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山東威海:大力推進30萬千瓦及以上存量煤電“三改聯動”

2024-10-24 10:34  來源:威海市人民政府  瀏覽:  

10月24日,威海市人民政府發布美麗威海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實施耗煤設備節能技改,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提高產業用能電氣化率,開展“核能供熱”“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清潔供熱,減少民用散煤、農業用煤,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進30萬千瓦及以上存量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因地制宜制定改造實施方案,深挖煤電調峰潛力。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前提下,堅持“替代優先、先立后破”,通過華能電廠余熱改造、建設大型燃煤鍋爐進行替代等措施,有序推進現役30萬千瓦以下小型煤電分批分期退出關停,完成省下達煤電機組關停整合任務。推動煤電機組節能提效升級和清潔化利用,到2027年,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

詳情如下:
美麗威海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征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的實施意見》,扎實推進美麗威海建設工作,高標準打造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威海樣板,結合威海實際,現編制《美麗威海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美麗中國和美麗山東建設有關部署安排,積極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及綠色低碳高質量先行區建設,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在綠色轉型發展、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屏障構筑、生態安全保障、城鄉融合發展、全民行動自覺等領域精準發力,打造山青、水秀、海藍、城美、全域生態的美麗威海。

(二)基本原則

堅持人民至上,全民共享。緊盯人民對美麗威海的迫切需求,秉持人民至上的核心理念,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聚力解決群眾關切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全面穩定達標,讓威海之美,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生動注腳。

堅持綠色發展,內涵增長。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格局,實施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打造綠色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實現內涵式增長,讓威海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

堅持系統觀念,城鄉融合。加強統籌謀劃,實施城鄉協同發展,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均衡配置,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讓城鄉居民共享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機制。錨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勇于改革創新,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攻堅,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推行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戰略定位

——沿海特色風貌城市典范

依托威海市原有格局肌理,突出歷史風貌特征、各片區特色,以膠東風格建筑為基調,融入現代建筑風格,構建老城、現代都市、濱海度假、生態居住、工業等五大特色風貌區,打造“大氣山海,精致棲居”沿海特色風貌城市典范。

——全域美麗海灣城市典范

以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為契機,充分發揮桑溝灣美麗海灣建設優秀案例的示范帶頭作用,推進全域美麗海灣建設,持續提供優美海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海灣,打造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全域美麗海灣城市典范。

——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城市典范

依托威海市豐富的海洋資源,本著“一城三核、科技引領,多區布局、鏈式貫通,條塊聯動、全域覆蓋”的發展思路,通過科技支撐、創新驅動,激發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構建藍色經濟新體系,推動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培育海洋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打造國際知名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與綠色發展樣板,成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城市典范。

——宜居城鄉一體化發展典范

緊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目標,以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為著力點,致力于“田園都市,和諧共生”,推動鄉村振興與城市更新同步進行,保留鄉村原始風貌與文化底蘊,實現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均衡覆蓋,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典范。

(四)主要目標

到2027年,積極融入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發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格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穩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穩中有進,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省控重點河流水質達標率100%,其他河流入海斷面全面消劣,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近岸海域水質持續改善,全域美麗海灣建設任務基本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達的任務目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安全有效保障,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形成一批實踐示范樣板,美麗威海建設成效顯著。

到2035年,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提升,美麗河湖基本建成,近岸海域水質穩定達標,地下水國控點位達到國家要求,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形成,全市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6%,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完成上級下達的保護目標,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為公民自覺行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生態安全更加穩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威海目標基本實現。

展望本世紀中葉,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點領域實現深度脫碳,生態環境健康優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威海全面建成。

二、構建“一屏一帶十廊多核”的高品質生態空間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格局

1.強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深入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綠屏藍帶,十廊通山海,強心筑軸,多極促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以主體功能定位為基礎,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科學合理地安排國土空間用途。結合資源稟賦差異,形成“五區四帶多園”的農業生產格局。形成“中心引領、環海發展”的城鎮開發格局,打造集約精致的城鎮空間。嚴格保護自然生態本底,構建連接山海的生態紐帶,串聯丘陵山脈、河流水系、海灣海島等生態資源,構建山海一體的生態空間。

2.健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嚴格落實“三區三線”劃定成果,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硬約束落實到環境管控單元,建立差別化的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在政策制定、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方面,嚴格落實分區管控約束,做好跟蹤評估、更新調整、信息共享等工作。明確城鎮開發邊界內外管控要求,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內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水土保持空間管控和海洋、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39.29萬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不低于215.40萬畝。全市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6%,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完成上級下達的保護目標,典型生態系統得到全面保護。

3.以生態引領全域空間管控。堅持生態優先,推動國土空間綠色發展。整合優化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抓好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合理劃定并嚴格保護永久基本農田,引導農業適度規模化發展,實現耕地數量、質量、生態全方位保護,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探索優化海岸建筑退縮線制度,劃定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和優化利用三類岸線,嚴控海岸線開發建設活動,嚴守自然岸線保有率。加強對城市現有山體、水系等自然生態要素的保護,合理引導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經濟的空間分布。

