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正在面臨著油耗與新能源汽車積分考核的雙重壓力。
4月1日,《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雙積分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該辦法從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兩方面,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表示,排在末位的不達標企業,尤其是產銷量接近零的半僵尸企業或將迎來兼并重組的命運。
無獨有偶,最近有一批“僵尸車企”被勸退了。
3月28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了“關于擬暫停部分企業《公告》的通知”,其中涉及34家企業。
這是自2012年工信部在汽車行業建立落后企業退出機制后,退出市場的第2批企業。
究竟這些車企為什么會被勸退?為何會出現“僵尸車企”?
勸退背后的原因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記者采訪時表示,產銷量低,長期虧損是“僵尸車企”是被勸退的主要原因。
對于“僵尸車企”,工信部這樣定義。
在2012年,工信部在《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中指出,連續2年的年銷量為零或極少,其中規定乘用車少于1000輛、大中型客車少于50輛、輕型客車少于100輛、中重型載貨車少于50輛、輕微型載貨車少于500輛”,符合上述條件的企業屬于“僵尸車企”。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目前確實存在著許多運營狀態不佳或者已經成為“僵尸企業”的車企,中機中心發布的通知是希望通過強硬手段,迫使僵尸企業或者基本退出市場的企業真正退出,這將有利于車市整體的規劃發展。
為何會出現“僵尸車企”?
事實上,此前工信部發布的兩批車企公告名單上已經有140家車企被勸退。那么,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僵尸車企”?
林伯強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僵尸車企”的現象主要在中國出現,一些“僵尸車企”受到地方政府扶持,加上新能源車企“騙補”現象頻發,是“僵尸車企”現象的主要原因。
據悉,2016年被調查的93家汽車企業除21家統計數據為零之外,其余72家均涉嫌不同數量和金額的騙補行為。涉及車輛共計7.63萬輛,涉及騙補金額達92.7億元。
崔東樹表示,未能被清理掉的“僵尸企業”,都有地方政府撐腰,因此得以存活,這其中還包括不少大集團旗下的二線企業。
林伯強強調,隨著4月1日新能源汽車雙積分管理辦法的實施,以及工信部清退落后車企的機制的不斷完善,“僵尸車企”和新能源車企“騙補”現象將進一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