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我國發電裝機總量將達30億千瓦,中東部地區最大負荷將達9.7億千瓦,傳統的‘西電東送’模式將難以為繼,而中東部地區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將極大地推動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日前,在國家海上風電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第六屆年會暨國際海上風電高層技術論壇上,國家海上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裝”)董事長王滿昌表示。
海上風電勢必向深遠海發展
2018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首次超過歐洲國家,占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0%,位居第一,成為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增長最快的國家。
此外根據IRENA預測,到2050年,全球總發電量的35%將來自風能;全球風電裝機將達到約60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約為50億千瓦,海上風電約為10億千瓦。
但是放眼國內外,目前建成的海上風電場絕大多數為近海風電場,且受到多重因素制約。深遠海風電風速更大,風力更加穩定,受限制減少。未來,深遠海風電將成為更廣闊的發展區域,根據中國氣象局對我國風能資源的詳查和評價結果,我國5~50米水深區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約為500GW。
中國海裝研究院副院長董曄弘表示:“我國海上風能資源豐富的區域毗鄰用電需求大的地區,大力發展我國海上風電可實現風電能源就近消納,降低電力輸送成本。隨著海上風電高速發展,近海資源開發必將逐漸飽和,海上風電勢必走向深遠海。”
在上網電價進一步下調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得到較高電價,各家開發企業紛紛加緊施工建設,爭取2021年前實現并網。從2019年陸上風電項目建設動態中可以管窺一二,海上風電也將迎來“搶裝潮”,這是行業的發展機遇與挑戰。
風電大型化勢不可擋 漂浮式或成未來技術主流
目前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深遠海風電通常指的是水深超過50米,海上環境更為復雜,潛在風險較大,施工建設難度更高。
周緒紅院士在演講時指出,“海上施工窗口期短是造成海上風電建造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我國海上風電施工裝備相對落后,目前急需研發高效、高可靠性的施工裝備。要實現平價,我國海上風電不僅需要優化基礎結構設計,提高制造安裝水平,也需要提高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程度,提高運維智能化水平,實現效益增值。”
風電整機可以說是最關鍵部件,隨著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和度電成本降低的要求,大容量風機越來越受到市場青睞。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論壇上指出,大兆瓦機組可以大幅提高發電量,節約運維成本,是海上風電的必然趨勢。
中國海裝研究院院長韓花麗也表示,“未來,10MW級海上風電機組將成為海上風電的主力機型。目前由國家海上風電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導的‘10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已進入詳細設計階段。中國海裝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已經成功克服了降載、葉片、變槳系統、傳動鏈、發電系統、等多方面關鍵技術難點。”
一個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整體產業供應鏈的共同發展。我國海上風電施工船水平也在迅速提升。目前國內已經有近20艘大型風電施工船,其中龍源振華三號起重能力為全球最大,達2000噸。
在建設中,基礎結構造價約占整個工程成本的20%~30%,業內多位專家人士表示,浮式基礎更適用于深海區域,如采用傳統固定式基礎結構,造價將大幅增加,且目前技術難以實現,采用浮式基礎的漂浮式風電或將引領未來海上風電主流趨勢。
據了解,目前中國海裝在漂浮式風電方面已有新進展:
2016年-2018年,中國海裝與瑞典Hexicon、美國Atkins公司就蘇格蘭北部海域2×5MW浮動式風電示范項目,開展了合作研究;
2018年國家工信部高技術船舶科研項目“海上浮式風電裝備研制”由中國海裝承接;
2018年,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和中國海裝均與廣東省湛江市簽定了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擬在湛江市建設浮式風電裝備示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