(二)提升精致威海自然生態功能

1.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生態治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治理工程,注重流域系統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構建由山體、河流、水庫、海岸帶、濕地、海島、城市公園等構成的陸海生態安全保護格局,持續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連通性。鞏固魯東低山丘陵生態屏障保護,重點加強對主要山體生態屏障、河流生態廊道的保護和修復,推進流域和海域一體化治理,建立河口、海灣、濱海濕地等典型海岸生態系統的協同保護機制。推深做實市、縣、鎮、村四級林長責任體系,開展“綠滿威海·四季多彩”國土綠化行動,重點實施偉德山、里口山、昆崳山、正棋山四大山系生態修復工程。推動全域綠色礦山建設,推進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健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監督管理體制,鼓勵礦山公園建設。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實施森林可持續經營。持續推進濱海、河口等濕地保護和修復,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實施濕地恢復與綜合治理工程。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到203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完成省級下達的目標任務,水土保持率達到83%左右,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

2.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本底調查,構建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建好用好五壘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養護觀測站和海驢島黃嘴白鷺生物多樣性養護觀測站,摸清特有物種種群數量及分布范圍。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監督,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非法交易野生動物等行為。統籌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原生境的保護修復,連通重要物種遷徙擴散生態廊道。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以乳山外海為重點,加大“三場一通道”保護力度。嚴格執行伏季休漁制度和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通過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播殖海藻、投放人工魚樵等方式,促進淺海漁業生物種群恢復。開展生物遺傳資源保護與管理工作。到2035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3.健全生態保護監管體系。開展生態保護評估,統籌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根據生態保護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和控制開發行為,提升各類生態重要區域的保護、恢復、合理利用以及科學管理水平,有效保護生態資源。實行自然保護地差別化管控,推動建設自然保護地“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持續開展“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工作,建立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環境問題臺賬,實現智能化動態管理。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有序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探索生態保護紅線評估優化機制。強化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重點區域生態破壞問題的監督執法。

三、構建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經濟體系

(一)加快實施產業綠色轉型

1.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打造北部、東部、南部三大核心海洋經濟區;構建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4+6+3”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升現代海洋產業競爭力。鍛造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藍碳產業示范園區三大核心,建設創新平臺,培育具有產學研協同特征的科技型企業,推動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提升海洋產業創新水平,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助力海洋科技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到2027年,海洋產業生產總值達到1900億元,省級以上海洋創新平臺達到180個以上,涉海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260家以上,涉海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到460家以上。

2.加快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深入推動生物醫藥、高性能復合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3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引導企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方向轉型,持續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現代服務業能級,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提升。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做專做精節能、環保管家、環境顧問等綠色服務產業,積極培育生態環保龍頭骨干企業。

3.積極推動產業綠色升級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創新審核管理模式,積極探索推行整體清潔生產整體審核和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分級管理。持續加大清潔生產審核力度,擴大清潔生產審核覆蓋面,進一步提高審核質量。以能源、化工、醫藥等14個行業為重點,依法依規推進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支持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培育工作,建成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開展既有園區綠色化水平提升行動,著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能力建設,加快提升園區承載力,推動產業園區提檔升級。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供熱、供電、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能源梯級利用、資源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處置等。推動重點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建材、化工、鑄造、印染、電鍍、加工制造等重點行業節能改造,推動汽車、船舶、食品、紡織服裝、輪胎等產業技術工藝創新、產品綠色低碳轉型,實施玻璃、陶瓷、鑄造等行業深度治理,實施涂裝類、化工類等產業集群分類治理。充分發揮綠色工業園區先進典型示范帶頭作用,積極推動臨港經濟開發區入選綠色工業園區。壯大領航型企業,持續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獨角獸和單項冠軍企業。到2025年,創建市級及以上綠色工廠105家,市級及以上綠色工業園區4家,國家、省、市三級綠色工廠梯度培育機制進一步健全;到2027年,完成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任務和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獨角獸、單項冠軍企業培育任務。

4.嚴格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控。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全面推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強化環保、質量、技術、節能、安全標準引領,按照“四個區分”要求,加快存量項目分類處置,有節能減排潛力的盡快改造提升,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新、改、擴建項目嚴格落實國家和省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規劃環評、項目環評、規劃水土保持審查、節能審查、產能置換、重點污染物總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碳排放達峰目標等相關要求,原則上采用清潔運輸方式。涉及產能置換的項目,被置換產能及其配套設施關停后,新建項目方可投產。

(二)建設多能互補新型能源體系

1.構建“核風光儲”新能源體系。堅持海陸并進、加快推動清潔能源基地化、大規模、高比例發展。有序推進榮成總裝機容量806萬千瓦核電項目建設,打造榮成核電核能基地。加快推進半島南、半島北等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打造山東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乳山基地。有序拓展天然氣規模化應用,積極推進威海LNG接收站項目及外輸管道建設,推動天然氣在民用、商用、工業燃料替代等領域應用。鼓勵工業廠房、商業樓宇、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等分布式光伏建設,優先發展“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積極有序推進HG32海上光伏項目、文登大唐40萬千瓦、乳山華能26.9萬千瓦、環翠京能8萬千瓦等集中式光伏項目建設,探索多場景漂浮式光伏示范,推動風光耦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其他可再生能源,促進生物質能高效利用,鼓勵“種養結合—沼氣發電”等新模式,支持地熱能、海洋能等開發利用。積極推進富余核電、可再生能源和電網谷段“淺綠”電力制氫,支持建設海上風電制氫基地,加快突破氫能關鍵技術,推動氫能應用零部件、氫燃料專用電機和材料、船用氫燃料電池等示范應用。到2027年,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全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

