃價格陡增而積攢的“滿腹牢騷”,正因一紙有關“產能置換方可新建光伏玻璃項目”的說明性文件,而得到集中宣泄。
根據工信部10月26日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72號建議的答復》,光伏玻璃仍被認定為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嚴禁新上擴大產能項目。必須實施產能置換,根據不同項目情況開展減量或等量置換。即只有在淘汰舊玻璃產能的情況下,才能上馬新產能。
而對此,光伏業界則認為,產能不足導致的“光伏玻璃供需失衡”,正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核心原因。
還不只是價格陡增,日前,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秘書長史利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直言:“近期已有部分光伏組件廠商因買不到光伏玻璃停產”。
相對于光伏產業鏈多環節,尤其是組件“受制于玻璃”的窘境,PVinfoLink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3.2mm鍍膜玻璃從年初的23元已上漲至目前的35元~40元,累計價格漲幅已達到了52%~74%。
與此同時,被業界譽為光伏玻璃行業“雙寡頭”的福萊特和信義光能也迎來股價暴漲。以福萊特為例,公司股價從9月上旬的20元/股左右,一路攀升至近期高點(10月14日)的41.8元/每股,實現逾100%的增長,僅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光伏發展被寄予厚望
不只是光伏玻璃,一段時間以來,A股光伏板塊都一直處在上升通道。《證券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主要取決于兩個原因。
首先,多年來光伏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各界普遍認為,在部分地區實現低價(發電成本低于火電)未來可期。
在此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節能減排等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在這一目標驅使下,作為發展勢頭最好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之一,以及我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中國光伏大概率將被委以重任,具體體現在有關光伏的“十四五”規劃可能超出預期,以致于有專家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內光伏平均年新增裝機約為60GW-70GW。而這一數字顯著高于我國2017年創出的歷史最大新增光伏裝機——53.06GW。
但也正因光伏發電處在成本快速下降的平價進程中,光伏發電需求端對產業鏈各環節價格的波動格外敏感。此番“光伏玻璃價格陡增,引發的各方激烈反應”,就是光伏發電“價格敏感性”的表征之一。
“受制于玻璃”被歸咎于供需失衡
記者整理多方采訪獲取的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價格從2008年的27元/瓦水平,一路下滑至目前的約1.7元/瓦-1.8元/瓦。而相較光伏組件價格高達94%的巨量降幅,光伏玻璃占組件成本卻由最低時的1%,提升到了當下的18%(雙玻組件)。
某券商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確認,“一方面,光伏玻璃這輪漲價,從此前(7月份)約占組件成本12%左右,快速上漲到了現在18%的水平,幅度很大;另一方面,光伏玻璃短缺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化解。”
“這確實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上述分析師認為,“國內2020年納入補貼的25.96GW競價項目有望于四季度加速開啟項目建設,這導致下游裝機需求正旺,帶動組件等需求激增。但現在,面對已經鎖定價格的訂單,組件廠商就算甘愿‘虧本’,光伏玻璃還是‘一片難求’。而組件廠商的窘境,還會殃及下游電站投資等環節。”
當然,“光伏玻璃成本占比高企”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光伏玻璃價格上漲。近年來,一種雙面組件主要憑借著發電量增益(降低度電成本、提升電站投資回報率),迅速躥紅業界。而伴隨著雙面組件(主要因其中部分雙面雙玻組件對玻璃需求翻倍)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光伏組件對光伏玻璃的需求亦日漸增大。
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以來,雙面雙玻組件應用比例提高,已接近40%。
但雙面雙玻組件的暢銷并不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直接推動力,業界仍普遍認為,“光伏玻璃供需失衡”才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核心原因。
