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環保自成立以來,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創新發展戰略和集團公司新時代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后端人才隊伍體系建設,促進重大項目人才保證,在人才建設方面筑就偉大工程,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發展,充分發揮了人才的引領作用。
近日,中核環保“核后端集約化人才平臺暨人才飛地”項目和中核四〇四“胡楊工程”項目雙雙獲得集團公司批復。其中,“核后端集約化人才平臺暨人才飛地”項目是集團專業化公司內首個獲批的人才建設項目,更是集團公司“1166”人才發展規劃的收官之作;“胡楊工程”則是集團內第二家獲批的“人才特區”項目。
雙管齊下 立足長遠
目前,核燃料閉式循環體系是我國核工業發展的最大“短板”。按照既定的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和核燃料閉式循環技術路線,集團公司制訂了后處理“雙輪驅動”發展戰略,中核環保始終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及集團公司的部署安排,在今后一段時期,將有多個后處理項目并行開展,均需要大量的人員隊伍及高層次人才做為支撐,現有人才隊伍難以滿足高水平完成國家戰略任務的需求,打造完善人才隊伍體系,創新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是筑牢公司高水平發展的基石。
中核環保“核后端集約化人才平臺暨人才飛地”經過近半年研討,幾經易稿,不斷貼近實際服務需求,以“薈龍”、“引龍”、“安龍”、“育龍”、“騰龍”五項計劃為依托,全面覆蓋人才內部整合、外部引進、保障、培訓以及平臺建設等各方面,讓人才的價值充分涌流。人才集約化使用平臺將率先落地中核四〇四廠,為中核四〇四廠注入新鮮血液;人才飛地將依托中核環保國內外布局的實體資源,打造人才飛地樣板間,吸引國內外頂尖人才。作為“人才特區”,“胡楊工程”將以核研院為載體,帶動選苗、育林以及護林三項計劃實施落地,滿足業務開展對人才的需求。中核環保還將著眼長遠,統籌做好核后端人才培育和梯隊建設工作,為后處理、退役治理等領域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前期試點 成效初顯
為加快核后端產業發展,中核環保在核后端加快資源整合、人才引進、培育、激勵保障等方面,開展有益嘗試并取得一定效果,為核后端人才集約化使用平臺暨人才飛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樹立品牌形象,不斷打造核后端人才引進平臺。針對核后端人才引進薄弱等問題,承辦了集團公司國防科技專題畢業生交流會,以聚集國防科技,服務工程項目為主題,吸引了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50余所高校參加。以此為契機,加強與高校跟進對接,確保人才引進取得積極成果,為未來的校園招聘和雇主品牌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提升人才能力,開啟核后端人才專業化培育。通過與清華大學、南華大學合作,承辦集團公司首屆后處理人才專項培訓和研究生班,開啟了后處理領域專業培訓的有益嘗試,本次培訓共覆蓋14家成員單位,400余名學員,目前已形成每周兩次,每周五周六例行組織的常態化學習,中核環保成熟人才能力提升和再教育的第一個樣本已經有了實質化進展。
加強校企合作,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與南華大學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在實訓基地建設、人才聯合培養、核污染金屬循環利用研發生產平臺開發等發面深入合作。與東華理工大學簽訂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全面開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全方面合作。與蘭州大學、南華大學等高校深化合作,參與共建“蘭州大學國家核產業研究院”,不斷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持續推進人才培育的精準化、專業化和常態化建設。
藍圖繪就 未來可期
未來幾年,中核環保將以重大項目和后處理人才為核心,依托五項人才計劃,形成一整套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最終培養一批具有核心能力的高精尖科技人才、打造一支核后端產業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形成一套持續優化的人才隊伍管理創新機制。并由此推進重大項目、后處理、市場開發領域優秀人才集聚地、自主創新新高地和產業發展策源地的開發,為核能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中核環保已整裝待發,將緊密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集聚資源,讓出人才、出成果成為時代的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