2.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實施耗煤設備節能技改,推進“煤改氣”“煤改電”,提高產業用能電氣化率,開展“核能供熱”“以電代煤”“以氣代煤”等清潔供熱,減少民用散煤、農業用煤,提升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大力推進30萬千瓦及以上存量煤電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因地制宜制定改造實施方案,深挖煤電調峰潛力。在確保電力、熱力穩定接續供應前提下,堅持“替代優先、先立后破”,通過華能電廠余熱改造、建設大型燃煤鍋爐進行替代等措施,有序推進現役30萬千瓦以下小型煤電分批分期退出關停,完成省下達煤電機組關停整合任務。推動煤電機組節能提效升級和清潔化利用,到2027年,煤電機組平均供電煤耗降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

3.推動能源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加快電網數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級,發揮儲能雙向調節作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鼓勵探索水熱同產同送、“核能+綜合智慧能源”“核能+光儲”“核能+現代農業建設”、核能制氫等“核能+”創新發展模式。提升新型儲能應用水平,加快儲能技術、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創新,鼓勵工業企業、園區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

(三)完善交通運輸綠色體系

1.優化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按照市域一體、國內通達、聯通海外的要求,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港口、航空、樞紐場站等各項交通基礎設施,拓展海陸空多元化交通網絡。推進長距離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大力發展海鐵聯運,提升港口及鐵路集疏港運量,推動航海公路運輸低碳發展。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大宗貨物采用鐵路、水路、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等運輸方式,推進威海國際物流多式聯運中心建設,打造“日韓—威海—歐亞”東西雙通道海鐵公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到2035年,鐵路水路貨運周轉量占總周轉量比例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

2.推動交通運輸設施綠色化改造。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進城市慢行交通系統建設,促進城鄉客運綠色發展。持續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清潔低碳應用,加快推進鐵路貨場、物流園區、港口、機場、工礦企業內部作業車輛和機械新能源更新改造。加快推進城市公交、出租等領域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探索氫燃料電池車輛在城市公交、城際客運、重型貨車領域示范應用。加快推進高速服務區、國省道沿線充電樁建設。到2027年,新增汽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老舊內燃機車基本淘汰。推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發展。依法依規淘汰不符合標準要求的高污染、高耗能、老舊落后船舶,鼓勵使用電動、LNG動力船舶,推進船舶靠港期間岸電使用常態化,因地制宜開展沿海綠色智能船舶示范應用。

(四)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1.有力推進碳達峰重點任務。全面開展威海市碳達峰工作,著力打造“零碳城市”,立足節能減排和固碳增匯,聚焦能源轉型、工業轉型、藍碳引領、城鄉建設、交通運輸、循環經濟、生態增匯、機制創新,實施碳達峰“八大工程”。圍繞科技創新、節能降碳、全民低碳、對外開放,開展碳達峰“四大行動”。到2027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2.扎實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扎實推進國家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開展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施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打造“威海經驗”。積極推進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協同研究,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研究。持續推進國家溫室氣體納入排污許可工作,銜接減污降碳管理要求,探索污染物與溫室氣體排放統籌管理機制。健全碳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每2年更新編制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與碳排放核查協同管理制度,實行一體化監管執法。

3.健全完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積極穩妥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合理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完善能源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建立覆蓋重點領域的碳排放統計監測體系。深入開展重點碳排放單位碳排放核查工作,奠定碳排放交易基礎。

4.大力推動海洋碳匯工作。健全海洋碳匯標準體系。依托唐啟升、焦念志院士工作站和威海海洋生態經濟研究院,持續開展碳匯、海洋負排放等基礎理論研究,編制《威海市海洋碳匯核算指南》《海帶養殖碳匯項目碳計量和監測技術規范》,建立海洋碳指紋、碳足跡、碳標識相應的方法與技術、計量步驟與操作規范、評價標準。依托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濱海濕地公園、優化養殖方式等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提高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五)全力推動資源可持續利用

1.扎實推進重點領域節能。加強重點用能領域、行業、企業和公共機構節能管理,推廣使用節能高效技術和產品,加快節能低碳技術改造。探索建立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機制,推動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強企業能效對標,鼓勵企業爭創能效“領跑者”。提升節能管理信息化、數字化水平,完善能源監測管理平臺,推進“數字低碳”。實施節能降碳重點工程,開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熱等基礎設施節能升級改造,推進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示范應用,提升城市綜合能效。到2035年,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持續推進水資源節約利用。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健全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嚴格用水總量強度“雙控制度”,建立市縣兩級用水指標控制體系,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推進農業節水。完善節水灌溉工程體系,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積極推廣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推進工業節水。嚴控高耗水項目上馬,推動化工等高耗水產業優化布局。推進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實施高耗水行業轉型升級與節水技術改造,推廣應用高效冷卻、洗滌、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等節水工藝和技術,采取實行差別化水價、樹立節水標桿等措施,促進高耗水企業加強廢水深度處理和達標再利用。推進城鎮節水,因地制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積極開展節水型企業、校園等各類節水載體建設,積極培育水效領跑者。推進非常規水綜合利用。大力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深入實施海水淡化工程,加快推進再生水、淡化海水等非常規水多元、梯級、安全利用,將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明確區域用水總量控制目標中非常規水源最低利用量目標。到2027年,非常規水源利用量達到省下達任務目標。到2035年,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持續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嚴格國土開發強度,落實建設用地總量控制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面積下降目標任務,持續提高建設用地地均產出。加大存量土地盤活挖潛力度,推進城中村、低效產業用地等城鎮閑置低效用地再開發。加強開發區用地管理,嚴把產業項目用地準入關,引導產業集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促進土地要素流通和節約集約利用。推行靈活供地方式,探索點狀供地和土地復合利用,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等重點區域內,推動工業用地實行標準地出讓,推廣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彈性供應方式。