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能結構問題”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光伏玻璃因主要采用超白壓花工藝,故被稱為超白玻璃。由于超白玻璃要滿足光伏組件的特殊應用要求(透光、耐候等),所以在可見光透射比、耐高溫性、耐腐蝕性、抗沖擊性等方面,其都要顯著優于普通平板玻璃。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行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表示,“光伏玻璃的生產工藝難點主要體現在窯爐、壓延機、退火爐等設備的性能與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把控,這是造成行業‘良品率’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光伏玻璃2013年才開始逐漸實現國產替代。”該人士介紹,“良品率就是目前主要廠商們通過工藝積累形成的核心壁壘之一。而良品率直接影響毛利率。比如,主要廠商的生產成本比二三線企業低約20%到30%,毛利率相較其他競爭對手高出15%-20%,而當龍頭毛利率降至30%以下時,行業內眾多小廠商便無法實現盈利。”
除了“良品率”外,玻璃產能新建、擴張也是一項天然的壁壘。上述不能具名的某券商首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從規劃產線建設到窯爐點火后穩定生產一般需要兩年到兩年半時間,且點火后即需進行連續生產,停復產周期長。可以說,玻璃供給呈現剛性。”
“因為良品率,本來就很少有玻璃廠商具備實力轉型生產光伏玻璃。”在上述光伏行業人士看來,“加之玻璃行業擴產周期長、停產成本高,特別是光伏玻璃被嚴禁新上擴大產能項目(必須實施產能置換),抑制了其他資本涉足光伏玻璃生產的熱情,也就打破了供需平衡,催生了‘寡頭’。”
事實上,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包括福萊特、信義光能,以及亞瑪頓、南玻A等目前都已躋身光伏玻璃賽道,并且相繼宣布了擴產規劃。
但即便如此,業界普遍認為,“超白玻璃產能無法滿足需求,制約光伏組件產量”的局面仍很難短期扭轉。
一方面,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布《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回答》,將平板玻璃(含光伏玻璃、汽車玻璃等工業玻璃原片)項目均列入需要進行產能置換的類別。
另一方面,根據國盛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2020年至2021年,光伏玻璃將保持供需緊張的格局。2022開始,隨著信義光能、福萊特產能陸續投放,供給緊張格局才有望緩解。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能結構問題,2025年全年新增裝機有可能突破300GW,2025年底全球組件產能有可能超過400GW,供應鏈安全尤其重要,原輔材料和設備供應鏈均要協同起來,不能有短板。光伏用的超白玻璃應該與普通建材玻璃區分出來,作為光伏產業的輔材鼓勵發展。”
光伏業界承受光伏玻璃價格陡增而積攢的“滿腹牢騷”,正因一紙有關“產能置換方可新建光伏玻璃項目”的說明性文件,而得到集中宣泄。
根據工信部10月26日發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72號建議的答復》,光伏玻璃仍被認定為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嚴禁新上擴大產能項目。必須實施產能置換,根據不同項目情況開展減量或等量置換。即只有在淘汰舊玻璃產能的情況下,才能上馬新產能。
而對此,光伏業界則認為,產能不足導致的“光伏玻璃供需失衡”,正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核心原因。
還不只是價格陡增,日前,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常務副秘書長史利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直言:“近期已有部分光伏組件廠商因買不到光伏玻璃停產”。
相對于光伏產業鏈多環節,尤其是組件“受制于玻璃”的窘境,PVinfoLink最新披露的數據顯示,3.2mm鍍膜玻璃從年初的23元已上漲至目前的35元~40元,累計價格漲幅已達到了52%~74%。
與此同時,被業界譽為光伏玻璃行業“雙寡頭”的福萊特和信義光能也迎來股價暴漲。以福萊特為例,公司股價從9月上旬的20元/股左右,一路攀升至近期高點(10月14日)的41.8元/每股,實現逾100%的增長,僅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光伏發展被寄予厚望
不只是光伏玻璃,一段時間以來,A股光伏板塊都一直處在上升通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主要取決于兩個原因。
首先,多年來光伏發電成本的快速下降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各界普遍認為,在部分地區實現低價(發電成本低于火電)未來可期。
