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發電,含秸稈發電、垃圾發電、沼氣發電,從我國產業肇始到今天,從沒有像近兩年一樣隔三差五就傳來產業政策的負面聲音,使生物能源產業陷入尷尬境地。”“這些傳言、小道消息都哪來的!”“這是產業發展最恥辱與黑暗的一段日子。”在近日中華環保聯合會舉行的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座談會上,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莊會永痛陳。
莊會永所說的“恥辱與黑暗”是指,近一段時間,關于垃圾焚燒發電去補貼的傳言“滿天飛”。傳言增加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秸稈發電項目能否繼續享受中央財政補貼的不確定性,資本投資市場一片蕭條。會上,有企業表示,因為這些傳言,資金合作方紛紛離去,辛苦折騰一兩年的項目就垮掉了。
▍“無風不起浪”引發的蝴蝶效應
在多種版本的傳言中,流傳最廣、對業界造成影響最深的是:新增生物質發電項目不再列入中央財政補貼范圍,由地方財政出臺補貼辦法,補貼標準和方式由地方確定。更有說法稱,2021年1月1日起,新增生物質發電項目不再列入補貼范圍。
對于上述說法,中華環保聯合會廢棄物發電專委會秘書長郭云高表示質疑:“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首要任務是處置垃圾,是涉及民生的環保項目,事關國家‘無廢城市’‘綠水青山’等戰略的落實。在沒有妥善的補貼替代方案前,涉及垃圾焚燒發電的可再生能源電價補貼政策不該調整。”
不論上述兩位行業協會負責人如何質疑,多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從業者卻表示“不得不信”,因為他們已經深受其害。
某環保類上市公司運營總監直言:“無風不起浪,如果相關部委沒有放出取消中央財政補貼的‘風’來,就不會引發行業內如此大的震動。資本市場對垃圾發電行業的疏離,也間接說明上市公司遭受的負面影響最嚴重。”
莊會永認為,目前相關部委并沒有正式出臺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取消補貼的政策,政策變動理應尊重行業發展客觀事實,須經過客觀評估和科學論證,而不應該是小范圍操作,通過‘小道消息’傳播,然后變成‘既成事實’。
莊會永強調:“從中央到地方,從企業界到學術界,都公認生物質發電需要國家電價政策予以支持。產業政策往往滯后于產業實踐,行業要對國家的戰略發展方向和產業未來充滿信心,同時要對產業政策的科學客觀制定提出積極建議。”
莊會永還是注意到了資本市場的“逃離”。“有行業人士告訴我,現在所有銀行都不愿意給生物質發電項目貸款了,都因為政策不穩定的問題把這個領域視作高風險區。”讓莊會永痛心的是,“這個問題完全是人為的,完全不應該的。”
▍或致“毀滅性打擊”
如果傳言成真,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將受到什么影響?
“我們這些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怎么可能同意補貼退坡,都呼吁了多少次了,行業不能承受去補貼。”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肖蘭直言:“一旦去補貼將會給行業帶來毀滅性打擊。”
是不是“毀滅性”,一算就清楚了: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的收入構成主要是發電收入和垃圾處理費,發電部分執行全國統一標桿電價0.65元每千瓦時。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約30%的收入源于國家可再生能源基金提供的發電補貼。一旦補貼取消,垃圾焚燒發電廠1/3收入來源將斷掉。
實際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屬重資本、微盈利、帶有公益性質的項目,在補貼和處置費用拖欠的情況下,項目公司資金方面舉步維艱,由于其社會責任,又不能拒絕處置垃圾。
即便在當前補貼沒有退坡的情況下,一旦補貼發放不及時,企業運轉都會陷入困境。
啟迪環境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零碳中心副總經理兼運營總監武繼旭向記者透露:“公司在全國范圍有十多個項目在運營中,國補累計欠1.6億元,個別項目所服務政府也有垃圾處置費結算不及時現象,累計數千萬元;補貼發放不及時已經嚴重影響到焚燒發電項目日常經營所需的資金周轉。對企業經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一邊是,垃圾焚燒發電在能源收益上提升空間不大,另一邊,行業為提升環境效益的投入卻越來越大,企業已艱難度日,再減少電價補貼,將對處于籌備和建設期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會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影響整個行業發展。
行業人士預測,一旦去補貼,會對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影響尤甚。重慶三峰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副部長陳柯宇強調:“北上廣深地區的垃圾處理費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這些地區所需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已基本建完,現在真正需要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環保壓力最大的地方恰好是中西部地區省份,如果新建的增量項目沒有補貼,上一個虧一個,這時候出臺垃圾焚燒發電退坡政策就是在‘劫貧濟富’。”
“把生物質的‘增量’取消掉,這不可理喻。發展生物質發電這產業的目的是為了環保,補貼是應該取消還是有條件存在,取決于這一個環保工程的成本核算。如果除去補貼,給整個社會造成的污染更嚴重,就是在走彎路,反而會花更多的錢。比如一些以前填埋的垃圾,最后還需要挖出來焚燒,才能到達環保要求。我國城市化還在繼續,財政能力較弱的二三線城市的垃圾環保處理壓力很大,這無異于在逼大家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莊會永再次強調垃圾發電的環保效益和去補貼的短視。
短評:
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天可以“吃掉”上千噸生活垃圾。垃圾焚燒發電是破解垃圾圍城,實現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這種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的環境影響降至最低。垃圾焚燒發電的好處,國家相關政策制定部門自是深知,否則也不會有當下的“無廢城市”試點建設。而垃圾焚燒發電正是建設“無廢城市”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然而,這樣一個民生環保行業,卻在政策變動的傳言中被資本市場厭棄。產業政策制定者與產業從業者,理應共同致力于增強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透明度,不偏聽偏信,增強政策制定過程中行業組織和企業的參與度,讓行業呼聲得以多渠道表達,國家相關政策制定方應該考慮政策制定的穩定、客觀、科學,強化頂層設計引領,發揮政府宏觀指導作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面對去補貼傳言,從業者的失望、無奈都是政策制定不透明、征求意見不到位的后果。殊不知,做任何工作,只有廣開言路,讓群眾來監督和評判,才能不虛不空不偏,不給別有用心者可乘之機,最終讓群眾滿意。
社會需要讓垃圾少些,再少些;讓妨礙行業發展的傳言少些,再少些!要實現這個目標,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垃圾焚燒行業之末,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