4.持續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建立完善回收站點、分揀、中心和集散交易市場一體化的廢舊物資回收體系,推動廢舊物資回收與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兩網融合”。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利用模式,推進線上線下分類回收融合發展,進一步提高居民交投廢舊物資便利化水平。完善有色金屬可再生資源利用和廢舊汽車、廢舊家電回收利用行業經營秩序和管理水平。規范二手商品市場,鼓勵“互聯網+”發展模式,建立完善車輛、家電、手機等二手商品鑒定、評估、分級等標準,規范二手商品流通秩序和交易行為。

四、持續改善怡人海濱生態環境

(一)協同治理守護威海藍

1.協同開展多污染物減排。扎實推進威海市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開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污染防治。統籌考慮細顆粒物和臭氧污染特征,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分區分時分類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大力推進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治理,全面強化無組織排放管控。到2027年,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到2035年,全市細顆粒物濃度進一步下降。

2.實施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加強化工、工業涂裝、制藥、包裝印刷等行業VOCs深度治理與管控,鼓勵工業涂裝、家具制造、包裝印刷等行業企業開展低揮發性原輔材料替代,建設低揮發性原輔材料源頭替代示范項目,打造一批原輔材料替代豁免企業。開展揮發性有機物無組織排放和單一低效治理設施專項排查,督促不能穩定達標企業進行整治。持續推進水泥、燃煤火電、鑄造、建材等行業深度治理,提升生物質鍋爐治理水平。

3.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持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預報能力建設,完善市縣兩級重污染天氣應對預案體系。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績效評級,鼓勵企業爭創B級及以上和引領性企業。對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進行動態更新,完善應急減排信息公開和公眾監督渠道。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應對機制,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執法檢查,督促企業落實應急減排措施。深化氣象、生態環境部門預警會商機制,有效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深入推進秸稈禁燒管控。完善環境空氣質量生態補償機制。

4.深入推進移動源綜合治理。依法依規推動老舊機動車淘汰,加快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非營運柴油貨車。嚴格落實強制報廢要求。開展柴油貨車尾氣排放檢查,對排氣不達標車輛的車用油品開展溯源調查。全面實施第四階段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標準。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污監管,淘汰或更新升級老舊工程機械,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定位管控工作,基本消除未登記、未監管現象。全面實施船舶發動機第二階段排放標準。推廣港口作業機械應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新增岸吊、場吊、牽引車、小噸位叉車等港作機械原則上全部使用電能、LNG等清潔能源。加強重點用車企業監管,推進火電、有色、建材等行業企業清潔運輸,實施重點工礦企業用車應急管控。

5.加強其他污染物管控。加強農業面源氨排放控制,嚴格大型規模化養殖場大氣氨排放總量控制。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履約管理,實施含氫氯氟烴(HCFCs)淘汰和替代,持續推動三氟甲烷(HFC-23)銷毀和轉化。

(二)三水統籌打造碧水清

1.持續優化水資源管理。建立“三水”統籌工作機制。加強生態流量管控,以維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態用水為前提,科學確定重要河流主要控制斷面的基本生態流量(水量),制定重要河湖生態流量保障方案。深入推進城市集中式水源地保護治理,落實水功能區劃分區管理要求。以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為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穩步推進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完成鄉鎮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立標。

2.持續深化水污染治理。落實簽訂跨市、跨縣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在國控河流上以鎮域斷面為單位分段布設水質自動監測設備,提升地表水污染監管、分析、預警能力。深入推進入河排污口監管和整治,實施全市入河排污口動態管理,開展精準溯源,逐一明確入河排污口責任主體。開展汛前沿河湖垃圾、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堆放點清理整治。強化工業企業污染控制,加大現有工業園區整治力度,全面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污水管網排查整治。補齊各區市、開發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短板,建設環翠區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初村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有序推進文登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大市政污水管網排查修復力度,持續鞏固雨污合流管網清零成果。到2025年,城市和縣城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長制久清的水體比例達到100%;到2027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3%,70%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重點河流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3.有序推進水生態改善。探索實施全域水生態調查評估與保護修復。按照國家、省部署,劃定河湖生態緩沖帶,嚴格生態緩沖帶監管和岸線管控。優化重點水域禁捕、限捕區域,以龍角山水庫為重點,科學規范開展生態增殖放流。深入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以重點河流為統領,因地制宜、科學施策,逐步形成“一河口一濕地”的水環境治理格局,推動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持續推進河湖水生態環境改善。到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

(三)綜合施策守護威海凈土

1.整體推進土壤污染源頭治理。推進土壤與大氣、水等污染防治協同聯動。強化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環境監管,監督重點監管單位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義務,定期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嚴格控制涉重金屬行業污染物排放,將符合條件的排放鎘等有毒有害重金屬大氣、水污染物的企業納入大氣、水污染物重點排污單位名錄。開展涉鎘等重金屬排查整治,動態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單。整治涉重金屬礦區歷史遺留固體廢物。到2035年,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2.鞏固提升農用地分類管理。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嚴守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依法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在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不得規劃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鞏固提升安全利用類耕地保護水平,明確安全利用類耕地和嚴格管控類耕地的具體管控措施,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動態調整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實施新增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下達的目標。