在此基礎上,我國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通過節能減排等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在這一目標驅使下,作為發展勢頭最好的可再生能源形式之一,以及我國最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中國光伏大概率將被委以重任,具體體現在有關光伏的“十四五”規劃可能超出預期,以致于有專家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內光伏平均年新增裝機約為60GW-70GW。而這一數字顯著高于我國2017年創出的歷史最大新增光伏裝機——53.06GW。
但也正因光伏發電處在成本快速下降的平價進程中,光伏發電需求端對產業鏈各環節價格的波動格外敏感。此番“光伏玻璃價格陡增,引發的各方激烈反應”,就是光伏發電“價格敏感性”的表征之一。
“受制于玻璃”被歸咎于供需失衡
記者整理多方采訪獲取的數據顯示,光伏組件價格從2008年的27元/瓦水平,一路下滑至目前的約1.7元/瓦-1.8元/瓦。而相較光伏組件價格高達94%的巨量降幅,光伏玻璃占組件成本卻由最低時的1%,提升到了當下的18%(雙玻組件)。
某券商電力設備與新能源行業首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確認,“一方面,光伏玻璃這輪漲價,從此前(7月份)約占組件成本12%左右,快速上漲到了現在18%的水平,幅度很大;另一方面,光伏玻璃短缺的局面短期內難以化解。”
“這確實給整個行業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上述分析師認為,“國內2020年納入補貼的25.96GW競價項目有望于四季度加速開啟項目建設,這導致下游裝機需求正旺,帶動組件等需求激增。但現在,面對已經鎖定價格的訂單,組件廠商就算甘愿‘虧本’,光伏玻璃還是‘一片難求’。而組件廠商的窘境,還會殃及下游電站投資等環節。”
當然,“光伏玻璃成本占比高企”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光伏玻璃價格上漲。近年來,一種雙面組件主要憑借著發電量增益(降低度電成本、提升電站投資回報率),迅速躥紅業界。而伴隨著雙面組件(主要因其中部分雙面雙玻組件對玻璃需求翻倍)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光伏組件對光伏玻璃的需求亦日漸增大。
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以來,雙面雙玻組件應用比例提高,已接近40%。
但雙面雙玻組件的暢銷并不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直接推動力,業界仍普遍認為,“光伏玻璃供需失衡”才是光伏玻璃價格陡增的核心原因。
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能結構問題”
記者了解,光伏玻璃因主要采用超白壓花工藝,故被稱為超白玻璃。由于超白玻璃要滿足光伏組件的特殊應用要求(透光、耐候等),所以在可見光透射比、耐高溫性、耐腐蝕性、抗沖擊性等方面,其都要顯著優于普通平板玻璃。
一位不愿具名的光伏行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表示,“光伏玻璃的生產工藝難點主要體現在窯爐、壓延機、退火爐等設備的性能與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把控,這是造成行業‘良品率’差異的最主要原因。”
“光伏玻璃2013年才開始逐漸實現國產替代。”該人士介紹,“良品率就是目前主要廠商們通過工藝積累形成的核心壁壘之一。而良品率直接影響毛利率。比如,主要廠商的生產成本比二三線企業低約20%到30%,毛利率相較其他競爭對手高出15%-20%,而當龍頭毛利率降至30%以下時,行業內眾多小廠商便無法實現盈利。”
除了“良品率”外,玻璃產能新建、擴張也是一項天然的壁壘。上述不能具名的某券商首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從規劃產線建設到窯爐點火后穩定生產一般需要兩年到兩年半時間,且點火后即需進行連續生產,停復產周期長。可以說,玻璃供給呈現剛性。”
“因為良品率,本來就很少有玻璃廠商具備實力轉型生產光伏玻璃。”在上述光伏行業人士看來,“加之玻璃行業擴產周期長、停產成本高,特別是光伏玻璃被嚴禁新上擴大產能項目(必須實施產能置換),抑制了其他資本涉足光伏玻璃生產的熱情,也就打破了供需平衡,催生了‘寡頭’。”
事實上,據記者了解,包括福萊特、信義光能,以及亞瑪頓、南玻A等目前都已躋身光伏玻璃賽道,并且相繼宣布了擴產規劃。
但即便如此,業界普遍認為,“超白玻璃產能無法滿足需求,制約光伏組件產量”的局面仍很難短期扭轉。
一方面,今年1月份工信部發布《水泥玻璃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操作回答》,將平板玻璃(含光伏玻璃、汽車玻璃等工業玻璃原片)項目均列入需要進行產能置換的類別。
另一方面,根據國盛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2020年至2021年,光伏玻璃將保持供需緊張的格局。2022開始,隨著信義光能、福萊特產能陸續投放,供給緊張格局才有望緩解。
中國綠色供應鏈聯盟光伏專委會秘書長呂芳向記者表示:“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光伏產能結構問題,2025年全年新增裝機有可能突破300GW,2025年底全球組件產能有可能超過400GW,供應鏈安全尤其重要,原輔材料和設備供應鏈均要協同起來,不能有短板。光伏用的超白玻璃應該與普通建材玻璃區分出來,作為光伏產業的輔材鼓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