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能源服務的范圍比較廣,但是能源“可負擔”和“可獲得”是普遍能源服務的基本要求。能源普遍服務是政府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合理的政策設計和資金支持。能源普遍服務是一國政府的執政業績的重要方面。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能源生產能力十分薄弱,1949年,全國的能源生產總量僅有0.2億噸標煤,經過70年的努力,能源生產水平大幅提高,能源的基礎保障日益增強。2018年全國能源生產接近38億噸標煤,比1949年增長158倍,年均增長7.6%。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能源供應增長速度已趕不上能源需求的增長速度,逐漸成為能源凈進口國,2018年能源自給率僅達80%左右,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了70%。
另一方面,中國的終端用能從一次能源快速向二次能源轉變。2011年,不論是在發電裝機容量還是在發電量方面,中國電網總量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電力大國。2018年末,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19億千瓦,比1978年末增長32倍,年發電量接近7萬億千瓦時,比1978年末增長26倍。中國電網從最初的低覆蓋、低聯通、低電壓、安全性弱的運行技術水平,逐漸發展成全球能源配置能力最強、高壓輸電線路最多、安全運行水平最高的國家電網之一。
近幾年中國政府重視環境污染治理與低碳發展,加大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扶持。2018年底,中國風力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84GW,光伏175GW,均居世界首位,一躍成為世界可再生能源發展第一大國,擁有最完整、成本最低的光伏和風電產業鏈,在全球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政府對能源革命和清潔低碳轉型的推動,清潔能源競爭力大幅度提高,2018年清潔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22%。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為26.7%。中國的能源結構逐漸由以煤炭為主向低碳化、清潔化、多元化轉型。
IEA(國際能源署)和世界銀行等近期發布的電力報告顯示,全球的無電人口仍有8.4億,其中印度占比最大,尚有9900萬無電人口。相比之下,同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于2015年底就已經實現了100%的電力普及。
中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歷經了不少艱辛。改革開放初期,電力供應嚴重短缺,缺電限制了生產力的發展,電力工業發展緩慢。為改善這一狀況,實現100%的電力普及率,中國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進行電力改革,加快了電力行業的投資與建設,電力行業得以迅速發展。隨著電網的擴建,多個城市和農村的配電網發展解決了絕大多數地區的用電問題。
1994年,中國政府實施“電力扶貧共富工程”,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全國農戶通電率近97%。隨后的十幾年,農網擴建與改造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截至2012年底,全國仍有273萬無電人口,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肅、青海等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地區。
為完成電力普及,中央政府在作一些必要的政策引導的同時,還給予了充分的資金支持,各地方根據情況因地制宜,協調落實。例如,在西藏等光照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太陽能光伏系統,增強電力供應的可靠性與實用性。2015年底中國政府宣布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
然而,除了電力普及,能源普遍服務需要讓所有人都能以合理的和支付得起的價格獲得高質量的能源服務。在電價方面,政府通過交叉補貼大幅度降低城市居民用電成本,還通過實行“城鄉同價”來降低農村居民的用電成本。
為了實現農村用戶從“用上電”到“用好電”,政府實施幾輪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加快農村電網的建設與升級,除中央財政撥款提供資金支持外,還加大地方對農網建設改造的投資。近幾年政府通過將光伏電站的建設指標更多地傾斜于貧困地區,來實施光伏扶貧項目,以打好脫貧攻堅戰。雖然這種電力交叉補貼需要改革,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支持能源普遍服務功不可沒。
電力深入現代社會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經濟發展電力先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電氣化水平也不斷提高。能源普遍服務為一些偏遠地區的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改善農村及偏遠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生活的幸福感,縮小城鄉差距,對維持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
然而,能源普遍服務也是動態的,需要不斷適應新的能源技術和新的發展狀況,提高能源普遍服務的質量。比如說,城市和農村新能源分布式發展也將是能源普遍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農村,政府通過家電下鄉補貼政策提高了農村家庭的電氣化水平,農村用電量有了大幅度上升,原有的用電容量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生產生活的需要,需要進一步擴容,因此需要新一輪的農網改造升級。
此外,需要增強農村電網的電力輔助服務,依照各地的資源適時發展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尤其需要推動建立偏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電力普遍服務財政補償機制,除了優惠的財政政策,還需要有效解決人口少電量小的偏遠地區農村電網運行維護費用不足的問題。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