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行業的發展現狀,從行業發展態勢看,國內電動汽車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汽車的電氣化已經是大勢所趨。2017年,我國電動車銷售達到49萬輛,累計保有量達到158萬輛,數據在全世界都居首位,同比增長達到37.7%。其中,純電動汽車占比超過80%,從每年增長趨勢看,呈現出爆發式增長趨勢。
從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看,我們已經建成具備一定規模,覆蓋多領域,滿足跨區域充電的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我國充電樁數量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車和充電樁的比例大約是7:1。從整體看,充電服務能力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還存在進一步提升之處。
比如, 充電基礎設施資源供需不平衡、發展不均衡。以北京市私人乘用車的家庭充電樁推廣為例,2017年,北京私人充電樁報裝數量為3.7萬臺,其中,僅有60%左右用戶安裝了家用充電樁。還有一部分用戶無法安樁,需要到社會上的公共充電場站進行充電。
再比如,公共設施投入量大,但設備利用率不均衡。公共直流充電樁不同站點的使用率差距很大,日均充電量從200度到十幾度不等,這說明存在局部充電場站過熱,而部分地區的充電設備無人問津、長期閑置的情況。
還有,從車主的角度看,很多電動汽車車主遭遇在公共充電樁無法充電的問題,有的被燃油汽車占用,有的車輛和充電樁不匹配。從運營商角度看,現在運營成本普遍偏高,主要是現在大部分充電樁是公共設施,環境適應性差。大量的充電設施需要定期維護,以避免粉塵影響。公共設施或多或少受到外力損壞的情況,大量的人工維護推高了運營商的運維成本。
此外,充電安全性尚有待提升。提到安全性,大家的第一反應是電池安全,因為這是與安全緊密相關的部件。我認為安全應該作為系統的概念來考慮,因為整個充電過程,包括車輛、電池、充電機、電網和整個系統中的各零部件,任何部件的失效都可能引發事故,我們應該系統性地進行安全評估,爭取做得更充分。
未來,行業應該更加注重充電設施的運維服務,發展健康的基礎設施網絡,不僅保證設施建設數量,更要保證質量。為用戶提供滿意的充電服務才是最終的目的,而好的服務是運營出來的。我們在建設硬件設備的同時,更要同步建設一套完整的運營服務體系,向智能化和精益化轉變,提高設施的經濟性、安全性,提升用戶的使用滿意度。
人 車 樁 電網多方互聯
我們的思路是以用戶體驗提升和安全經濟運行為目標,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手段,構建安全、互聯、協同的智能運營服務平臺,利用設備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平臺綜合服務能力,優化設施運行模式,降低設備運營成本,提升用戶滿意度。
利用網絡服務平臺提供服務,我們建立分層管理服務網絡,最終實現人、車、樁、電網和云端信息互聯。而充電樁不再僅僅是充電接口,它還可以環境感知、故障診斷、識別等。通訊層利用物聯網和互聯網定位技術,把充電設備與車輛,充電設備與云端,充電設備與周邊的環境監控等互聯,最終通過后臺云端提供各種綜合服務,包括充電樁共享,設備運營監控,智能運維服務,有序充電,運行調度等。
我們認為,現有的設備運營模式有待提升,優化運營模式可以大幅度提升運營經濟性。我們現在執行的是大工業的峰谷電價,峰段和谷段的價格差可以達到30%以上,每度電的峰谷差達到0.6元。如果對運營類的充電站可以進行錯峰充電,可以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充電設施需要與電網建立有效互動。因為充電樁本體并不是能源生產者,而是能量的搬運工,把電網的電量進行轉化后給車輛充電,這需要在滿足充電需求和充電供應之間達到平衡。
我們采集大量私人充電樁的充電行為曲線,在下午五點到晚上十一點的區段是充電高峰期。充電負荷的高峰和低谷差可以達到三倍,最高峰是晚上七點。峰谷差導致電網的經濟性變差,配網達到一定數量以后,新增的充電負荷會受到制約。
從智能運維的角度,利用設備和平臺的智能診斷有效提升運維服務能力。充電樁側可以增加故障感知,數據上報等自檢、自恢復功能。平臺端可以通過云計算功能快速定位,智能派單給運維人員,生成維修工單,每個運維人員完成后要將完成的信息反饋給后臺,形成歷史維修記錄。通過以上的方式,我們可以減少現場運維人員70%的工作量,提升了運維團隊近三倍以上的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