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冷靜審視這一行業,商業模式尚不完整,技術標準還不統一,獨立市場主體地位仍未確定,成功項目案例寥寥無幾……一場不期而遇的疫情,又給剛剛燃起的市場熱情潑了一盆冷水。
第十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會議現場
“整個儲能行業剛剛起步,仍需付出極大地努力,不論是服務于智能化的電子產品的消費電池儲能,還是服務于移動機具的動力電池儲能,以及服務于電力系統的電源儲能,都要不斷地創新和技術進步。”9月24日,在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理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原主任李俊峰寄語。
可喜的是,繼用戶側、電網側、發電側的儲能項目先后“引爆”市場,“可再生能源+儲能”成為今年國內儲能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各類儲能“元年”概念層出不窮,儲能應用熱點切換頻繁。數據顯示,2020年裝機達吉瓦級的儲能項目將投運。
“要完善儲能發展支持政策和市場環境,給予儲能獨立主體地位,完善價格機制,全局衡量儲能的價值。”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彭才德建議。不少業內專家呼吁,如何明確儲能的功能定位,使其具備獨立的市場身份,是目前行業發展解決的首要難題。
“身份”認同迫在眉睫
儲能并非新技術,與電力工業和大電網相伴而生的抽水蓄能,已有百余年歷史。但與全球不少國家相比,我國儲能“身份”認同卻相對滯后。浙江南都能源互聯網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建華表示,在完善儲能參與電力市場規則時,應不斷明確儲能功能定位,讓其獲得參與電力市場的合理身份。
2018年,美國將儲能列為獨立的電力資產;2019年6月,英國對儲能定義進行修訂,將儲能系統歸類為發電設施。近年來,英國允許儲能參與容量市場,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降低進入市場的儲能裝機規模要求,縮短結算周期等,使得小型儲能供應商有機會參與市場,并防止大儲能電站拆分成小單元參與競價。這些國家總體上是降低儲能參與市場的門檻,以鼓勵儲能發揮在電力系統中的多重作用。
“在商業模式方面,儲能沒有獨立的市場身份,儲能規模化的有效商業模式盈利能力相對薄弱,如開展共享儲能,為新能源場站提供調峰輔助服務,缺乏調度政策制度保障,基本上是一事一議、一場一策,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于建華說,“建議應在‘十四五’規劃中,將儲能納入能源或電力的頂層設計,明確儲能規劃配置、標準體系、運營管理,推動儲能產業規模化應用。與此同時,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建設,建立電力現貨市場下的儲能價格形成機制。完善輔助服務價格機制,給予儲能電站獨立身份,允許儲能作為獨立主體參與輔助服務交易,推動儲能進入輔助服務市場,逐步形成‘按效果付費、誰受益誰付費’市場化儲能定價機制,由市場平衡疏導儲能投資。”
儲能的不明確身份,直接導致其在計量和結算方面,衍生出諸多問題。電網側儲能方面,受《輸配電定價成本監審辦法》的管制條件,儲能無法進入輸配店家向下游疏導,電網側儲能投資急停;電源側儲能目前主要依托調頻輔助服務的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盈利,輔助服務目前“零和”的結算機制和市場不定期調價,導致盈利的不確定性風險較大;用戶側儲能之前通過峰谷電價套利的方式制定的商業模式,受近兩年“降電價”和現貨市場峰谷電價不確定影響,致恐慌情緒增加;2020年以來,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應用大熱,但由于目前仍屬于強制發電企業承擔儲能投資成本,發電企業除了利用發電效益進行補貼儲能外,并無其他收益,導致對此抵觸情緒很大。
“首先因為參與電力系統的身份無法確認導致尚未形成并網體系,各地方鮮有明晰的落地政策和執行文件,導致各部門尚難對儲能系統項目進行綜合認定;其次,并網環節流程,標準尚未建立。在沒有統一標準和制度的情況下經常會出現執行環節找不到主管部門的情況,使得儲能的建設、并網過程管理不確定性較高。”中國南方電網電力調度中心主管王皓懷分析。
在其看來,一方面,標準化、制度化應給予儲能公平的準入;另一方面,市場化環境也應給予儲能合理的商業模式。“應促進儲能項目的電力系統運營主體身份確認,并網流程上實現標準化和制度化。還應依托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區域電力市場建設等機遇,考慮促進儲能發展的因素,建立健全電力市場體系,讓儲能在市場環境中尋求自身的商業機會。”王皓懷建議。