3.加強建設用地全過程環境管理。以用途變更為“一住兩公”(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為重點,推進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嚴格建設用地準入,依法應當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或風險評估而未開展或尚未完成的地塊,以及未達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確定的風險管控、修復目標的地塊,不得開工建設與風險管控和修復無關的項目。到2027年,完成國家和省級下達的目標任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4.推進地下水生態環境保護。科學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推動地下水環境分區管理,落實環境準入、隱患排查、風險管控和修復等差別化管理要求。加強地下水污染源頭預防、風險管控與修復。針對存在地下水污染的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集聚區、危險廢物處置場等,實施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阻止污染擴散,加強風險管控后期環境監管。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水質達到國家要求。

(四)持續推進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1.持續推進“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深入踐行“無廢”理念,堅持把“無廢城市”建設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重大戰略以及精致城市建設有機融合,探索打造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提升的“無廢城市”建設“威海模式”,高質量推進“無廢細胞”建設,精心打造亮點模式,積極營造“無廢”氛圍,當好全省“無廢城市”集群建設引領標桿。到2027年,建設“無廢細胞”數量不少于700個。

2.全面提升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水平。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設施的規范化、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推進秸稈、畜禽糞污等主要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完善廢塑料、廢鋼鐵、廢輪胎等廢舊物資回收體系。以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等為重點,推動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加強污泥安全處置和綜合利用。打擊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積極推進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提高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到2027年,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

3.有力實施危險廢物全過程規范化管理。支持危險廢物專業收集轉運和利用處置單位建設區域性收集網點和貯存設施,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經營單位的監督管理,推進危險廢物規范化貯存、利用、運輸和處置。加強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監督管理,保障穩定運行。

4.有序開展新污染物治理。全面落實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嚴格實施淘汰或限用措施,加強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規范抗生素類藥品使用管理,強化農藥使用管理,強化過程控制,減少新污染物排放。加強新污染物多環境介質協同治理,強化含特定新污染物廢物的收集利用處置,深化末端治理,降低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到2035年,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陸海統籌守護美麗海洋

1.強化海洋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和養殖灘涂規劃等要求,實施最嚴格岸線分類分段管控制度,優化和完善岸線保護利用布局,對岸線周邊生態空間進行用途管制措施,嚴守自然岸線底線。嚴控圍填海開發。統籌實施濱海濕地、岸線岸灘、海島等整治修復工程,重點保護灘涂濕地和自然澙湖濕地,恢復特色濱海濕地生態系統。開展海草床和濱海鹽沼濕地修復恢復等增匯行動,穩定提高濕地固碳能力。

2.協同推進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持續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一灣一策”協同推進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加強入海排污口規范化建設,編制入海排污口設置備案和監督管理實施細則。深化商港商船污染防治,積極推行“無廢航區”模式。強化漁港漁船綜合整治,開展船舶修造作業和拆船作業活動污染防治專項治理。推進雙島灣-威海灣區海洋垃圾清理行動,開展海洋垃圾循環利用試點,鼓勵公眾參與海洋塑料垃圾回收,按要求開展海洋塑料垃圾調查和海洋微塑料監測。嚴格海水養殖環境準入機制,推動海水養殖環保設施建設,強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活動環境監管。開展美麗海灣建設成效評價,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到2027年,全域建成美麗海灣,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

五、多維度統籌促進城鄉共榮

(一)建設高品質精致城市

1.持續推進城市綠化美化升級。引導城市綠地建設,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園林城市建設成果。啟動海港公園、金線頂公園和千公里海岸線濱海步道建設,打造“千里海岸線、一幅山水畫”特色海濱景觀。統籌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道路綠化與園林綠化、山體綠化與城區綠化,優化城市公園綠地、風景林地、防護綠地布局,構建“一帶四軸”的綠道網結構。對具備綠化條件的公共建筑、公用市政設施以及屋頂、陽臺、外立面等建筑物、構筑物進行立體綠化。有序推進市內公園、大型商業區、兩橫兩縱城市照明視廊、高速公路出入口等重要節點照明項目,構建美觀、獨具特色的城區照明一體化網絡。深入推進噪聲污染防治行動,進一步提升噪聲治理水平,確保聲環境功能區穩定達標。

2.優化城市空間功能布局。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堅持精細化城市管理,系統開展城市體檢,進行城市有機更新,全面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善老城區行政辦公、商務商業等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城市主中心;增強文登城區區域服務能力,培育城市副中心;引導高區、經區等城市片區協調發展,培育片區綜合服務中心,構建“一主、一副、多中心”空間格局。優化城鎮建設用地布局,老城區聚焦城市更新,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優先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和提升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合理分配新增建設用地,重點保障重大產業項目和民生工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塑造城市山海特色風貌,依托山海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隨形就勢,造就七分自然、三分城鎮的“大山海、小珠鏈”的城市風貌格局。

3.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能級。布局適宜的“市級-區(市)級-鄉鎮(街道)級-社區生活圈”四級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能力。優先發展優質現代教育,構建高水平、開放式、國際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進市縣鎮村一體化管理,逐級納入牽頭醫院和醫療集團統一管理,全面打造15分鐘醫療服務圈。以十五分鐘社區生活圈為社區生活的基本單位,布局文化、教育、體育、衛生、商業服務、金融郵電、市政公用、行政管理、養老等設施,實現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均衡。構建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到2027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12平方米。提升社會保障基本服務水平,強化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提高保障標準,加大投入力度。

