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我國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要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這是十八大以來,在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總書記首次對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關系進行論述,揭示了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層次遞進關系,即產業鏈是鏈條主導力,創新要圍繞產業需求部署和推進,資金要環繞創新過程集聚,產業是整個生態鏈條的核心和龍頭。
近年來美國通過限制芯片、工業軟件、高精度元器件等出口,打壓我國高科技企業。這本質上是美國利用其產業鏈鏈主優勢對我國高科技產業進行打壓,對我國斷供高科技產品,這充分反映了產業鏈環節缺失、受制于人的危害,也側面反映了創新對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要突出國外產業鏈重重包圍與擠壓,突破口就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關鍵是推動產業邁上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要對產業的規模性、結構性、自主性、盈利性等方面進行全面診斷,在此基礎上推動產業調整,實現產業鏈高端化。
有效促進新產業新業態的形成和擴展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旨在強調創新不僅要根據現有產業需求來部署,也需要兩者統籌協調。創新既要補齊產業短板,也要適度超前,形成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格局。這里的“布局”是依托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工藝提升、原創成果來開辟新的產業和業態。創新鏈所引發的創新行為,如果與產業鏈相融合,既能提升產業各個環節的價值,也能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
當前“逆全球化”潮流不斷涌現,我國產業鏈不穩定性風險增大。從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全球化產業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鏈條縮短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我國產業鏈面臨外遷和斷鏈風險。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疫情防控中,我國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推動疫情診斷、新藥研發,利用現有技術儲備對相關產業鏈實施“國家干預”,效果顯著。這表明,在國家戰略安全、應對突發事件面前,創新除了肩負科學研究、探索真理的重任,還要向產業領域提供高質量的科技供給,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經濟社會價值。
推進基礎產業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創新鏈是從原始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過程,產業鏈是生產要素依據生產過程的上下游關系和空間布局形成的關聯形態,是創新成果的物質體現。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或節點上都可能成為創新的爆發點,衍生出一條創新鏈,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共同創新。創新鏈作為原始驅動力,鑲嵌于產業鏈各個環節中,借助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實現循環。打造創新閉環就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前者是要突出科技對產業的支撐作用,后者更加強調科技對產業的引領作用,兩者共同交織、頭尾相連,形成創新閉環,這種閉環關系體現了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
從我國產業發展實踐來看,創新鏈對產業鏈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所處的能級也越來越高,從支撐、帶動向引領演進,閉環的耦合性、韌勁越來越強。這種閉環的形成動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市場自發驅動所導致的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結合,比如珠三角地區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市場驅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很多大企業圍繞產業需求而組建研發機構,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是政府使用“看得見的手”進行宏觀調控,組織科技力量進行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產業鏈向兩端延伸。
打造創新閉環,既能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也能解決創新滯后于產業,對產業發展帶動力不強的問題。創新鏈的質量影響產業鏈,創新成果是區域內新興產業崛起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支持,創新供給與技術需求的對接是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的基礎條件。產業鏈與創新鏈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能挖掘產業潛力,調動創新要素積極性,按照功能定位發揮作用;能激發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對技術選擇進行干預和糾偏,最終形成多主體協同運營的雙鏈融合體系。
加快創新資源布局,打造高科技創新閉環
新形勢下,我國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創新網絡為主體,國內國際創新網絡相互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形成以政府宏觀調控為導向,以政策制度為激勵,以中介服務機構為橋梁,以大學、科研院所、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為支撐的運行機制,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打造高科技創新閉環。
一是完善產業鏈生態體系。以“補鏈、強鏈、延鏈”為重點,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重點對產業鏈的構成和產業融合載體分布情況進行梳理,引導創新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對于產業鏈缺失領域,建設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研究院等創新載體,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以協會、聯盟等產業組織機構為紐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供應鏈重點企業形成產業創新聯盟,打造國產化自主可控體系,形成“扭抱纏繞”的產業合作格局。
二是提升創新鏈科技供給。圍繞產業鏈實際需求部署創新鏈,對產業上下游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完善技術創新鏈條。搭建企業和創新載體對接平臺,精準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同時,依托國家實驗室,加強對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的前瞻性研究,推動創新鏈條向前端移動,以創新優勢引導產業資源集聚。鼓勵龍頭企業搭建創業平臺,孵化科技型企業,激活創新鏈的源頭活水,加大科技創新供給能力。
三是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依托新型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繼續探索分配制度和產權制度,提高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激勵。改革科研評價體制,引導企業家參與國家科技專項評審與成果評價,激勵研發人員將論文寫在產業第一線。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制度,支持各類創新主體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提升鏈接全球創新資源的能級。
四是優化雙鏈融合的制度環境。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綜合運用科技立法、戰略規劃、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等政策手段優化創新資源布局,提高政府集聚產業鏈高端資源的能力。加快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法律法規。建立柔性化人才管理制度,創新人才計劃工程,大力引進同時擁有產業界和科技界工作經歷的復合型人才,建立針對性的評價制度。
五是積極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相結合,推動跨區域開放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港澳臺地區的產學研合作,吸引全球頂尖創新資源在我國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拓展產業鏈和創新鏈網絡。構建新型產業分工體系,依托自貿區、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等,積極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快形成高科技產業鏈,擴大關鍵環節的產能供應,提高產業鏈、創新鏈的價值能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