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推動一批核電項目落地,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落實核電強國、推進我國能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和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需要,也是當前以重大項目建設拉動經濟增長的現實舉措。”《報告》指出。
《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達47臺(不含臺灣地區),總裝機容量 4875 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占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2.42%;在建核電機組13臺,總裝機容量1387萬千瓦,裝機容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我國核準開工包括漳州核電兩臺機組在內的6 臺核電機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正式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報告》認為, 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和海外首堆工程有望今年投產運行,我國核電產業具備了在更高起點發展的基礎。以“華龍一號”、“ 國和一號”等自主化三代核電為主力堆型,進行規模化、批量化建設,是實現核電規劃目標的最可行的技術選擇。
針對產業鏈,《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核能產業鏈協同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與水平逐年提升。其中,鈾礦開采技術有望更加環保,更具有經濟性,天然鈾供應能力將不斷提升,供應體系持續完善;核燃料加工將持續“降本增效”,推動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CF3自主燃料實現商業化應用,ATF、環形燃料等更先進的燃料元件研發力度將加大并實現突破,進一步提升核電的安全性;補充建設干式貯存設施及其它乏燃料貯存水池,滿足未來乏燃料離堆貯存的需求,乏燃料后處理示范工程將形成規模處理能力;在核電較集中區域,低中放固體廢物處置場的選址與建設步伐會加快;乏燃料公、海、鐵聯運體系建設將加快推進,有望形成乏燃料多式聯運體系,滿足不斷增長的乏燃料運輸需求;核電裝備制造的國產化自主化水平將持續提高。
對于核電的布局,《報告》認為,隨著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的實施,中部地區面臨電力需求增長、本地資源不足、環境容量約束、電力結構優化等問題,“十四五”期間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發展,推動湖南、湖北、江西等中部省份比較成熟的核電項目建設,是解決中部地區電力需求問題的戰略選擇,對促進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具有長遠意義。
就核能多用途利用,《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核能除發揮清潔發電優勢之外,還將在清潔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余電制氫、同位素生產、制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高溫氣冷堆、鈉冷快堆、小型壓水堆等示范工程相繼建成,技術水平和安全性持續改進,設備自主化國產化能力進一步提升,核能在極遠極寒、深空深藍、島礁開發、戰備應急等特殊情境的綜合利用價值將凸顯。
據了解,2019年,我國核電全年參與市場化交易電量占比 33.3%,市場化電量占上網電量的比重呈現出上升趨勢,電力市場交易價格普遍低于當地燃煤標桿電價和核電機組平均核準上網電價。對此,《報告》指出,核電企業將面對“優先發電合約+市場化中長期交易+現貨市場交易+輔助服務交易”多級市場,且預計市場化交易電量會顯著增長。“未來,核電企業將更深更廣探索電力市場交易模式,參與雙邊協商、調峰、競價、合同電量轉讓、降價保量、跨省跨區以及輔助服務補償等多種交易,促進核電消納。同時,將更加注重自身降本增效,加快從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持續提升市場機制中的經濟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