4.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推進城鎮鄉村公路加快融入市域、省域綜合立體交通網,打造城鎮與城區“1小時經濟圈”。推進城鄉一體化千兆光網、數字電視網建設。加速5G網絡布局,優先推進政府機構、景區商圈、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5G網絡服務全覆蓋。加快實現適宜使用新能源汽車的地區充電站“縣縣全覆蓋”、充電樁“鄉鄉全覆蓋”。推進和規范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因地制宜發展集中式光伏。按照“以城帶鄉”模式,積極推進天然氣在民用、商用、工業燃料替代及城鎮供熱等領域應用,

(二)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1.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資源化利用、可持續治理為導向,因地制宜選擇治理方式。常態化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鞏固農村黑臭水體全域動態清零成果。鞏固農村廁所革命成果,健全完善長效管護機制。深化拓展“三清一改”,全面提升鄉村美化綠化水平。到2027年,建設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1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00個以上。

2.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以鄉鎮或行政村為單位建設一批農村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中心。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強農業投入品規范化管理,健全投入品追溯系統。大力示范推廣滴灌、噴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施用緩釋肥等精準施肥技術,提倡增施有機肥。積極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以標準地膜推廣、廢棄農用薄膜回收、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為主要途徑,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強化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和面源污染環境監管。

3.積極推進鄉村特色發展。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培育美麗鄉村產業,深入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打造濱海美麗鄉村示范帶。實施差異化發展策略,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綜合考慮鄉村建設形態、居住規模、服務功能和資源稟賦等因素,將城鎮開發邊界以外村莊有序劃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村莊。對具備特色發展資源、具有優勢產業的村莊,重點進行特色改良、品質提升,推進歷史文化資源保護、鄉村旅游發展、村莊風貌整治,實現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良性互促。對具備一定發展基礎、但尚未形成特色優勢的村莊,在現有基礎上有序改造提升,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引導發展特色產業,提高宜居宜業水平。對城鎮開發邊界以內的村莊,有序推進整村拆遷改造為城鎮社區,成為新的城市發展空間。

(三)打造美麗威海樣板示范

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建設綠色低碳、環境優美、生態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新時代美麗城市。積極開展各類生態文明示范創建,打造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兩山”轉化典型案例,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加快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打造金融支撐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標桿。支持美麗威海建設地方實踐,鼓勵開展美麗社區、美麗學校、美麗園區、美麗工廠等不同層級的“美麗細胞”建設。

六、全優打造陸海生態文旅格局

(一)做精做大藍色濱海旅游帶

整合城市空間、旅游度假區、民俗鄉村、海港等資源,一體推進海陸資源開發、產業培育、生態建設,加快突破海洋旅游發展、提升海岸旅游品質、輻射海濱鄉村旅游,積極培育海上看威海、“海洋牧場+精品旅游”“陸上自駕+海上旅游”新模式,豐富“一路十八灣”濱海休閑度假產品體系,完善“全域+全時”濱海旅游體系。

(二)統籌推進海洋海島保護開發

依托桑溝灣泓泰國家級海洋牧場發展海洋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海洋資源開展參與性、娛樂性、體驗性俱佳的活動,打造威海海洋生態文化旅游樣板。重點打造劉公島、雞鳴島、小青島等休閑度假海島,做優小石島-劉公島-雞鳴島-海驢島精品航線,啟動環游威海灣南線等海上觀光項目。到2027年,培育打造不少于1處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深化“千里山海·自在威海”特色文旅品牌

培育“天之盡頭·天鵝海岸”“藍色干線”等特色海洋旅游品牌。加快推動海洋文化紀念品的研發和創意設計服務,持續開展“禮尚威海”等系列產品創意設計活動。擴大威海國際人居節、國際漁民節、國際合唱節等節慶活動效應,創新融入國際文化元素,推動本土節慶活動國際化。

(四)升級特色文化體驗內涵

加強海防遺存保護利用,深入挖掘威海歷史遺存等文化資源,持續推進威海水下考古調查工作,加強海草房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漁家大鼓、漁家秧歌等民俗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內涵,加快資源整合和融合發展,推動文創、研學、鄉村等多元業態融入紅色旅游,持續打響威海“紅色膠東”品牌。推進海洋非遺傳承保護利用。

七、守護“精致威海”生態安全底線

(一)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

認真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生態安全政策體系、應對管理體系,提升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加快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安全管理水平。加強應對森林、河流、湖泊、海洋生態環境風險以及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森林火災、赤潮、滸苔等監測、預報預警,建立滸苔防控機制。加強與煙臺市協作,共同維育煙威連綿山體生態屏障。強化互花米草、松材線蟲、美國白蛾、加拿大一枝花等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健全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加強生物遺傳資源遷地和離體保藏工作,落實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管理制度。強化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產品風險檢測、識別、評價和監測。

(二)深化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

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印發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完善城市適應氣候變化治理體系,強化城市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加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加強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管理,優化城市適應氣候變化空間格局,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努力打造威海樣板。到2035年,基本建成氣候適應型社會。

(三)抓好環境風險防控

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環境風險常態化管理。健全完善預防、預警、處置環境風險應急體系建設。以危險廢物環境風險重點監管單位、尾礦庫、重金屬企業和化工園區以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等為重點,組織開展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嚴格環境風險預警管理,提升環境風險預警數字化水平,協同推進重點區域、流域、海域的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防治、風險防控與生態恢復。全面推行突發水污染事件環境應急“一河(園)一策一圖”。加快建設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庫,深化環境應急演練。落實環境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探索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環境應急保障力量共建模式,加強環境應急培訓和演練。到2027年,建立健全協調聯動、責權分明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響應機制。

