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29日,2019年佛山氫能源產業交流峰會暨世界首條商業運營氫能源有軌電車上線啟動儀式在佛山高明區舉行,再度吸引多方關注。資源稟賦不算突出的佛山,為何選擇氫能、發力氫能?當前氫能已在全國大熱,佛山又將如何應對激烈競爭?許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氫城’佛山,未來已來。”
取得多個“第一” 擔當氫能先鋒軍
世界首條商業運營的氫能有軌電車示范線、國內首條中外合資的燃料電池電堆生產線、國內首座由央企參與的油氫合建站,以及在全國創新建立加氫站行政審批模式……提及佛山氫能發展的多個“第一”,許國如數家珍,“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佛山正在用自己的雙手,譜寫中國氫能產業的新歷史。”
地處沿海與內陸結合部,佛山既無先天資源稟賦,也不具備海港、海岸線等區位優勢,一度缺乏大型央企國企、高等院校等配套,憑何擔當氫能發展的先鋒軍?在許國看來,機制體制、產業政策、基礎設施等因素缺一不可。
“發展初期,佛山已專門成立氫能領導小組,市長、副市長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站在全市層面統籌發展。這樣的做法,當時在全國也屬先例。”許國介紹,在此帶動下,氫能產業政策體系逐步完善。佛山不僅是最早編制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的城市之一,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優惠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也不斷加大。
以行業普遍面臨的短板——加氫站建設為例,許國坦言,佛山清晰認識到:加氫站建得越早,產業發展越快;建得越多,產業規模越大。“由于國家層面的審批機制暫時空缺,不少地方還為建站審批而煩惱,甚至缺乏概念,把加氫站簡單等同于加油站。通過科學決策,佛山率先打破機制約束,確定了由住建部門牽頭的審批模式,填補政策空白。”
目前,佛山已建成12座加氫站,其中7座正式投產、5座調試中。而截至今年3月,我國已投產的加氫站總量僅為25座。“今年底共將建成15座加氫站,在現有768輛氫能公交車、物流車的基礎上,為覆蓋1000輛以上氫能公交車奠定基礎。”許國直言,在氫能基礎設施層面,佛山已是遙遙領先。
破除氫能發展的“三大觀念”藩籬
歷經從無到有、從有到多、從多到優,佛山現已形成較為完整、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全產業鏈,建成廣東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現代氫能有軌電車修造基地、氫能產業研發生產基地。在氫能發展道路上探索出獨特的“佛山模式”。對此,有何寶貴經驗?
許國告訴記者,轉變理念應擺在第一位。“佛山是全國最早發展氫能的城市,之所以率先走出這一步,正是因為有著深刻認知。我們深知氫能在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并將其升級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能源革命的高度。發展氫能,首先要統一認識、更新觀念。”
具體而言,許國認為“三大藩籬”必須破除。一是打破“談氫色變”的觀念,氫雖是危險氣體,但只要科學開發、合理使用,安全性就有保障。二是破除“大雞不啄小米”的束縛,氫能產業看似單一、偏小,實際意義重大,是真正沒有天花板的產業。三是警惕“葉公好龍”的思想,發展高科技產業,一不小心很容易成了“葉公”,做氫能一定要真抓實干、務求做實。
許國舉例,在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氫能”并未被提及。“世界三大灣區已搶先布局氫能產業,遺憾的是,翻一翻我們的規劃只字未提。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就是觀念不到位,這一課亟待補上。”
超前“謀劃”重視科技、人才的力量
許國同時坦言,先天劣勢導致佛山的氫源總體匱乏、依賴外部輸入,進而帶來價格偏高等現實問題,這也是佛山氫能產業的最大短板。“我們正在做輸氫管網等規劃,目前基本找到解決方案,致力于解決氫源短板。未來,佛山要做最便宜的氫氣。”
除了短期目標,許國認為,長遠發展主要體現在“謀劃”二字。為打造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示范城市,佛山今年推進了一項“1111”戰略,包括建立一個國家級氫能產業標準化創新研發平臺、創建一個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發機構、組織召開中國氫能產業大會,以及推廣一千輛以上氫能公交車運營。
以此為方向,如何把氫能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重視科技的力量。“在剛剛開通的氫能有軌電車示范現場,我們專門豎起一塊石頭,刻著‘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生活福祉’。這是時刻提醒大家,國家對科學技術的關注程度,已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氫能就是這樣一項具有顛覆性的重要技術。”許國強調。
另一方面,重視人才的培育與集聚。在許國看來,氫能產業的未來競爭就在于人才。“眼見為實,認識一個人,要看其怎么說、怎么做以及做了什么。佛山已做的事情、奠定的基礎,就是吸引人才的最大說服力。”
為此,佛山打造了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氫能)、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佛山(云浮)氫能產業與新材料發展研究院、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云浮(佛山)氫能標準化創新研發中心等多個創新服務平臺。正在籌建的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氫能中心,將依托新型科研平臺,引進一批行業高端領軍人才、高層次人才,承接產業核心技術引進吸收和自主創新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