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增長強勁。這點和其他的能源不一樣,其他能源占比都在不斷的下降,包括煤炭、石油,只有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斷的上升。
可再生能源利用總量持續增加。總量不斷的增加,包括發電和其他的能源利用都在不斷的增加。
一大批可再生能源技術顯示出其競爭力,首先是風力發電已經可以與常規電力相競爭,包括美國、歐洲,我們國內也開始出現風電平價上網的勢頭,北歐現在已經是平價上網,美國幾乎是平價上網,它的競爭優勢已經逐漸顯現。歐盟的海上風電已經遠遠低于5歐分/千瓦時。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到了可以忍受的區間。特別是光伏發電成本,自2002年以來,下降90%以上,2002年時大概15美元/千瓦時,大幅度下降到現在的4美分/千瓦時以下,在個別地區可以降到2美分左右,目前成為最有競爭力的發電資源之一。
生物能源將在交通和供熱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從全球角度來看,特別近期馬德里召開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聯合國秘書長堅持2050年全球實現“凈零排放”,他提的凈零排放和我們國內所講的不同,他的凈零排放是指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而我們國內是常規污染物的凈零排放,二者存在本質區別。
對可再生能源進行發展展望,發展轉型和技術進步的共同作用使得可再生能源成為投資者的優先選擇,各方預測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可再生能源成為未來的主導能源。全球要求所有國家向聯合國提交一個低排放的發展戰略,這種新型的發展戰略需要增長方式、能源系統、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這種轉型要求能源向著低碳化不斷的升級換代,對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廣闊市場。
尚未完全退出歐盟的英國,議會通過了2050年實現零放的法律條文。明年德國作為歐盟的輪值主席,打算在歐盟發起2050年零排放的國家戰略,兩周前德國議會也通過了2050年實現零排放的決議。過去國際能源署對可再生能源的預測比較悲觀,現在則對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和成本都作了較為樂觀的預測,認為2019年-2024年可再生能源增長將翻番,光伏增長將超過60%,并且在新增裝機里基本以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為主。
這種發展最大的推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進步,現在從能源角度來看全球有一種趨勢——從資源依賴向技術依賴過度,技術進步使得可再生能源具備了競爭優勢。因為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也是不可學習的。但是技術是可以學習和不斷的進步的,并且它的進步是疊加、積累的,技術永遠不會退步,技術可以模仿的,資源模仿不了。我國在未來十年增加3億噸油難度極大,但做出3億噸當量的電沒有難度,所以技術是可以學習和模仿的。同時,技術沒有有無之分,只有先進和落后之分。先進的不努力就會變落后,落后的一旦發力就可能變先進。現在一大批國家在努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包括中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美國雖然在在兩周前宣布正式退出巴黎協定,并在明年完成全部退出,但是美國繼續減排的努力不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勢頭不減,還表示還要為其伙伴朋友提供資金和支持實現減排,同時,美國許多州政府并沒有停止繼續減排,這是明確的政治信號。
中國能源發展的新形勢
氣候變化壓力加劇,全球積極尋找應對方式。1.5℃和2℃沒有本質的差別,1.5℃代表2050年達到碳中和,2℃代表2075年達到碳中和,給我們留下的時間并不多,除此之外是技術進步推動社會進步。
國際形勢變化,賦予國內能源安全新內涵。現在面臨的壓力是能源安全,依存度越來越高。除了夯實煤炭基礎之外,還要加大可再生能源發展,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這也是解決的途徑。
優化能源結構已成為全球共識。不只我們在談能源結構,全球都在談能源結構,把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作為優化能源結構重要的指標。
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目標。特別是我國將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生態環境質量根本性好轉,2050年左右全面建成美麗現代化的強國。這對能源的清潔化和低碳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需求增長與資源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研究煤炭的專家提到煤炭產量達40億噸,甚至達到50億噸,我個人認為達到37-38億噸都比較困難。面對當前40億噸煤,煤炭工業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氣侯變化是10年、20年、30年以后的事情,明天過日子怎么辦?但是長期保持50年40億噸、50億噸是很困難的事情,大家不要想著一定要這么做,一定要想著做些改變。
面對優化能源結構這樣一個簡單的數學題,高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成為必然選擇。國家2030年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報告中提出,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20%以上,那就意味著還有80%的化石能源,分配,油氣和煤炭占比各40%,油氣總量就是24噸煤當量的油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煤炭占比超過50%,意味著30億噸煤當量,相當于消費煤炭42億噸,那么環境質量怎么辦?二氧化碳的排放怎么辦?80%的化石能源,20%的非化石能源,這是即是一個簡單的,也是一個復雜的數學題,這點問題上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這也是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的必要性。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