“面粉有了,雞蛋有了,奶油也有了,但是蛋糕還沒出來。這就好比儲能應從政策層面開始就把這一塊蛋糕清晰地畫出來,這樣投入產出就會很清楚。該降成本的降成本,該提高產品的功能、特點和集成就要提高。”上能電氣儲能事業部總經理姜正茂形象比喻。繼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等五部委2017年印發《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后,今年5月,國家能源局正式設立能效和儲能處,開展《科技創新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征集,進一步加快推進儲能技術推廣應用。此外,儲能還被列為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等多個規劃的重點任務,以及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年度行動計劃中。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儲能發展被正納入國家頂層設計與規劃中。
市場模式亟待清晰
儲能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前提,是商業模式的清晰。當前,國內儲能相關政策與市場機制相對滯后,盡管應用場景廣泛,但絕大部分缺少盈利模型,業主投資儲能的收益無法保障,導致國內儲能應用進程緩慢、業主不愿主動配置。
“在美國,近兩年包括未來三五年的儲能發展路徑非常明確。但在國內,儲能商業模式并不清晰。”科陸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涵分析。
對此,深圳市盛弘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儲能微網事業部總經理范小波表示認同。在其看來,電網側和電源側儲能價格定位已經清楚,但在工商業和用戶側,儲能項目落地依然困難。
“對于峰谷波差的盈利方式,唯一受困的因素是成本。但不能簡單的理解成本下降就能取得好的收益,質量仍是制約盈利的關鍵因素。第二類商業模式是把熱響應、熱啟動全部疊加下來,這一模式在華北、廣東、安徽等地,已經率先落地。需求側響應很簡單,就是把用電負荷需要用電的時候就負荷平移一下,從而得到一定的補償。但這一模式至今,并未真正落地用到。此外,通過儲能進行充電站擴容的項目多數都在開發和落地,微電網、移動儲能供電商業模式盡管盈利途徑清晰,但僅僅依靠價格或坐等成本下降,盈利的途徑處于表面。”范小波分析,“美國和歐洲現貨市場通過儲能改變現貨收益,已經取得非常好的盈利,我認為未來中國可能產生的商業模式,應該包括現貨交易、光伏消納及PPA,以及一次調頻。”
伴隨應用生產導向時代的到來,不同的使用條件、場景、環境,將產生各種便利,差異化的商業模式,正備受儲能業界期待。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今年7月全國產能產業巡回走訪調研發現,光儲充電站由單純的充電功能逐漸轉變為大型移動智能終端、儲能和數字空間,兼有健身娛樂、數字消費、公共服務等多樣化的功能。光儲充電站成為電動出租車司機生活新模式的重要載體。
不過,盡管多家逆變器企業在“531新政”頒布后都提出了“光儲一體化”概念,但實際應用普遍在海外,國內有大規模儲能應用的只有陽光電源、科華恒盛、寧德時代等少數幾家企業,且多數項目都依靠行政命令強制推進,與海外大量自愿安裝建設形成鮮明對比。光儲充電站實現真正落地尚需時日。不少受訪者表示,從儲能項目的實踐來看,電池是儲能項目商業模式的核心,也是制約儲能項目實施的關鍵和瓶頸。
“從儲能系統出廠測試和現場運行來看,不同廠家電芯的一致性、容量保持率、數據采集的可靠性等方面差異較大,部分廠家電池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故障率偏高。”國網平高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程利民分析,“希望業界重視產品質量、重視標準建設、重視行業培育。”
期成本低、使用年限長等復合特點的儲能技術,現有儲能技術難以支撐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應用。
“儲能技術相應的商業模式目前還不成熟,很多社會資本對儲能的投資仍呈觀望狀態。不斷進步的儲能技術與清晰的商業模式,是儲能產業今后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袁智勇判斷。
還應看到,技術性之外,安全性問題也是制約儲能項目投資遲遲無法回收的根結所在。
華夏銀行綠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彭凌分析,儲能項目因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其投資回收期相對較長。站在傳統銀行的角度,儲能還不算銀行特別青睞的領域,技術儲能雖然在進步,成本也在下降,清晰的經濟模型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儲能領域有非常強的特殊性,我們會重點關注技術性和安全性。技術性方面,重點關注從重要的技術指標、接入方案到可行性研究詳細的技術評估;安全性方面,重點關注電芯。”彭凌說。
“我國正在大規模的鋪設5G和新基建的建設,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伴隨應用市場導向時代的真正到來,按照不同使用條件、場景、環境會產生很多便利化、差異化的商業模式,儲能系統將不斷升級與進化,產品功能和使用方式也將發生深刻變革。”對于儲能發展的前景,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