(四)嚴格核與輻射安全監管

開展風險指引型核與輻射安全監督檢查,實現轄區內所有涉源單位從嚴監管“全覆蓋”。完善市、縣、單位三級輻射應急預案體系。開展區域性、專業性、模塊式應急演練,提升輻射事故應急演練實戰化水平。開展風險指引型核與輻射安全監督檢查,實現轄區內所有涉源單位從嚴監管全覆蓋。嚴格落實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分類管理制度,加強輻照、探傷等高風險活動輻射安全監管,強化Ⅱ類移動放射源運輸、使用監督檢查。到2035年,廢舊放射源安全送貯率達100%。

八、著力提升美麗威海建設行動自覺

(一)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研究、學習宣傳、制度創新和實踐推廣。強化生態文明教育頂層設計,加強教育、生態環境、科技、文化等領域統籌協調,共同做好生態文明教育工作。結合威海實際,制定促進本地區生態文明教育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推進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并融入教育體系,構建以學校教育為基礎、覆蓋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以全面提升民眾的生態文明素養。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提高環境管理和排污企業相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法律意識。

2.加強生態環境宣傳能力建設。不斷拓展宣傳形式、豐富宣傳載體,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等現代信息技術,注重線上線下相融合,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結合,提升內容質量,打造新型生態環境宣教基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教育基地建設,全面加強理念宣傳、政策宣傳、文化傳播和科學普及,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創新宣傳方式,豐富新媒體表現手法和內容,暢通信息采編渠道,結合“六五環境日”“生物多樣性日”“世界海洋日”“全國低碳日”等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專項活動,廣泛宣傳報道生態環境保護重大進展和先進典型。

(二)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1.大力推行綠色消費。優化政府采購政策,拓展綠色產品采購范圍和規模。探索通過發放消費券、綠色積分等途徑,鼓勵企業采取“以舊換新”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鼓勵用戶擴大綠色能源消費等,引導廣大消費者自覺踐行綠色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深入開展愛國衛生行動。鼓勵選購綠色、環保、可循環產品,拒絕過度包裝,倡導和推動舊衣物、舊玩具等物品的回收與重復利用。探索建立“碳普惠”參與機制,健全完善綠色低碳生活基礎設施。

2.倡導綠色低碳出行。以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等出行方式為主體,發展生態友好、綠色低碳、集約高效的出行系統,倡導公眾積極實踐“135”行動,即1公里內步行,3公里內騎自行車,5公里內乘坐公共交通出行。規范電動自行車發展,助推綠色出行方式普及。健全完善綠色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新能源車輛對燃油車輛的更新換代,提高城市公交、出租(含網約車)、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等新能源汽車應用。

3.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全面推廣預制內隔墻板、樓梯板、樓板,加大豎向構件推廣應用力度,提高裝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占比。嚴格執行建筑節能政策和相關強制性標準。推動政府投資工程率先采用綠色建材,明確政府投資或政府投資為主的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推廣采用綠色建材。

(三)推動多元參與共建美麗威海

1.深化企業生態文明實踐。健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深入推進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引導企業開展ESG建設管理。提高企業對生態環境管理的認識和理解。建立正向的激勵機制和嚴厲的懲處措施,定期發布企業環保信用信息,對不誠信、不守法企業采取聯合懲誡措施。鼓勵企業通過設立企業開放日、環境教育體驗場所、環保課堂等多種方式向公眾開放,組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

2.推進全民環保服務實踐。積極參與“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橋梁紐帶作用,促進行業自律。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動員廣大職工、青年、婦女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堅持“創建為民、為民創建”,精心打造志愿服務陣地,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充分發揮陣地作用,發展生態環保志愿服務項目和志愿者隊伍。開展公益講堂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以主題黨日、志愿服務等形式,發動黨員干部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切實將志愿者服務觸角向基層、街道延伸。通過宣傳橫幅、宣傳手冊、環保知識有獎競答等形式,開展多元化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鼓勵公益慈善基金會助推生態環保公益發展。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平臺和線上大數據平臺,打造威海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品牌。

3.強化社會公共監督。建立一套完整的舉報受理、轉辦、核查、督辦、回訪工作機制,推進信訪投訴舉報工作機制改革,完善公眾監督和結果反饋機制,利用“信、訪、網、電、微”等渠道,充分發揮信訪投訴舉報信息“金礦”作用,暢通群眾參與生態環境監督渠道,建立有效的監控數據及信訪、投訴、舉報、輿情反映問題的處置核查機制。加大環保信息與環境決策公開力度,逐步擴大環境訴訟的主體范圍,加大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懲治力度。

九、強化美麗威海建設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和加強黨對美麗威海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完善美麗威海建設工作推進機制,實施美麗威海進程評估。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定期研究工作重點難點事項,細化目標任務,協同解決跨部門、跨領域建設工作,定期督導調度,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各區市、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把美麗威海建設作為重大任務,將推進美麗威海建設年度工作情況書面送市生態環境局,由其匯總后向市委、市政府報告。

(二)完善體制機制

加強環評源頭預防管理,全面實行排污許可。深化威海市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從嚴從實推進中央及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推動解決各類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提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和生態狀況監測體系建設,構建美麗威海數字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美麗威海城市建設管理領域標準規范,完善相關配套政策。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健全生態環境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加強生態環境領域司法保護,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三)強化政策保障