可再生能源電力增長迅速,實現跨越式增長。2005年頒布、2006年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13年時間非水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平均一年漲0.8到0.9個百分點,從過去可有可無變為舉足輕重,差不多每年增加1千億度電,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從總量上解決問題了。
裝備實力不斷增強,關鍵技術基本實現國產化。特別是光伏,現在我國占到全世界光伏產品的70%,并且推動了全球光伏的發電成本大幅度的下降。
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進入高比例發展階段,但面臨諸多挑戰。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發改委提出的“十四五”從高速度向高比例發展,高比例發展到明年完成15%左右,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再增加五個百分點,其中可再生能源至少占4.5個百分點,那0.5百分點不見得能夠完成。這4.5個百分點主要靠非水的可再生能源,水電不像過去大規模建設,我們面臨很嚴峻的挑戰。
中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面臨的挑戰
可再生能源如何融入到能源系統?2005年頒布《可再生能源法》的時候,影響范圍較小所以大家并沒有什么爭議。現在則關乎你我他,這個大家必須一起商量。過去可再生能源討論都是針對自己的問題展開,沒有考慮電力的問題,現在必須要考慮別人如何發展,這是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可再生能源如何適應能源數字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不進則退,可再生能源產業必須積極努力適應并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的攻克以及產業的發展。
電網與電源發展不協調。現在電網必須要適應電源的發展,或者是電源適應電網的發展,這一點也要協調。
非技術成本制約可再生能源進一步發展再就是非技術成本。光伏和風電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尤其是生態文明建設劃了紅線,所有項目都在紅線里面。特別是大規模發展的時候,要和生態紅線相適應、相協調,需要政府部門多做很多的工作。
可再生能源應用形式發展不均衡,應用場景不夠豐富。可再生能源非電應用是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實現能源多元化應用,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然而太陽能熱利用、生物液體燃料、地熱、生物天然氣等技術難以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相關政策支持也多以鼓勵為主,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較低。
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缺乏協調。比如廣東發展寧愿發展成本為0.85元的海上風電,也沒有選擇購買云貴川更低成本0的水電、光伏發電等。山東省、江蘇省煤電占比高達90%,成本也在0.4元每千瓦時,且減煤的壓力很大,而蒙東地區的風電、太陽能發電,送到山東江蘇,也不會超過0.4元/千瓦時。這樣做既幫助山東、江蘇減少了煤炭消費,又可以幫助內蒙古的可再能源,進而提高全國的非化石能源比重。所以各地區如何統籌協調值得思考。明年全國15%的非化石能源指標,除了廣東之外,絕大部分發達地區尚未完成。我曾經計算過,如果說各個省的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廣東水平,就可以提前實現30%的目標。如果能達到青海的水平,就能實現70%、80%,比任何國家都好。非化石能源占比,現在是落后地區發展更快一些,沿海地區發展更慢一些,各個地區之間協調應該考慮一下。行業之間也是這樣,三大動力過去更關注1億千瓦煤電的時候,那個時候三家每年有3000萬千瓦的煤電建設,現在煤電沒有那么多,全球每年1-3億千瓦的風電、光伏,三大動力有多少份額,企業,特別是裝備企業,必須考慮技術進步帶來的顛覆性變化。全球大趨勢這個必須要考慮,全球主要的金融企業都已經宣布退出煤炭行業的投資了,主要的電力企業也都在放棄煤電。我們的企業也必須有所準備。
中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發展建議
根據新形勢,修改完善能源政策法規體系。過去是解決可再生能源油污的問題,現在解決高比例發展問題。高比例發展是替代別人的問題,替代別人就要有序的退出和合理補償,這些需要在機制上進行研究,從制度上做安排。
強化部門協調,履行全民責任。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能源主管部門的有效引導、管理和推進,更需要各相關部門給與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在政策方面形成系統化支撐。因此需要國家層面統一協調,將可再生能源布局與能源系統構建、經濟發展大局相結合,落實各級政府、各類電源企業、各類各級電網企業、各類負荷用戶、全社會14億廣大民眾的共同責任與義務,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目標下全面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
加強網源統一規劃,提升能源系統靈活性。我不贊成當電能、風能超過20%,就有質的變化。只要電網跟上就沒有質的變化,電網跟不上3%都有問題,現在電網的靈活性一定要跟上。
堅持技術導向,以技術提升推動產業發展。成本不斷的下降,還需要改革跟上。必須堅定高速度向高比例發展的正確方向,高速度向高比例轉移,提高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發展。
習近平同志指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全球范圍內都在談脫碳,低排放發展。德國、英國都通過法律明確2050年實現碳中和,日本美國也要在2050年減排85-90的溫室氣體。宣布2050年深度脫碳的國家已經接近80個。過去全球由中國煤炭向油氣轉型時沒有跟上,現在實現低碳轉型是我們一個重大的機遇和挑戰。從我國的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需要來看,這一次我們可以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潮流,完成構建清潔低碳的能源體系,讓我們的能源體系,無愧于偉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