建立健全推進美麗威海建設的政策措施,加強財政、科技、金融等領域的政策協同。強化美麗威海建設投入保障,積極爭取國家和山東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支持。提升市級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水平,各區(市)加強對美麗威海建設重點領域、重大任務、重點項目的財政支持。落實環境保護稅等稅收優惠政策。發行綠色債券,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流向綠色低碳、資源節約高效的技術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重大項目建設。探索將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產業開發有效融合,積極謀劃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項目,常態化開展環保金融項目申報工作,力爭更多項目獲得政策性金融支持。落實好用電支持政策,嚴格實施涉及高耗能行業的階梯電價制度。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持續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工作。

(四)加強科技支撐

鼓勵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強生態環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核安全等作為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廣。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積極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加強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五)實施重大工程

加快實施減污降碳協同工程,聚焦工業、交通、生活三大領域,扎實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實踐,探索沿海城市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示范模式。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品質提升工程,加快推進一批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大項目。探索實施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程,一體化推進污水、垃圾、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設施建設。

(六)強化宣傳引導

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和網絡等新媒體,強化美麗威海宣傳和教育。及時總結并向社會公布美麗威海建設創新性成果、重要舉措和階段成效,激發全民參與美麗威海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積極向山東省、國家報送,爭取在省級和國家級平臺進行推廣。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發展”為總目標總方向總遵循,堅持邊實踐、邊總結、邊提升,推動“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創響全國。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合作媒體、機構或其他網站的信息,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本網內容如有侵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告之,本網將及時修改或刪除。凡以任何方式登錄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相關推薦
關于邀請企業參加 “2021 ES浦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壇”的通知

關于邀請企業參加 “2021 ES浦江環境可持續發展論壇”的通知

全球氣候變暖確定性強,減排控溫刻不容緩,自人類工業化以來,由于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升高,使得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我國是碳排放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地位不可或缺,“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是中國主動承擔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責任的大國擔當,且對提升國際話語權意義重大。
08-12
廣船國際中標阿聯酋巨型項目,領跑全球海上酸氣處理與碳捕獲

廣船國際中標阿聯酋巨型項目,領跑全球海上酸氣處理與碳捕獲

近日,中國船舶廣船國際通過其官方公眾號宣布,其下屬永聯公司成功中標阿聯酋一重大工程項目,標志著該公司在全球海上酸氣處理與碳捕獲領域的領先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此次中標是永聯公司與意大利Tecnimont S.p.A公司在繼卡塔爾拉斯拉凡石化項目后的又一次深度合作,彰顯了兩家公司在國際工程承包領域的強大實力和良好合作關系。項目即阿聯酋的Ghasha項目,位于阿布扎比酋長國西北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酸氣處理項目,也是阿聯酋國家能源發...
日本飯野海運訂購首艘甲醇雙燃料原油油輪

日本飯野海運訂購首艘甲醇雙燃料原油油輪

日本飯野海運株式會社(IINO Lines)已向其本國造船廠(今治造船和日本海洋聯合公司的合資企業)訂購了一艘據稱為日本首艘甲醇雙燃料原油油輪。該油輪設計基于出光油輪、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SY和IINO Lines四家公司聯合制定的方案,長340米,寬60米,排水量約30.94萬噸。該船除了使用傳統燃料油外,還將使用甲醇作為燃料,并配備軸帶發電機,利用主螺旋槳軸旋轉發電。這一設計有望顯著減少船舶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如二氧化碳(CO?)、硫氧化物(SOx)、氮...
蒙特利爾港務局與SOFIAC合作推進能源效率項目

蒙特利爾港務局與SOFIAC合作推進能源效率項目

加拿大蒙特利爾港務局(MPA)為了提高能源效率并減少碳足跡,近日與專門從事脫碳的當地投資基金SOFIAC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SOFIAC將支持MPA開展一項綜合能源效率項目,目標是將MPA運營建筑物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60%以上。據了解,該項目將針對MPA的三座主要建筑進行深度改造,包括MPA總部Cité du Havre大樓、位于老港的蒙特利爾港大碼頭以及位于Notre-Dame East 3400號的基礎設施管理、機械車間和鐵路運營大樓。借助SOFIAC可能高達...
雙投!國內首個煤電與光伏協同發展項目

雙投!國內首個煤電與光伏協同發展項目

10月24日,由中國能建廣東院勘測設計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江西大唐國際新余二期異地擴建2×1000兆瓦工程2號機組一次性通過168小時試運,正式投入商業運營,標志著國內首個煤電與光伏協同發展項目全面投運。該項目是江西省十四五重點項目,也是國內首個以煤電+光伏協同發展方式規劃建設的項目,位于江西省新余市良山鎮白沙村東側。本期建設2臺1000兆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發電機組,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脫硝設施和高效除塵設施。項目建成后,年發...

推薦閱讀

熱文

Copyright © 能源界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清市| 青海省| 沂水县| 犍为县| 探索| 全州县| 根河市| 广西| 开化县| 澳门| 响水县| 监利县| 上杭县| 精河县| 革吉县| 寿宁县| 江津市| 巴楚县| 兴隆县| 上饶县| 华安县| 鸡东县| 郎溪县| 光泽县| 余姚市| 中卫市| 花莲县| 香港 | 柳林县| 汝城县| 韩城市| 和田县| 新化县| 宁国市| 汉中市| 九台市| 温州市| 高唐县| 石首市| 马尔康县| 六枝特区|